分享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飞虎catzbc 2019-08-17


资深iris-头条号 2019/7/1211:00

《陶瓷鉴定实用操作十二讲》第八讲 看工艺(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鉴定中相当重要的工艺范畴,具有特殊的断代意义。由于陶瓷的材质和工艺特征,使得一般圆器琢器都有圈足。因为陶瓷发展的各个时期工艺特点,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特征和窑系特征。通过对圈足的判断可以粗略划定时代和窑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汉的部分大器。由于当时是采取泥条盘筑法制坯,制坯时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条逐渐盘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没有接痕特征,当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2、线切割底:魏晋南北朝时,有些青瓷在制坯、旋坯完后,最后在把全器和转轮上下多余的部分瓷泥分开时,是用弓形线锯子将湿坯泥与已成形器割开的。由于转轮的转动,切割时是由一边进入再从一边出来,切割完后就会呈现偏心的放射线,非常的典型。当然,在隋唐时,长沙窑部分小型器物也有类似这样的偏心切割纹。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3、实足内斜凹陷底:汉壶和汉瓿的底,内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这是汉代特有的。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德清窑和越窑实足内凹,一般都有垫烧的痕迹。不同的窑口实足垫烧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窑口和年代识别的参考,十分重要。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4、饼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窑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实际足内是实足,被称之为假圈足。饼底和饼底内凹是其主要特征,长沙窑等都是。很多饼底上都留有垫烧的托泥痕迹和粘沙痕迹,这种焚烧痕又是区别几个窑口的重要标志。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样的底。(1)隋唐时的邢窑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窑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启、崇祯时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时,有的笔筒是玉璧底。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唐宋还有一种窑口边窄一点的称之为玉环底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内底方向收刀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笔筒和陈设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笔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边有釉中间无釉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民国到解放后有一在批壶都是玉璧底,但这都很容易区分,从纹饰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汉代的壶有高圈足斜是特点,后一直到唐代才见有圈足。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无釉,唐宋和北方窑口如磁州窑多这种圈足。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宋以后少用砂底无釉工艺,但有些窑口,有些特殊器还习惯用砂底无釉工艺。沙底无釉,明代大盘和清代的大盘多半沙底无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盘内底打磨细腻,有一部分到民国的鱼盘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数盘是釉底。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于发明了垫烧支烧等工艺改造后,中国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开始细,坯泥强度增加,因而,圈足开始成为主要工艺。因而,宋代瓷器,特别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艺上是湿坯修足。由于生产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内壁一般斜角进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后一下提刀时,总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这是宋代特别是影青的一大特征。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时期瓷土强度增大,开始出现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时期后瓷土强度增强,圈足墙都变薄而高,而北方窑口矮圈足还在继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7)支钉支烧圈足:那时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决流釉不粘底的办法就有了支钉或托泥。越窑圈足上有4-6个托泥垫烧痕迹。支钉支烧底,主要窑是宋代汝窑,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烧。民国、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壶小件是支烧。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越窑、德清窑的托泥垫烧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垫块垫烧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内底支烧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内涩圈垫烧

(8)满釉圈足芒口覆烧:宋代定窑瓷器选用烧技术,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后景德镇等多窑烧这种芒口碗。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9)铁足:官窑、哥、均窑,由于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烧出来后胎呈现出酱黑色,因而有铁足的感觉。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内斜足墙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乐的圈足多沙底无釉。明代早期圈足墙内斜,一般不容易提起来。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于明代景德镇瓷器多是旋坯好后再浸釉,为了让圈足顶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较尖。大多数民窑瓷器,上釉后再把端足的釉刮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与清代明显不同。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画好青花后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迹,包括还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显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迹。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内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窑口的青花碗是在画好了青花纹饰,并浸了釉以后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时是用的另外一种釉,因而形成这种独特的圈足。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过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后,清代早期顺治年间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艺改变,器物成形后,先上釉,然后再修圈足,继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间的分界线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线特别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红是特别的。到乾隆之后上釉修圈足后,再用笔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绪,圈足的胎釉接合处已经变得很滋润柔和。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15)带放射线跳刀痕圈足:由于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时期生产量大,快速修理半干的坯时吃刀太多,就会产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内折视有明显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16)泥鳅背圈足:由于对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后仔细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鳅背。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17)二层台的圈足:双圈足这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层台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与匣粘住,后也成为一种器底的造型。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18)双圈足:康熙青花瓷器中陈设器和比较高档的民窑产品和官窑中时常见到这种圈足,康熙后就没有了。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19)敲底圈足:清代乾隆后,色釉很多都是采取敲底。把粘在窑具上的成品敲出来,因而这类器底多不平。民国和解放后有的敲出后再专门磨出来。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20)内圈垫烧圈足:只要是这种内圈垫烧的瓷器,只能是民国后到解放后的,多半是壶,特征明显。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21)日本瓷器底:日本瓷器与中国差不多,因而容易搞混。一般日本瓷器是生烧烧好后再挂釉烧,因而在圈足上胎和釉过渡不明确。日本瓷器一般圈足比较小,也有圈足内是螺旋纹的。

陶瓷鉴定 圈足(中)

陶瓷鉴定 圈足(中)

看圈足总结:

圈足是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身份证。

圈足是是不同时期不同窑口工艺的反映。

圈足是不同时期不同窑口材料的窗

圈足是使用磨损痕迹和做旧反映的窗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