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b站搞学习的姑娘上了剑桥,我们用b站会搞出什么?

 虎溪虎 2019-08-18

要么越搞越好,但可能越搞越糟

作者 | 苏籽

编辑 | 珲哥

表弟今年在考研,中间委顿了好一阵子,前天兴冲冲跑来告诉我,他重新找回了动力——b站上一个有小兔子牙的名为“彭彭”的up主是他的鸡血源泉:去年6月,彭彭姑娘高三,申请了剑桥大学经济系,面试前一天开了#study with me想挑战连学24小时是什么感觉,最后她在镜头坚持了22小时,中间只下楼吃了三顿饭。

视频里彭彭给自己做的饭非常简单,吃完了就去学习了

看了表弟给的视频链接我自己也热血沸腾了。确实很励志——一个在北京上完了初中、高中出国的女生,在高三,十几岁的年纪,看的都是能砸死人的大部头原文书,算微积分,写经济论文,复习成堆的笔记……22个小时,手机从来没有出现过(也可能是正在录像?)。

至于结果……现在彭彭的签名栏已经是“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大一,美女学霸”了。

学霸神一样的存在,让这个视频也变成了各个年龄层观众的许愿池和打卡地,弹幕里飞的都是“你是我女儿的偶像”“北大等我!”“一中,今年一定行!”最神奇的是还有人来还愿:“彭彭我来还愿了!我考上了英国前五的学校”而彭彭在视频里吃的丑丑的小包子、用的闹钟、笔、文件夹都有人求同款,好像有了就能沾一点学霸能量似的。表弟打了鸡血一样地刷完了她所有的上传作品,就像我当年看完《垫底辣妹》似的,满眼血红意志坚定地滚回了自习室,临走前说:“一个高中生都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

“彭酱酱LINYA”的b站作品页面

很高兴表弟的“复活”,但经过这件事,我也算是开了眼界了,连续看了好几个#study with me的视频,都还挺励志的。是啊,以前还不知道b站竟然还能有这种打开方式。而“陪学”也只是b站上学习视频的一种而已——只要你有学习需求,不管是外语、法律、书法、烹饪、python、运动……甚至是做手账、视频剪辑,在b站上一搜基本都有人在教。

前阵子,央视网发布了一篇文章《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上B站搞学习》,引起了不小的兴奋,似乎缓解了视频网站动不动就面临“整改”和被发律师函的尴尬,被解读为“央视力挺B站”,还上了热搜。文章里给出了一组数据:2018年已有1827万人在B站学习,相当于2018年高考人数的2倍。

不过用视频搞学习,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原来的MOOC、TED都已经是视频学习的老祖宗了。前阵子连抖音都在宣传“知识普惠”。

抖音上的知识类视频分类(来源:《知识的普惠》报告)

看来这届年轻人在学习上真的有丰富的手段——视频和图文形式的媒介不同,用于搞学习天然更生动、更易理解,并且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而人一多,知识的种类就会丰富,细小的需求都能够有回应。

而b站更与别处不同:它丰富的弹幕文化、vlog和年轻的用户营造的氛围,让视频内外的人们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陪伴感”,对学习的枯燥、孤独、艰难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抚慰。

但我还是想说,这并不意味着视频学习能够成为主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体系性知识vs“知识”的泛化

讨论知识的时候,你必须先定义你说的“知识”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到,在抖音和央视的分类里,“知识”是泛化的,育儿经、小妙招、历史小百科这些都算,它们生动有趣,所以在马桶上、地铁上、排队时查看都非常合适。再往上数,《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和BBC系列纪录片,甚至带你体验世界各地异域风情的旅游up主也都算,但你要真想考剑桥,刷这些可不行——剑桥考的那个“知识”属于一个庞大体系,它要求大段时间的投入、全身心的负载消化,要求对前人的承继,还要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有良知的老师都会早早提示学生人类知识的体系化存在,并建议他们在其中寻觅一个领域驻足、建构属于自己的“子知识体系”,就像古人建造城池——要先选一块地,然后一点点夯土成墙。但在还没有太多高效输入、存储技术的当下,这个过程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人要掌握人类大知识体系中的一小缕都耗时经年,所以我们才会花人生最初的一二十年坐在学校里学习,还有那么多人皓首穷经地做研究——因为知识越积累越多,我们只能精细分类,然后通力合作。

而相形之下,抖音、b站上的知识大体上是碎片化的、转瞬即逝的、不成体系的,只不过是“正餐”之外的甜点、体系化知识的补偿(当然,那些能够长年累月定期上b站访问某个知识源的学习者除外),它们像飞沫一样漂浮在空中,偶尔看看可以长见识,但如果主要依赖这种途径,最后可能就会变成胡百精老师描述的:“时空被拆解、填满,什么都知道,但心乱如麻。

自主学习 vs 被动学习

上面说了,学习是个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既孤独又艰难,要坚持下去,必须有一个刺激点作为开始,比如你想考一个非常好的大学,想拿奖学金……但这个刺激点只能带你走一小段路,之后你将会进入到漫长难熬的智力打磨阶段,这时你就需要找到“正反馈循环”(positive feedback loop)才能坚持下去。

学习过程中的正反馈循环大概是这样的:

坏消息是,正反馈循环生效的时间可能要很长,有太多人坚持不到,或者因为方法不对而没能看到效果,就中途放弃了。但好消息是,只要能够等到正反馈循环,一个人就像自带了发动机,从此会踏上自主学习之路,再也不必被别人催逼着学习,而且会觉得学习非常快乐。

以彭彭为例——她显然是一个自主学习的人,自控力也极其强大。在一个视频里,她收到了暗恋的男生发来的信息,但当时正是早晨“脑子最好的时候”,她正在做数学题,进入了非常好的状态,“不愿意被打扰”,于是她决定过几分钟再回,把手机放到了离自己很远的地方——结果接下来一做题就进入了沉浸状态,完全忘了这回事,四个小时后才想起回复,引得弹幕里一片“开了眼界”的感慨。但我看到的是对于一个已经找到正反馈循环的人来说,学习的乐趣有多么大——连暗恋的人都比不上。

反之,我对我表弟倒是有点担心——在屏幕的那边,彭彭以录制study with me视频给她自己制造了学习的刺激点,然后她就能昂首挺胸地走下去。但屏幕这边,对我表弟来说,看了彭彭的视频,他也获得了一个刺激点——但也只是一个刺激点而已。往后的路上能不能找到正反馈循环,就要看他自己的了。

所以,学习终究是一件难的事——哪怕有了更好的工具和媒介,它还是难的。但也正因此它会带来人群之间的区别度。那些善于自主学习、有强大自控力的人能够更好地使用工具给自己的奋斗加成,但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目标和决心,也没找到正反馈循环,他们在b站上有更多的可能是暴露在娱乐内容之中,或者被花花绿绿的弹窗、弹幕所影响,迷失来路。

至于那些心怀大志、只能用业余碎片时间学习的人们,可能要面对的是更艰辛的处境,需要更大的决心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碎片化的知识平台是没法帮助人们建立体系的。曾经有个模式是可以的——MOOC课程,但因为用户活跃度持续下降,辍学率高达75%-95%,在2015年后渐渐在全球范围内淡出舞台,究其原因,也还是因为缺乏交际互动和激励机制,无法建立完善的正反馈循环。而现在也并没有更好的替代性新模式出现——无论抖音还是b站都无法顶上空缺。业余学习之路,任重而道远。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