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雅文化中的扇

 gs老张 2019-08-18

扇子,是夏日引风纳凉的必备良伴,更是文人生活中的时尚雅玩,有“凉友”之称。宋陶谷《青异录·器具》:“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帚与扇明矣。”文人雅士摇起来温文儒雅,大家闺秀摇起来顾盼生姿,农人工匠摇起来虎虎生风,歌舞艺伎摇起来则别有风情,可谓上至阳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老少咸宜。

江南是我国扇艺最集中、最精美的区域,江南地区的扇文化与明代文人的雅文化紧密相连,它不仅体现人们对扇子的广泛使用,更在于文人雅士对一把扇子从扇骨至扇面的讲究程度。折扇的扇骨取材广泛,文化内涵也较为丰富,文震亨《长物志》有言“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员头、直根、绦环、结子、板板花诸式,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绝高”。对于扇骨,首先是取材,然后是加工,要经过打磨、髹漆、雕刻、镶嵌等几道流程。如果用竹子,则要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等一系列工艺,然后打磨。对于扇面来说,白色素面是主要产品,有绢、纸、发笺等,扇面制作工艺复杂,有的是用多层宣纸裱成,有3层、4层、5层不等。

苏扇则是文人扇,“诗书画印”都能在一柄扇子上展示出来。被誉为“清初四王”之一的王时敏作《山水》扇面,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临古之作,画树似有倪云林“逸笔”之意,画山具黄公望韵味,渲树、染石、点山,厚重浓密,有一种大气淳厚之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扇面小画。山林、小桥、溪流、水草、茅屋,托出一种“逸隐”之意,也寄托了画者重情尚趣的雅意。

作为古人生活的日常,扇实用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到了消暑手段更加丰富的今天,扇已经从“凉友”逐渐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文创产品的设计室,变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产品,寄托大家的审美追求。

前几日参观省美术馆举办的精品展“一夏清凉——扇与江南雅文化”,展品涵盖董其昌、文徵明等明清书画和常熟博物馆藏扇页,出自制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健之手的雅扇以及工艺美术大师倪小舟的竹刻作品若干。以竹为起点,经扇艺、扇面画,再到画意中的理想生活,最终闭环于竹,很好地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追求的演变。

江南水乡清新秀美,气韵宁静高远,孕育了精致的江南文化。室庐规矩,贵在古朴纯净;花木水石、禽鱼生动逼真,贵在和谐有趣;书画章法错落有致,贵在奇特飘逸;器具有形有式,贵在简单自然。江南士人通过植根于日常生活的种种审美实践适兴寄意,在名缰利索的世俗环境中努力经营自我的精神世界,如此清玩雅赏的闲情雅趣,在今日看来仍是一种宝贵的气韵和风度。

展览的最后,驻足在文徵明的《新秋》诗前。“江天七月火西流,残暑萧然一雨牧。手把芙蓉惊欲暮,身如蒲柳不禁秋。凉风作意侵团扇,斜日多情近小楼。有约南湖将艇子,晚香吹满白蘋州。”一首诗,既是季节切换的提醒,也是多停留片刻的邀请。(榕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