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晋纪五(一)--老板一词的来历

 zqbxi 2019-08-18

当今的社会,说起“老板”一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绝大多数国人几乎都离不开老板。这个老板就是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即公司股东、投资人)。不过现今也指那些决策者或下指令者。

说起“老板”一词的来源,有说来自外文的音译,是17世纪荷兰人发明的;也有人说“老板”是京剧中的一个名词,后来腕比较大的演员都被称之为老板,由于腕赚的钱多,便在外面开买卖(一般都是大买卖),慢慢的人们便管开大买卖的商人叫做老板。

 无论源自舶来语还是京剧,其历史都只有两三百年,真正“老板”一词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了,它是五代十国之闽国闽景宗王延曦缔造的。

王延曦(?—944年),后改名王曦(又作王羲),五代时期闽国君主,王审知之子,王延翰、王延钧之弟,王继鹏之叔。     王继鹏在位时爱猜忌宗室,曦遂装疯卖傻被软禁自宅。闽国通文四年朱文进、连重遇反,迎王延羲进宫称闽国王,更名王曦,改元永隆,称臣于后晋。然王延羲继位后,奢淫无度,猜忌宗族,比王继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弟王延政多有规劝,二人因此结怨。永隆二年王延羲攻建州,开启了闽国内战,永隆六年,朱文进、连重遇再刺杀王延羲。

 王延曦在位时,他制造大铁钱,“以开元通宝为文,五百文为一贯,俗称为“钱板”;明朝正德年间,京城交易者称钱为“板儿”;宋时铸钱,每一板为六十四文,各省称大钱为“老官板”,这有别于民间私坊铸造的钱币,生意人都故意要“老板”钱,因为这比私坊钱可靠。经商者、店主手中常常掌握“老官板”,故购物者往往亦称店铺拥有者或管理者为“老板”。演绎至今日,即把工商业主统称为“老板”。

 正因为老板是掌握经济大权或发号施令之人的统称,所以在江西九江市等地区的方言中,一家之主的男人往往被妻子称为“老板”,因此,在九江等地区,“老板”除了称呼企业投资人,另外就是“丈夫”的称谓。

九江地区除了称谓丈夫用“老板”,称谓小孩子也用这词,但不是“老”板,而是“小板”,看过《红楼梦》的都应该记得剧中有个叫“板儿”的人,其是狗儿的儿子,青儿的哥哥,刘姥姥的外孙。狗儿家计艰难,求财心切,因此将当时钱的别称“板儿”作为儿子的名字。 

 九江方言称谓家中的男人都为“板”,也就是希望家里有钱,丈夫是上养老下养小的家庭支柱,所以被称为“老”板,而小孩子是未来的家庭支柱,未来家庭经济来源则全靠他了,所以也称“板”,九江方言也像普通话一样,喜欢在该名词后面加上语气词,被普化了的市区方言,则叫“板儿”,地道的方言则叫“板喃”,为了与“老”板加以区别,九江市区叫小孩子则为“小板儿”,市区周边则叫小孩子为“小板喃”。

后晋纪五(一)--老板一词的来历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开闽王氏和三槐王氏一样,同是琅琊唐相王方庆的儿子,同出一脉,王綝(字方庆)生有十子:晞、晦、曒、晊、晔、晙、暟、昕、暐、晖。王晞字光烈,璐州刺史,袭石泉侯。曒字光辅,支传三槐望族,五子王晔传开闽一族。

开闽王氏是指入闽三王:广武王——王潮、武肃王——王审邽、忠懿王——王审知和福州守开城都督——王彦复的后裔家族集团,其先源是琅琊王氏流脉,蜚声于东南沿海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一个庞大家族集团的“开闽王氏”, 而忠懿王王审知又被世人尊称其为“开闽第一”, 包涵着如此丰富的家族历史,故琅琊是其郡,开闽是其望;其家族的称谓即是:琅琊郡开闽王氏,堂号——开闽第一。

 王潮娶妻侯氏,封晋安郡夫人,生子三:延望(一作延兴)、延虹(一作延丰,继审知元配魏国尚贤夫人任氏为嗣)、延休(一作延广)。 

王审邽配李氏封陇西郡夫人,侧室上官氏封硕人,生子四女一,女适靖海节度使刘隐,子:延彬、延祯、延美、延武。

 作为“功肇闽祖”的王审知,赫赫开闽百世功,四门兴学称盛世,八闽商族通海外,朝贡中原不称帝。集治闽功绩与开国之君于一身,无论在闽国史还是福建开发史上,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因而赢得了福建以及东南沿海人民的敬仰,尤为福建,台湾王氏后裔与东南亚各国王氏家族推重备至,将他作为中华王姓的杰出人物来加以纪念。

 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后,因敬仰王审知德政,于开宝七年(974)下诏重修“忠懿王祠”,并额其庙曰“八闽人祖”。自此,崇拜闽王的建筑大量涌现,如闽王祠、王公宫、王公楼、忠惠庙、护国尊王庙等。每逢祭日,人山人海、顶礼膜拜、敬之如神。福建王氏宗祠或家族宅第,遇有喜庆,均在门楣张挂“开闽第一”的红绫或红幅,引以自豪。王审知的影响与历史魅力,越来越大。时至今日,福建境内还有不少关于王审知的遗址,如福州市庆城路的闽王祠,闽王德政碑,福州市北郊战坂乡莲花峰斗顶山上的王审知墓,以及相传妃安葬处的福建永泰县白云乡的姬岩等。

 但是王审知的子孙辈,却因争夺皇位,骨肉相残,给闽中带来惨重的战祸和灾难,同时也使王氏家族造成极大的不幸。尤以王曦与王昶的争夺最为残烈,再加上朱文进和连重遇的大屠杀,王氏子孙长期在惊恐中生存。南唐破殷后,王延政被迁往金陵,开闽王朝告终。故在王审知之后,开闽王氏家族在长期战乱和亡国之痛中,子孙星散,谱系紊乱,登入玉牒或敢于登入玉牒的为数甚少。有的无嗣,有的只传一代即亡。只有天德帝王延政一脉旺盛,但因迫于当时局势,有些子孙只好隐匿谱牒,改姓更名,以避祸乱。据传开闽王氏子孙所改之姓主要为游、沈、叶三姓。“游”者,乃恨国破家亡,居无定所,犹如水中之鱼,四处游走也;“沈”者,与“审”谐音,以示不忘王审知开闽之功,子子孙孙永记乃祖;“叶”者,是谓乱世难民,犹如落叶飘零,不知所止。由于王姓家族史上有着这一段辛酸“典故”,故今福建仍有“王、游、沈、叶是一家”。“王、游、沈、叶不继亲之俗。另据清人钱大昕著《十驾斋养新录》引《梁溪漫录》谓:“沈尤同族。王审知据闽,闽人避其讳,以沈去水为尤。两姓实一姓也”。这是王姓与沈、尤、游、叶关系的来历。今台湾省嘉义县有“王尤游沈四姓宗亲会”,四姓联宗视为一姓。

 关于王审知的后裔世系,如上所述,主要为王审知第四子王延政所传之后裔。现考其谱系,其说不一。据新加坡《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所载《开闽王氏审知公的世谱》介绍,王延政生有七子:继成、继昌、继达、继元、继重、继勤、继祯;其中除继成、继达、继祯(有疑问,据考应是继昌九世孙)三子外,其余四子均无嗣。该世谱则按继成、继达、继祯所传。近年,在福建发现了另一种与新加坡世谱内容不同的开闽王氏家族——《忠懿王氏族谱》。该谱所记王审知后裔世系,与新加坡所修世谱中的世系记录完全不同。新加坡本记为王延政生有七子,其中长子继成,三子继达,幼子继祯子孙兴旺,谱系所列为此三子的后裔世系衍派。而福建《忠懿王氏家谱》则记为王审知生有十二个儿子:延翰、延禀、延均、延丰、延美、延保、延武、延望、延羲、延喜、延政、延资【注:按王审知墓志铭载,此为“嗣其(闽王)世,十有二人”,并非都是亲生儿子,而亲生只有四个,另八子分别为谊子、养子、假子(很有可能是王审知凑合十二太保之数);如按唐天祐四年(907)十一月乾宁进士——徐寅;天祐三年(906)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礼部侍郎、上柱国——于竞;元至正十七(1357)奉直大夫温洲路平阳洲知洲 锦田——卢琦等所撰写《开闽三王?神道碑铭、传并序》载:延望、延丰为王潮之子;延美、延武为审邽之子】;王延政生三子:继勋、继元、继重;长子王继勋,殷国时任泉州刺史;次子王继元,其后派居下渡藤山;三子继重,或作王继成亡国前任殷国漳州刺史。在王延政三个儿子中,又以长子一支后裔最蕃昌兴旺。按此说法,那继成、继昌、继达、继晋(第五子继重有的谱作继勤)又是谁之子?【注:按王审邽死后第四年,即唐天祐四年(即公元907年,时年朱温建立五代的后梁政权),时年审邽側室硕人上官氏十月卒时,十一月,乾宁进士修职郎秘书省正字 蒲阳——徐寅撰《武肃王神道碑铭、传并序》所记:时审邽生子四女一:延彬、延祯、延美、延武;孙四:继崇、继枢、继业、继勋;曾孙一传懿尚幼,故继勋为审邽的孙子已不容争议】,据《招卿王氏族谱》和清翔源《王氏宗谱》、清《过坑王氏宗谱》、《郑家内王氏宗谱》都有载,王继勋为王审邽第三子王延美的次子),二OO二年笔者(王瑜臻)前往福建安溪招卿问祖,发现《招卿王氏族谱》与新加坡谱载王氏世系也有所出入,但大同存异(按:继勤有的谱作继重,据初考福建数处支派宗谱和有关谱序资料,继昌与继祯世系记载相同,再从时间上核对,继祯应是继昌第九世孙,或作秉祯);该谱始修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7),载有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潜夫公(即继达920—991)亲笔自表《归隐宅记》,以王继达为第一世,为五世孙王名世编纂,定名《招卿王氏族谱》,因此该谱应为目前开闽王氏最为可信的族谱世系之一。谱载:王审知生有四个儿子,两个养子:延翰、延禀(养子)、延均、延釭(任夫人养子)、延羲、延政;延政生有六子:继成、继昌、继达、继元、继重、继晋(第五子继重有的谱作继勤)。     故《忠懿王氏族谱》是假套谱,新加坡《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所载《开闽王氏审知公的世谱》作者王秀南也难免以讹传讹,讹传不察。

 据王继达在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修的《先世入闽概略》和其五世孙王名世在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的修谱资料并武肃王(王审邽)等家谱史料记载:继勋生有三子永宗(字传襄)、 永轰(字传烈)、永绪(字守一);长子永宗(字传襄)配林氏生嗣康;嗣康生国治(字继先),配郭氏生子四:安道、 守道、处道、悦道。  表:王审邽——延美——继勋(生927年)——永宗(字传襄,生944年)、 永轰(字传烈)、永绪(字守一);永宗(字传襄)——嗣康,生977年——国治(字继先,生1015年)——安道、 守道、处道、悦道。  而《忠懿王氏族谱》谱载: 王审知——王延政——继勋——能、勤、俭;能生守信、守一;俭——传烈——永宗——嗣康——继先——安道、 守道、处道、悦道。  《忠懿王氏族谱》记载的世系,公、孙混倒,把永宗的弟弟写成爸爸、叔叔,继勋(生927年)和永宗(字传襄,生944年)的父子关系写成四世孙了(平均只有5岁半一代)。  很明显表明,《忠懿王氏族谱》存在的可信度了。

〔起阏逢执徐(甲辰)二月,尽旃蒙大荒落(乙巳)七月,凡一年有奇。

齐王中

开运元年〔(甲辰、九四四)〕

1二月,甲辰朔,命前保义节度使石赟守麻家口,前威胜节度使何重建守杨刘镇,护圣都指挥使白再荣守马家口,西京留守安彦威守河阳。〔赟,于伦翻。按是时凡缘河津要,皆以兵守之,亦由燕、冀、瀛、莫入于北,辽人南寇,了无关山塘泺之阻,其兵可以径造河上,故不得不缘河为备也。〕未几,周儒引契丹将麻荅自马家口济河,营于东岸,攻郓州北津以应杨光远。麻荅,契丹主之从弟也。〔几,居岂翻。从,才用翻。郓,音运。〕

乙巳,遣侍卫马军都〔【章:十二行本「都」下有「指」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熊校同。】〕挥使,义成节度使李守贞、神武统军皇甫遇、陈州防御使梁汉璋、怀州刺史薛怀让将兵万人,缘河水陆俱进。守贞,河阳;汉璋,应州;怀让,太原人也。

丙午,契丹围高行周、符彦卿及先锋指军使石公霸于戚城。〔春城时,戚属卫地,河上邑也。东坡指掌图以为卫之戚,今在博州界。按是时晋与契丹相拒于澶、卫之间,此戚城当在澶州之北,魏州之南,疑不在博州之界也。〕先是景延广令诸将分地而守,无得相救。行周等告急,延广徐白帝,帝自将救之。契丹解去,三将泣诉救兵之缓,几不免。〔几,居衣翻。〕

戊申,李守贞等至马家口。契丹遣步卒万人筑垒,散骑兵于其外,余兵数万屯河西,船数千艘渡兵,未已,〔艘,苏遭翻。〕晋兵薄之,契丹骑兵退走,晋兵进攻其垒,拔之。契丹大败,乘马赴河溺死者数千人,俘斩亦数千人。河西之兵恸哭而去,由是不敢复东。〔杨光远之援绝矣。复,扶又翻。〕

2辛亥,定难节度使李彝殷奏将兵四万自麟州济河,侵契丹之境。〔定难军,夏州。九域志:麟州西北至夏州一百二十里。自麟州东北至府州,又自府州东北行入契丹境。难,乃旦翻。〕壬子,以彝殷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

初,契丹主得贝州、博州,皆抚慰其人,或拜官赐服章。及败于戚城及马家口,忿恚,〔恚,于避翻。〕所得民,皆杀之,得军士,燔炙之([fán zhì]烧与烤。亦泛指烹煮。《战国策·魏策二》:“ 齐桓公 夜半不嗛, 易牙 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 宋 陆游 《鹅湖夜坐书怀》诗:“马鞍挂狐兔,燔炙百步香,拔剑切大肉,哆然如饿狼。”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燔炙肥甘,晨昏饜飫。”指烤肉。亦泛指佳肴。《诗·大雅·凫鹥》:“旨酒欣欣,燔炙芬芬。”《文选·张衡<东京赋>》:“春醴惟醇,燔炙芬芬。” 薛综 注:“燔炙,谓炙肉也。” 清 林则徐 《会奏英夷抗不交凶严断接济查办情形折》:“所嗜之肥浓燔炙,日久必缺於供。”)。由是晋人愤怒,戮力争奋。

杨光远将青州兵欲西会契丹;戊午,诏石赟分兵屯郓州以备之。〔石赟时屯麻家口。〕

诏刘知远将部兵自土门出恒州击契丹,又诏会杜威、马全节于邢州。知远引兵屯乐平不进。〔乐平离太原二百余里耳。〕

4壬戍,杨光远围棣州,刺史李琼出兵击败之,〔杨光远自青州历淄州而围棣州。败,补卖翻。〕光远烧营走还青州。〔还,从宣翻,又如字。〕癸亥,以前威胜节度使何重建为东面马步都部署,将屯郓州。

5阶、成义军指挥使王君怀帅所部千余人叛降蜀,请为乡道以取阶、成。〔乡,读曰向。阶、成,二州名。甲子,蜀人攻阶州。

6契丹伪弃元城去,伏精骑于古顿丘城,〔顿丘,汉古县。尔雅:丘一成曰顿丘。后移治所于阴安城。唐顿丘县,又移治于阴安城之南。天福三年,徙澶州跨德胜津,并顿丘县徙焉。顿丘凡三徙矣,古城盖阴安城也。以俟晋军与恒、定之兵合而击之。〔时诏杜威、马全节以兵来会,契丹欲俟其合而邀击之。〕邺都留守张从恩屡奏虏已遁去;大军欲进追之,会霖雨而止。契丹设伏旬日,人马饥疲。赵延寿曰:「晋军悉在河上,畏我锋锐,必不敢前;不如即其城下,〔即,就也。〕四合攻之,夺其浮梁,〔谓澶州德胜渡之河梁也。〕则天下定矣。」契丹主从之。(少见埋伏失算的)三月,癸酉朔,自将兵十余万陈于澶州城北,〔宋白曰:契丹时驻兵澶州铁丘。陈,读曰阵;下同。〕东西横掩城之两隅,豋城望之,不见其际。高行周前军在戚城之南,与契丹战,自午至晡,互有胜负。契丹主以精兵当中军而来,帝亦出陈以待之。契丹主望见晋军之盛,谓左右曰:「杨光远言晋兵半已馁死,〔杨光远诱契丹入寇见上卷上年。〕今何其多也!」以精骑左右略陈,晋军不动,万弩齐发,飞矢蔽地。契丹稍却;又攻晋陈之东偏,不克。苦战至暮,两军死者不可胜数。〔胜,音升,〕昏后,契丹引去,营于三十里之外。〔不敢逼城而营,惧晋军攻劫也。〕(元城大战

乙亥,契丹主帐中小校窃其马亡来,云契丹已传木书,收军北去。〔校,户教翻。木书者,书之于木以为信契。〕景延广疑其诈,闭壁不敢追。

7汉主命中书令、都元帅越王弘昌谒烈宗陵于海曲,〔刘龚举大号,追尊其兄隐为烈宗。〕至昌华宫,使盗杀之。

8契丹主自澶州北分为军,一出沧、德,一出深、冀而归。所过焚掠,方广千里,民物殆尽。留赵延照为贝州留后。麻荅陷德州,擒刺史尹居璠。〔璠,音烦。〕

9闽拱宸都指挥使朱文进,合门使连重遇,既弒康宗,〔见二百八十二卷天福四年。〕常惧国人之讨,相与结婚以自固。闽主曦果于诛杀,尝游西园,因醉杀控鹤指挥使魏从朗。从朗,朱、连之党也。又尝酒诵白居易诗云:「惟有人心相对间,咫尺之情不能料,」因举酒属二人。二人起,流涕再拜,曰:「臣子事君父,安有他志!」曦不应。二人大惧。

李后勡尚贤妃之宠,欲弒曦而立其子亚澄,〔尚贤妃有宠,见上卷天福八年,闽王之永隆四年也。亚澄时封闽王。使人告二人曰:「主上殊不平于二公,柰何﹖」

会后父李真有疾,乙酉,曦如真第问疾。文进、重遇使拱宸马步使钱达弒曦于马上,(闽景宗王延曦(?—944年),后改名王曦(又作王羲),汉族,五代时期闽国君主,王审知之子,王延翰、王延钧之弟,王延政之兄,王继鹏之叔。)召百官集朝堂,告之曰:「太祖昭武皇帝,光启闽国,〔朝,直遥翻。闽主王鏻举大号,追尊其父审知曰太祖昭武皇帝。〕今子孙淫虐,荒墬厥绪。天厌王氏,宜更择有德者立之。」众莫敢言。重遇乃推文进升殿,被衮冕,〔被,皮义翻。〕帅群臣北面再拜称臣。〔帅,读曰率。〕文进自称闽主,悉收王氏宗族延喜以下少长五十余人,皆杀之。〔延喜,闽主之弟也。少,诗照翻。长,知两翻。〕葬闽主曦,谥曰睿文广武明圣元德隆道大孝皇帝,庙号景宗。以重遇总六军。礼部尚书、判三司郑元弼抗辞不屈,黜归田里,将奔建州,〔欲奔王延政也。〕文进杀之。文进下令,出宫人,罢营造,以反曦之政。

殷主延政遣统军使成义将兵讨文进,不克。

文进加枢密使鲍思润同平章事,以枢密使鲍思润同平章事,以羽林统军使黄绍颇为泉州刺史,左军使程文纬为漳州刺史。汀州刺史同安许文稹,举郡降之。〔九域志:泉州同安县在州西一百三十五里,盖王氏所置也。宋白曰:开元十九年,析泉州南安县界四乡置大同场,闽王升为同安县。稹,章忍翻。〕

10丁亥,诏太原、恒、定兵各还本镇。

11辛卯,马全节攻契丹泰州,拔之。〔五代会要:后唐天成三年,升奉化军为泰州,以清苑县为理所。至晋开运二年九月,移治满城县;至周广顺二年二月,废州,其满城县割隶易州。时马全节自定州攻泰州。〕

12敕天下籍乡兵,每七户共出兵械资一卒。

13秦州兵救阶州,出黄阶岭,败蜀兵于西平。〔败,补卖翻。〕

14汉以户部侍郎陈偓同平章事。

15夏,四月,丁未,缘河巡检使梁进以乡社兵复取德州。〔乡社兵,民兵也。时契丹寇掠,缘河之民,自备兵械,各随其乡,团结为社,以自保卫。契丹陷德州而北归,梁进乘其去而复取之。)已酉,命归德节度使高行周、保义节度使王周留镇澶州。庚戌,帝发澶州;甲寅,至大梁。

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景延广,既为上下所恶,〔上,谓将相大臣;下,谓军民。恶,乌路翻。〕帝亦惮其不逊难制;桑维翰引其不救戚城之罪,〔引,牵也;牵发其罪,犹人收卷衣物于怀袖间,从而牵出之然。〕辛酉,加延广兼侍中,出为西京留守。〔晋徙都汴,以河南府为西京。〕以归德节度使兼侍中高行周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延广郁郁不得志,〔橛竖小人,得权则骄溢使气,失权则郁郁不得志,乃其常也。〕其契丹强盛,始忧国破身危,遂日夜纵酒。〔自知无复全地,苟取朝夕之乐。〕

朝廷因契丹入寇,国用愈竭,复遣使者三十六人分道括率民财,各封剑以授之。〔示使专断斩,此以威胁取民财也,复,扶又翻。〕使者多从吏卒,携锁械、刀杖入民家,小大惊惧,求死无地。州县吏复因缘为奸。〔复,扶又翻;下同。〕

河南府出缗钱二十万,〔此括率合出之数也。景延广率三十七万。)景延广增率十七万,欲以入己留守判官〔【章:十二行本「官」下有「河南」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张校同。】〕卢亿言于延广曰:「公位兼将相,富贵极矣。今国家不幸,府库空竭,不得已取于民,公何忍复因而求利,为子孙之累乎!」〔累,力瑞翻。〕延广凓而止。〔史言景延广差愈于杜重威。〕

先是,诏以杨光远叛,命兖州修守备。〔青、兖邻镇,故命之为备。先,昔荐翻。〕泰宁节度使安审信,以治楼堞为名,〔堞,达协翻。〕率民财以实私藏。〔藏,徂浪翻;下同。〕大理卿张仁愿为括率使,至兖州,赋缗钱十万。值审信不在,〔不在者,适不在镇。〕拘其守藏吏,指取钱一囷,已满其数。〔史言晋之藩镇,利国有难,浚民以肥家。〕

16戊寅,命侍卫马步军都虞候、泰宁节使李守贞将步骑二万讨杨光远于青州;〔李守贞盖代安审信帅泰宁也。〕又遣神武统军洛阳潘环及张彦泽等将兵屯澶州,以备契丹。

契丹遣兵救青州,齐州防御使堂阳薛可言邀击,败之。〔堂阳县属冀州,宋皇佑四年,省县为镇,入南宫县。九域志曰:地在堂水之阳。败,补卖翻。〕

17丙戌,诏诸州所籍乡兵,号武定军,凡得七万余人。时兵荒之余,复有此扰,民不聊生。〔异时契丹入汴,武定军曷尝能北向发一矢乎!复,扶又翻。〕

18丁亥,邺都留守张从恩上言:「赵延照虽据贝州,麾下兵皆久客思归,宜速进军攻之。」诏以从恩为贝州行营都部署,督诸将击之。辛卯,从恩奏赵延照纵火大掠,弃城而遁,屯于瀛、莫,阻水自固。〔瀛、莫之间多水泺,故赵延照阻以为固。瀛、莫相去一百一十里。〕

19朱文进遣使如唐,唐主囚其使,将伐之,〔唐主欲讨朱文进弒君之罪。〕会天暑、疾疫而止。

20六月,辛酉,官军拔淄州,斩其刺史刘翰。〔淄州,杨光远之巡属也。〕

21太尉、侍中冯道虽为首相,〔冯道自唐潞王之时,已正拜三公,晋高祖入洛,用以为相,位任在执政之右。〕依违两可,无所操决。〔此冯道保身固位之术,一生所受用者也。操,七刀翻。〕或谓帝曰:「冯道,承平之良相;今艰难之际,譬如使禅僧飞鹰耳。」〔言禅以静寂为宗,僧以慈悲不杀为教。为禅僧者,第能机辩无穷,而不能应物,使之飞鹰搏击,非其任也。)癸卯,以道为匡国节度使,兼侍中。〔出冯道镇同州,将别命相也。〕

23或谓帝曰:「陛下欲御北狄,安天下,非桑翰不可。」〔请罢冯道,请用桑维翰,盖出一人之口。前史谓维翰倩人以言于帝,通鉴皆曰「或」者,疑其辞。〕丙午,复置枢密院,〔罢枢密院见二百八十二卷高祖天福四年。〕以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事无大小,悉以委之。数月之间,朝廷差治。朝廷的事稍见治绩。治,直吏翻。〕

24滑州河决,浸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环梁山合于汶。〔梁山在郓州寿张县,汶水自东北来,与济水会于梁山东北。今决河之水弥漫,环梁山而合于汶。单,音善。濮,音卜。环,音宦。汶,音问。〕诏大发数道丁夫塞之。〔塞,昔则翻。〕既基,帝欲刻碑纪其事。中书舍人杨昭俭谏曰:「陛下刻石纪功,不若降哀痛之诏;染翰颂美,不若颁罪己之文。」帝善其言而止。

25初,高祖割北边之地以赂契丹,〔事见二百八十卷高祖天福元年。〕由是府州刺史折从远亦北属。〔府州领府谷一县,后唐以麟州东北河滨之地置。宋白曰:府州本河西蕃界府谷镇。土人折嗣伦,世为镇将。后唐庄宗天佑七年,升镇为府谷县;八年,升建府州以扼蕃界,以嗣伦男从远为刺史。折,姓;从远,名。姓氏略:折,常列翻。〕契丹欲尽徙河西之民以实辽东,州人大恐,从远因保险拒之。及帝与契丹绝,遣使谕从远使攻契丹。从远引兵深入,拔十余寨。戊午,以从远为府州团练使。从远,云州人也。〔欧史曰:折从远,云中人,盖指古云中大郡大界言之。)

26甲子,复置翰林学士。〔废翰林学士,见二百八十二卷天福五年。〕戊辰,以右散骑常侍李慎仪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都官郎中刘温叟、金部郎中,知制诰武强徐台符、〔武强县属深州。九域志:在州东北六十里。)礼部郎中李澣、主客员外郎宗城范质,皆为学士。温叟,岳之子也。〔刘岳见二百五十卷唐明宗天成元年。〕

27秋,七月,辛未朔,大赦,改元。〔改元开运。〕

28已丑,以太子太傅刘昫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29八月,辛丑朔,以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为北面行营都统,顺国节度使杜威为都招讨使,督十三节度以备契丹。

桑维翰两秉朝政,出杨光远、景延广于外,〔杨光远、景延广,先皆尝总宿卫兵。天福初,桑维翰秉政,出杨光远;是时再秉政,出景延广。朝,直遥翻。〕至是一制指挥,节度使十五人无敢违者,〔刘知远、杜威并十三节度为十五人。按薛史载十三节度:郓州张从恩,充马步都监;西京留守景延广,充都排阵使;徐州赵在礼,充都虞候;晋州安叔千,充左厢排阵使;前兖帅安审信,充右厢;河中安审琦,充马步都指挥使;河阳符彦卿,充马军左厢;滑州皇甫遇,充右厢;右神武统军张彦泽,充马军排阵使;沧州王廷胤,充步军左厢都指挥使;陕州宋彦筠,充右厢;前金帅田武,充步军左厢排阵使;右龙武统军潘环,充右厢。〕时人服其胆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