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自貿區:堅持創新開放 永不停歇

 舞狮人hs43mkm8 2019-08-18

作為中國第一個建設的自由貿易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上海自貿區)自成立以來便備受矚目。今年9月便是上海自貿區的5週年,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探索道路上,上海自貿區始終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尋求創新。 

如“領頭羊”般以創新開放為發展優勢,佔據前沿並為後來者提供成功參考模式。
 

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上海自貿區,時隔一月於9月29日便正式掛牌成立。建立之初,上海自貿區便涵蓋了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這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當時佔地面積已超28平方公里。2014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權國務院擴展上海自貿區區域面積,將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納入版圖,面積也擴展到逾120平方公里。

“試驗田”成果豐碩

作為中國實行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的試驗田,被奇予以厚望的上海自貿區也沒有讓人失望,交出了一份份優異的成績單。中國第一家合資道路運輸公司、第一家獨資國際船舶管理公司等都是在上海自貿區最先創立。

▲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中,上海浦東開發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從1990年開始的28年來,過去的一片農田變成了高樓林立的陸家嘴國際金融中心,數十個全國“第一”在浦東產生:第一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一個“區港一體”的保稅港區—洋山保稅港區……今天,浦東的地區生產總值已經從開發開放之初的60億元增長到接近1萬億元,經濟總量翻了160倍。圖為高樓林立的陸家嘴國際金融中心。(新華社圖片)  


五年來,上海自貿區一直在進步,追求更高水平的開放、更深層次的改革。
 

截至2018年6月底,上海自貿區新設外資企業超過1萬多戶,佔比從自貿試驗區掛牌初期的5%升至20%左右,累計實到外資230億美元。同比2017年全年實到外資的70.15億美元,增長了13.5%。
 

其次,貿易便利化改革所得成果亦顯著。2017年全年自貿試驗區完成外貿進出口總值高達1.35萬億元,同比增長14.7%,佔上海同期外貿總值的42%。區內跨境人民幣結算額達6,700億元,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同時,上海自貿區通過鼓勵跨境人民幣資金池業務辦理也有效節約了企業跨境交易成本。
 

上海自貿區更以區域發展帶動上海市其他地區聯動騰飛,例如浦東新區獲得新高速發展。據統計,浦東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增幅連續保持超過8%,實到外資年增長率達37%。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274家,經認定的外資研發中心221家。
 

上海自貿區也緊抓住了“一帶一路”的機遇,全面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之間的走出去和引進來項目累計3000多個,進出口貿易額增長穩定在22%以上。

“負面清單”為

最大創新亮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上海自貿區便堅持將制度創新視為其最核心的生命力,牢記“自貿試驗區是國家的試驗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創新建立了四項制度形式: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制度創新;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
 

境外投資管理方面,上海自貿試驗區改核準為備案管理,辦結時間從此前的3~6個月縮短至3天。
 

在貿易監管領域,上海自貿試驗區借鑒國際經驗,海關、檢驗檢疫、海事等口岸監管部門推出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系列創新舉措,探索建立了符合高標準貿易便利化規則的貿易監管制度,促進了區內貨物、服務等各類要素的自由流動,也為企業節省了成本。
 

需著重提出的是,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創造性地制定出中國第一份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即“負面清單”。顧名思義“負面清單”即投資領域的“黑名單”,“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是對於所有針對外資的與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不相符合的管理措施或業績、高管要求等方面有管理限制的措施都以清單方式列明。
 

2016年9月3日,根據上海自貿區對於“負面清單”運用的實踐經驗,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修改外資企業法4部法律正式在中國確立了“負面清單”制度。“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引入,不僅是管理方式的創新,也是治理理念轉變的重要節點。“負面清單”制度的創新性在於清晰規定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明確政府管理區域,避免無限管制。這種新經濟管理制度與當下強調的簡政放權、職能轉變在本質上一致,能夠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有助於從根本上深化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外商投資准入從“有承諾方可進入”轉為“法不禁止皆可為”,除“負面清單”所列禁止措施以外,外商投資企業享受的都是“國民待遇”。
 

今年6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佈了《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簡稱2018版自貿區“負面清”)。此次2018版自貿區“負面清單”相較2017年版從95條措施不僅減至僅45條,更基於全國“負面清單”開放措施的基礎上在農業、採礦、文化、電信等多領域取消或放寬了外資准入限制。
 

早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一週年之際,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韓正就直言自貿區的最大亮點是“負面清單”制度。韓正認為“負面清單”是自貿試驗區域龍頭性和根本性的制度。他表示“負面清單”促進企業變得活躍和政府逐步放鬆管制且堅持“負面清單”制度需要政府審批制度進行顛覆性改革和完善適中事後監管制度。
 

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也強調,2018年版自貿區“負面清單”較之前大幅縮減的意義不僅是向外界傳達一個積極信號,也清楚的表明中國主動開放的決心未變。中國計劃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按照國際通行規則維護自由貿易體制,推動國家開放的同時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治理體系改革,營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院副院長孫元欣總結表示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產生了巨大的“制度紅利”,明顯推動了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上海自貿區目前已反映出制度創新的優良影響,並將這一成功經驗輸送給全國其他自貿試驗區。據商務部公佈數據,截至2017年4月,上海自貿試驗區累計吸收合同外資6880億元人民幣。上海經驗推廣後,廣東、福建、天津3個自貿區累計設外資企業12712家,吸收合同外資11357億元人民幣。4個先行自貿試驗區以十萬分之五的國土面積吸引了全國十分之一的外資。

開放與金融改革相輔相成

如今的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正向縱深推進,努力成為銜接國際通行規則的制度創新高地,進一步夯實開放前沿的地位。現在,金融改革與開放進程合二為一已經成為上海自貿區新動力和閃光點。
 

《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截至今年8月,全球資產管理規模排名前50的機構中,有28家在陸家嘴設立了資管類WFOE。而排名前10位的機構中,已有領航、JP摩根、紐銀梅隆、德意志銀行等8家落戶上海。
 

今年6月21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關於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形成開發開放新優勢的意見》出台。意見提出25條舉措,涉及吸引外資金融機構集聚、便利外資金融機構落戶、支持境外創新企業發行CDR,爭取年內開通“滬倫通”等方面。浦東新區副區長、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陳希表示,此意見旨在將上海自貿區打造成為擴大金融開放的新高地,繼續保持上海自貿區金融業對外開放度的全國領先地位,進一步形成開發開放新優勢。
 

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一大獨特創新便是以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為基礎所建立的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全面市場化、金融市場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核心領域金融改革的制度安排和操作路徑。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已開立自由貿易賬戶7.2萬個,通過自由貿易賬戶獲得本外幣境外融資總額折合人民幣超過1.25萬億元。
 

與此同時,在上海自貿區,人民幣跨境使用和外匯管理創新也在逐步深化。上海漸成為企業和個人對接國際市場的重要窗口。截至2018年6月底,人民幣跨境結算總額累計超7.4萬億元,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業務收支總額累計超過1.2萬億元。
 

上海自貿區的金融開放還形成了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發展,使得上海擁有了更開放的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機構體系,金融資源市場化配置能力顯著提升。迄今為止,上海自貿區已成為全國金融開放程度最高、外資金融機構最密集的地區,外資銀行、合資公募基金、外資保險公司的數量均位列全國第一。
 

上海自貿區將繼續作為領航者,釋放改革紅利,引領中國的對外開放。這片改革的沃土將繼續推動這場制度創新革命縱深推進,走的更長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詮釋了上海自貿區持續開放前進的堅定信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