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占龙头!上海交大医学院是否已完成对复旦上医的全面超越?

 BOSS_TZ 2019-08-18


相比之下,同城的传统豪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简称“上医”或“上一医”)则显得落寞很多,要知道,上医合并到复旦之前叫做“上海医科大学”,以前的名字叫“上海第一医学院”,而交大医学院呢?以前的名字叫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一般简称为“上二医”。“上一医”与“上二医”,从名字上来看,老大与老二,历史上谁的地位更高一目了然。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然而二医与上海交大合并不足15年,确已彻底完成赶超,并且优势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从院士数量来看】
复旦上医目前在世的两院院士共有10人,除了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引进的徐国良院士外,仅有2人(葛均波院士、樊嘉院士)为2010年以后入选,而除了葛均波、樊嘉、徐国良三位院士之外,其余7名院士中最年轻的也已经78岁了。

(来自复旦上医官网)


而上交医学院现有在世的两院院士15(共17人入选),2010年以后共5人当选,而2015年更是创造了一年当选3位院士的纪录!而这15名院士中,8名院士的年龄在70岁以下,院士梯队的年龄结构非常合理。

(来自上交医学院官网,第四排第二列为戴尅戎院士)

【从国家科技进步奖来看】
除去京圈医学院校的一些特殊因素外,中国南方的医学院校里院士的硬性标准还是文章和奖项,而其中含金量最重要的科技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来说,我们仅看2019年年初发布的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情况。上海交大医学院共有5个作为第一单位的项目获二等奖,2个作为合作单位的项目获二等奖,而复旦上医则被剃了光头。

(来自科技部


【两校研究生导师的水平就已拉开差距】
两校之间的差距从逐渐缩小,到水平相当,再到反向扩大,原因是什么呢?恐怕不是我们这一篇推送所能讲清楚的。但仅从两所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评选标准上来看,不看学校名字,你甚至可能会认为,这两所学校完全不像一个档次的。

首先来看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博导评选标准:


划重点!上图中的第四条,对于新当选青年长江、优青、青千、青年拔尖人才,无需培养硕士,无需职称要求,无需年资高低,直接升博导!这个规定无疑给最优秀的一批“未来之星”们开了直通车!可以最大程度的鼓励优秀科研人才继续保持创新能力,同时还能避免人才外流,更能吸引外来的优秀人才加入。

那上图中的第五条说了啥呢?划重点!如果没有上面的人才帽子,想当博导?不好意思,五年内给我拿两个国自然!或者拿一个两三百万的国家重点项目也行!同时你一作+通讯累积文章分数至少得15分!不然你哪里有足够的经费和能力给下面的研究生做持续性高水平的研究呢?这个规定则最大程度避免了“注水博导”的产生,最大程度的保持了博士生导师队伍的质量。

我们再看看复旦上医的博导标准:


对于青千、青年长江、优青等人才似乎并没有“直通车”的优惠待遇,而且选聘的博导要求似乎比交大低了很多,一作或通讯SCI累积影响因子大于5分就行,经费只需要30万以上,而且对国自然没有硬性要求,省部级的课题,钱凑够就行了。
 
你可能觉得,是交大医学院要求太高了,那其他医学院呢?

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博导标准:要求近3年主持过国自然面上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博导标准:要求主持50万的经费,或分账经费80万以上。

可以看出,在几所同档次医学院校中,复旦上医对博士生导师的水平要求也是最低的,如果不及时作出改变的话,恐怕不止是高端人才的培养后劲不足,连人才储备最基层的博士生质量也要处于劣势了。

不得不承认,目前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处于一个鼎盛时期,并且从很多角度来看,发展速度在全国的医学院校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在未来肯定还会更加强大,甚至有可能全面超过协和,成为全国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作为复旦上医的研究生,真心希望母校能止住颓势,走出下坡路,重新迈入高速发展的康庄大道,复旦上医,加油吧!


关注后获取《科研修炼手册》1、2、3、4、5、6、7、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