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之时,我们处处感受着它的“热情”。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如何优雅地消暑纳凉?我们可以从古人诗词中找到很多灵感。 卧榻先生总结出古人夏天的四大消暑神器:观荷、赏雨、望月、听蝉,不敢专美,特与大家分享。 ![]() 观荷 荷花,是花中君子。炎炎夏日,百花早已凋残,而荷花却开得正旺。加之又长在水中,若得此亲水平台,赏花戏水,甚至荡舟其中,绝壁是消暑的好方式呀。 01州宅堂前荷花丨范成大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作者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开得正是时候,灿若云锦,应天蔽日,再置身那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这样的意蕴,这样的情境,真是自生凉意、醉在心里了。 0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丨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盛夏之荷,与众不同,美得令人心醉。碧绿的叶,别样的红,尽洗尘俗烦恼,令人心旷神怡,暑浪自然抛之脑后。 ![]() 赏雨 古代没有空调,最管用的降温方式莫过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雨。“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这是司空图笔下的典雅。在诗人笔下,连下雨都是富有诗意。 03夏日对雨丨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作者为了躲避盛夏,特意去登楼,然而世间万物为尘埃笼罩。就在这时,一个炸雷打在对面的树上,大街上的雨噼里啪啦地下起来了。没有能比这更爽的心情了。作者便仔细赏了一翻雨。屋檐下的蜘蛛网沾了水珠,变得加重,燕子也因此衔来了新泥。哈哈,老夫吟罢一首诗,清风生起,荷香已飘满四邻。 0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丨其一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灵动。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这组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 望月 古代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更没其它娱乐活动,夏夜乘凉几成必然之选。皎洁的月光,勾起文人墨客不尽的想象与情思。 05夏夜追凉丨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该诗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 06夏日南亭怀辛大丨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作者以山水自适的情怀,融入池月青光、荷风暗香和竹露清响的兴象中,顿觉清旷爽朗。 听蝉 夏日里的精灵,大树之巅的歌唱家,也是文人笔下的尤物。当夏日到来之时,端坐树荫下,静听蝉鸣,品读蝉诗,自有一番特别的夏日风情。 07入若耶溪丨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诗人写山林,更写山林的幽静,却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诗人的情趣在幽静,因此,笔下不是死寂、沉寂、寂静,而是处于清静的状态,并且给人以幽雅的感觉,这是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所在。 08洞仙歌·暑中黄裳 乱蝉何事,冒暑吟如诉。断续声中为谁苦。阵云行碧落,舒卷光阴,秋意爽,俄作晴空骤雨。明珠无限数。都在荷花,疑是星河对庭户。莫负昼如年,况有清尊,披襟坐、水风来处。信美景良辰、自古难并,既不遇多才,岂能欢聚。 本词先从蝉的乱鸣写起,不知其声嘶力竭所为何事。接下来描写了夏末秋初的暑期景象与暑期生活,却融入了光阴易逝、怀才不遇等情愫,显得清韵雅致,动人情肠。 ![]() 观荷、赏雨、望月、听蝉:诗词中的四大消暑神器,助我们度过炎炎夏日,你喜欢哪一首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