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韵格律学堂】格律基本六要素

 江山携手 2019-08-18

主讲/ 疲惫的狼

狼老师

今天是竹林学堂基础课程的第二课,狼在这里代表所有的群里的爱好者们。对竹林学会开办这样一个公益性的,普及格律基础知识的平台表示感谢!

同时狼也非常感谢竹林协会落日长河校长的厚爱,感谢群里各位朋友的抬爱,给狼提供这样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

我们在上一节课,在边义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了基础格律诗的,一部分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前言总论,关于平仄,五言绝句的基本格式。 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式, 还有粘对关系。

格律基本包括六大要素: 平、仄、替、粘、对、韵。

我说这六大要素,大家一定要记住。 其实,格律基础知识都是死规定。也是最容易掌握的。 说难听点儿,这就是格律诗的皮毛。

平仄,上节课已经讲了。那么什么是替呢? 简单地说,平仄在诗句中的分布是每两个字为一组, 也叫一个替。 由于句尾会剩下单个一个字, 而这一个字又是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这个句子得收束音, 所以句子尾部这一个字单个算一个替。 五言句子就有三个替步, 也有学术,把这个定位两替一步, 应该更合理些。 两个字为一组,规定第二个字是替的代表字。 那么五言平平平仄仄, 第一个替,就是平。 第二个替,就是仄。 单字替不论。 如果是七言, 六位子,还会有一个替。 句子的读感的高低起伏, 就是通过句子各个替的交替变化产生的。 我们说相邻的两个替, 如果都是平或者都是仄了, 在术语上就叫失替,是不允许的。 特殊的变格形式,也就是特拗句,另当别论。

上一节课除了这些基本内容大概还涉及到了近体诗押平声韵的问题。 古人经过对汉字发音的特点,总结出平声字发声是平直上扬的,声调比较高。 而古典诗歌儿是用来诵读吟唱的。 古人为了保障诗歌的读感高亢有力,在近体是形成和定型过程中,特别规定,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

也有仄韵的,五七言,句子又都是律句的诗, 但是对不起啦,虽然符合格律要求 ,但是就因为你押了仄韵,作品只能算古体。 朋友们别小瞧这个,这不是我规定的是古人规定的。 在我们今天并不觉得什么,但是在唐朝以后很多年里,古体和近体, 可是有很大社会地位差别的。

由于押了仄韵的诗,就会被划入古体诗范畴。那么你就从诗歌家族中被划入了平民阶层。 而近体似在所有诗歌体裁中才是被皇家认可的对广大是仕宦阶级追捧的贵族。 我这样说大家可能是不理解。 格律诗在唐代,最初定型并发展成熟。 但是她一定型,就被统治阶级。说接收并采纳座位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 这是自古以来,任何一种诗歌体裁说没有的尊崇。

唐代以后尽千百年来仅提示也一直是统治阶级科举取士的一种手段,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近代的清朝。 我们大家可以想象的到。 在那个时候写好了格律诗,你就能够当大官儿。李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如果放到今天我们竹林还是协会不知道要火成什么样子啦?对吧? 只要能学好近体诗你就能当上公务员,那样竹林学堂的大门不被挤破才怪? 我只是举一个近体诗要押平声韵的例子来说明。 所有的格律基础,规定都是为了古典诗词的音乐性审美特征说规定的。 正因为有1000多年的皇家背景。才使得今天我们说喜欢的这种古典诗词艺术形式,近体诗发展得更加成熟。 无论从教学理论还是创作理论以及鉴赏理论都相对于其他任何题材的诗歌儿,更为完全。 这也是我们各大网校有教近体诗的,但是没有教古风的没有交。汉乐府的。也没有交歌行体的主要原因。

今天狼准备的比较仓促,没有什么讲课提纲。 所以基于上节课的内容做了一些浅显的补充,近体诗的基础理论。 除了上节课和上面我讲的这些,还有就是, 孤平拗救,变格,用韵,对仗,以及基本章法。 这些在我们以后得课程中逐渐都会讲的。

学生问:听毕狼兄的课,我理解皇家推崇近体诗,是为了从文化角度巩固和建设其统治基础,通过科举强行推行近体诗,我的问题是,老师能不能具体说说近体诗在刚荫生时,他的优势在哪,是皇家的哪位大师发明了近体诗的雏形?

上面我语言说的这些也是今天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进体诗的一方面原因之一。 再补充一点,近体诗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有自身的辉煌。 他也影响了在他以后诞生的其他诗歌文学体裁。 比如我们都知道到宋朝才兴起来的宋词,除了发挥他叫房曲目的阴穴性特征要高于近体以外。 她也最大限度地继承了近体诗的许多格律要求。 所以我们现在学习宋词的人能够知道。其实词的句子,大部分都是律句。 也就是说他得了一些现成的,不用经历近体诗。从齐梁永明体。发展到唐代这么一个漫长的律化的过程。 但是,宋词,虽然没有近体诗。统治阶级背景的尊崇地位。却也是古典诗词发展的另外一个高度。 再后来的元曲包括,清代兴起的对联儿也都继承了近期,是的格力要求。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那么多人都要学习近体诗学习格律基础知识的又一方面主要原因。 我们今天学习格力基础知识同时也为我们将来学习宋词学习对联儿,甚至学习元曲打下基础。

下面我再说说今天两位朋友提的问题。

@大风歌《新学员》(内蒙)好的,那就先回答你的。

1:为何避免首联后二字用双声?

刚才我讲了所有的格律要求都是为了发挥古典诗词的音乐性审美特征儿规定的。 一样你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了,就是说古人八近体诗的第二句韵角叫做第一韵,比如唐代科举考试的要求, 写一首六韵12句的五言律诗,第一韵就在第二句上。 那,有的朋友就说了第一句要是押韵呐? 我告诉你第一句押韵,也不算第一韵, 大家记住古人把单数句都叫出句。 而古人对于出句的格律要求,要比对句宽的多。 因为第一句是出句,所以才有可押韵可不押韵的规定。才有可借邻韵的规定。 同时再出句,古人甚至可以任意犯拗。 而你的问题,为什么第二句最后两个字,会有特别的要求呢?这也是跟音乐有点关系, 这就像一首歌的第一组旋律,要定下调子一样,不能有杂音。 而这两个字,如果同声母,同时两个字,又不能形成连绵词或者词组。那么,读起来就会有杂音甚至拗口, 但是这个规定并没有写到比较有权威的学术著作中,我们大家作为一种了解。将来在自己的实际创作运用中去摸索去把握就可以啦。 @大风歌《新学员》(内蒙)我这样给你解释是否完全你是否听的明白??

问题二, 我有疑问,我记得上尾是说律诗1,3,5句的尾字声调相同,犯上尾病,荒岛老师说的是2,4,6句尾字,我不太明白?

@曹华这个问题是你提出来的吧? 

上尾,是沈约的八病说里面的一种。 那个时候市齐梁时期根本就没有出现七言诗。怎么会有135和246的说法呢?原始的规定是怎么说的呢? 是说五五言诗的第五字和第十字,声调不可以相同,相同就犯了上尾的声病。 其实这个上尾诗病,说的是近体诗还没有定型之前的五言诗。 等到近体诗再度沈阳他们几个把他定型的时候。格律规定,已经规避了这种诗病, 同时这种诗病最后研究也是有缺陷不足的。 沈约定义的平头、上尾与明清人定义的平头、上尾是二回事。不能混淆…… 我们大家都知道四声八病学说诞生在齐梁时期,格律诗呢?雏形才出现在齐梁晚期永明年间 。也就是说有四声八病学说的时候 格律诗还没有诞生,那怎么能用它去衡量呢?

问题三, 南朝人定义的平头、上尾从未形成主流……

@王大蛤蟆(副村长)我现在在回答你的问题。

清代有许多学者研究格律诗的基础理论最著名的有四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世贞,赵执信。 清代学者提出的四平头。注意,不是平头。 确实和四声八病中的平头不是一回事。但是并没有提出上尾的说法, 因而明清人根据对唐、宋、元三朝格律诗的统计,形成了现在流行的平头、上尾概念。 现在我们说的上尾,也只能在审阅的四声八病学说里找到记载。

好了,朋友们,今天狼讲的课程就到这儿吧,下课————

2017-06-25  舞蝶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