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川诗礼之乡】武川——“北魏重镇”的由来(王福彦)

 白桦树2008 2019-08-18


编者语

    《武川诗礼之乡》传承北魏重镇的历史文化,发扬革命老区的红色传统,描绘塞外草原的壮美风情,彰显神奇武川的独特气质。为诗词爱好者搭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展示诗歌百花园的无穷魅力,锻造一方与时代同频、世界接轨、心灵共舞的诗意乐园。

     本平台分为二个栏目 。1、每周精彩;2、诗苑心花。编辑团队热忱欢迎拥有共同爱好的同路人,互帮互学,同乐共好!携手并进!

作者简历


王福彦

      男,内蒙武川人,1958年4月生,研究生学历,医学教授,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访问学者,中共党员。曾任内蒙古医学院高教研究室主任,兼职研究员。现任台州学院医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台州市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台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常务理事。1982年包头医学院本科毕业(77级);1987年同济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87年9月-2003年,内蒙古医学院工作。2001年7月评聘教授。2003年授聘于台州学院。长期从事人口健康素质及其影响研究,曾承担国务院“八.五”攻关课题“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调查”(蒙古族部分)等课题,获省级成果二等奖6项,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教材十多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专著若干。获省级科技标兵,国家科普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代表性著作:1.《医学科研方法》,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2012年第二版。2.《医学计量资料统计方法》,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6月月。3.《医学SCI期刊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4.《保健新编—远离疾病的智慧》,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5.《医学科研方法》第二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3月出第一版,2012年1月2日出第二版。6.《吃出健康的智慧》,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年10月7日《吃掉心脑血管病》,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年6月8日《SPSS在医学统计学中的应用》,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2月9日《健康之路》,金盾出版社,2015年9月10日《SPSS在医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2016年11月11日《健康.膳.动.悦》,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8。

 武川——“北魏重镇”的由来(一)

       进入武川镇,石碑“北魏重镇”显眼夺目,倾刻激起了对“武川”的浓厚兴趣。  要知晓武川----北魏重镇的由来,首先要了解“北魏”,而了解北魏,必须了解鲜卑(族)。因为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也是长期统治整个黄河流域的政权。

  鲜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其创立伟大的北魏。北魏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其不仅结束了十六国以来黄河流域“五胡”纷争、各族政权林立的状态,而且带领草原各族群,主动而决绝地融合进了中原文明。最终开启隋唐盛世,光辉了华夏文明。

一、鲜卑族

  1.鲜卑族源

      源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

  西汉初期,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鲜卑退保鲜卑山,世属匈奴奴役。汉武帝时期,击败匈奴,将卢朐河水系分布乌桓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也开始南下到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到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犯汉境,鲜卑开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

  49年,鲜卑首领偏何归附东汉。54年,鲜卑首领满头、於仇贲率部到洛阳朝贺,被东汉封为王侯,管辖鲜卑、乌桓各部 。随着匈奴分裂,鲜卑逐渐摆脱匈奴的控制。85年,鲜卑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91年,东汉政府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吞并匈奴余部十余万,开始强盛 。

  东汉桓帝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 ,分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到上谷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属檀石槐。檀石槐死后,鲜卑分裂,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

  轲比能志在统一鲜卑,所以对刚建立的曹魏表示恭顺。同曹魏保持良好关系后,轲比能开始兼并其他部落统一漠南。势力强大后,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鲜卑开始“部落离散,互相征伐”。三国时期各鲜卑部进入独立发展时期。

  轲比能志在统一鲜卑,所以对刚建立的曹魏表示恭顺。同曹魏保持良好关系后,轲比能开始兼并其他部落统一漠南。势力强大后,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鲜卑开始“部落离散,互相征伐”。三国时期各鲜卑部进入独立发展时期。鲜卑族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其部落起源的地区和同其他部落融合的情况,分为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另一种是按照分布地域不同,分为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等;中部鲜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等;东部鲜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

      东部鲜卑先后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据辽西。西晋建立后,对周边鲜卑各部采取安抚政策,并授予鲜卑疆域某些部落首领官职称号,加强统治。虽然鲜卑时有反叛(比如慕容涉归、慕容廆父子俩侵扰边境,秃发树机能的反晋起义等),但总体来说,西晋和鲜卑保持着良好的隶属关系。但在八王之乱开始后,西晋王朝内部混乱不堪,国力衰弱,天下大乱,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此时的鲜卑,特别是辽西鲜卑各部也投靠西晋边疆重臣,参与中原纷争。拓拔部是鲜卑诸部中非常复杂的一个部族,其人口组成不仅有原拓拔部本部之人,还有留居漠北的十万余户匈奴,以及被拓拔部征服掳掠来的秽秣人、诸多杂胡,并且在崛起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肃慎人、扶余人,甚至高加索白种人。

2.鲜卑考证

      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

      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测定,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以及鲜卑族的汉化政策。《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和《十六国春秋》都记载“鲜卑”族名是“依鲜卑山,以山为号”,《魏书》记载为'大鲜卑山'。据考证,鲜卑山即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而大鲜卑山则位于发现有嘎仙洞的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鲜卑'一词,《史记索隐》引张晏云:'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祥瑞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东胡人以鹿等瑞兽状铸镂带钩上,译言瑞兽带或神兽带。有的学者认为“鲜卑”是祥瑞之意,以鲜卑作为族名,符合古代游牧民族命名的习惯方式;还有的学者认为“鲜卑”包含有动物含义,是作为部落图腾的动物或是神兽。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史研究,颇以为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语言与乌恒相同,属东胡语(古蒙古语)的分支。

      关于鲜卑文,《隋书·经籍志》中有关于使用鲜卑语翻译中国传统汉文书籍的记载,共记有《集解论语》、《集注论语》等108部图书,447卷,此外在唐朝初期编纂《隋书》时还统计另有亡佚图书135部,569卷。但是以上这些鲜卑语图书无一本传世至今,故其文字无法考证。

3.鲜卑名人

       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与鲜卑有深刻的源源。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这不仅表明了这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与鲜卑有深刻的源源。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这不仅表明了这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4.对后世影响

      秦汉以来,鲜卑民族是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最为持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族政权为数最多,持续最久。分别为慕容氏的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秃发氏的南凉,吐谷浑氏的吐谷浑国,拓跋氏的代国、北魏、东魏和西魏,宇文氏北周以及鲜卑化的高氏北齐,先后持续近三个世纪。宇文鲜卑'别种'契丹族辽国持续近二个世纪,亡于女真族金国后进而西迁建立西辽国,直至被蒙古汗国所灭,又持续近一个世纪。北宋至清,有拓跋鲜卑支裔党项羌拓跋部的西夏国,持续近二个世纪。自十六国以来影响中华文明进程约千年之久。

      鲜卑民族主要活跃于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政治舞台。而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大转型时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基本定格成型的历史。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和社会大转轨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主旋律。胡汉民族的共同性日渐增多,差别性日渐减少,一步步水乳交融般地融为一体了。对汉民族的根祖认同,为北方各民族趋同于汉民族文化而走向汉化提供了历史根由。于是,在当时社会现实的驱动下,北方各民族相继步入了汉民族的封建化道路。

       在这方面,鲜卑民族最具典型意义,尤其是鲜卑拓跋氏。特别是北魏太和年间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汉化改制',其不朽功业在于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定型化、常规化和普及化,从而把胡汉民族的大融合推向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已经为隋唐王朝的崛起和中华大一统的重建直接铺垫了基石。

     隋唐便是在胡汉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尤其是胡汉通婚造成民族血统混合的基础上经过重构而变更面貌的新汉族。据民族史学家王桐龄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考证,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主要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如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出自拓跋鲜卑的独孤氏,唐太宗长孙皇后是胡汉混血,隋唐皇室便是以胡汉混杂的血统而统一中华的,并且胡汉血统混合更大量地在于下层民众。所以,隋唐时期的汉人或号为'唐人'的汉人,已不是魏晋以前汉人血统的简单延续,而是胡汉血统混合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构成的隋唐社会,冲破了僵硬的一元化格局,呈现出生动的多元化局面。隋唐王朝朝气蓬勃、活力迸发的磅礴气度,隋唐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势,在中华文明史上谱写光彩夺目的篇章。据历史学家田余庆考证,拓跋珪最初改称代王,不久改号魏王,可能跟他与慕容永争夺属于魏地的河东地区有关,意在表示代地、魏地都应当由他统辖。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取其美好伟大之意,并含有向江左东晋夸示自己是'神州正统'的意图,尽管如此,在孝文帝之前仍有相当多的人私下使用'代'为国号。

二、北魏简史

       鲜卑拓跋部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多次南迁,并参与檀石槐组建的部落联盟。310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同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结盟,共同对抗石勒,被西晋封为大单于,代公。315年,又封为代王,置百官,拓跋代国至此建立。

      东晋时期,鲜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从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七个国家。

      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继代王位,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逐渐强大起来。376年,前秦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代灭亡。386年,拓跋什翼键孙拓跋珪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史称北魏。

      拓跋珪建立北魏后,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大兴农业,开立屯田,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为日后魏王朝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率军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后燕灭亡。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史称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鼓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422年,拓跋珪子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乘宋武帝刘裕病卒之机,凭借强大军力,沿黄河流域全面同刘宋开战,夺取黄河以南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洛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军事重镇。

       423年,拓跋焘即位,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雄北魏孝文帝才大略,通晓兵法,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获胜利。先后灭胡夏、北燕,北凉,统一北方。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睿、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后期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大多农民家破人亡。从而在523年,爆发了六镇起义。虽然起义被镇压,但北魏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528年,契胡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掌控朝政。530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杀死了专权的尔朱荣,尔朱荣弟尔朱兆又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532年,高欢灭尔朱氏,杀元恭,另立魏孝武帝元修。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宇文泰祖先来自辽西的宇文部鲜卑。至此北魏开始分裂: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未完待续!(所有观点归作者所有)

===编辑团队===

总编:张果香

主编:孙秀娟 王文汇

        杨天喜 李拴弟 

主审:李玉英 李桂鲜

平台发表的作品版权归作者,文责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