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被很多人誉为“三国第一谋士”,擅长谋略、精通治国之术,蜀国在他的治理下可谓是兵精粮足,当然这些成果最后也都被他消耗在了北伐之中。诸葛亮可以说是样样都精通,可是在独揽蜀国大权之后,为何却始终无法成为曹操、孙权那样的人物?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诸葛亮最大的短板:缺乏识人之明。 ![]() 诸葛亮各方面都很厉害,但是在识人用人方面,却并不是很出色。曹操就不说了,手下谋士如云,猛将如虎。就连江东孙权在周瑜死后,任命的大都督也是一个比一个厉害。可是反观诸葛亮,在执掌蜀国大权之后,当刘备笼络的那些人才老的老死的死之后,并没有为蜀国提拔什么人才。以至于到了姜维北伐时,居然陷入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 ![]() 诸葛亮在接受刘备的托孤之后,为了蜀国的强盛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但是最后的成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之所以会造成如此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诸葛亮事事亲为的风格。可以说,只要是诸葛亮能办的事情,基本上都被他一手包办了。那么,这样一来就有一个坏处,当诸葛亮突然离世的之后,蜀国一下子就陷入了人才凋零的境地。 ![]() 诸葛亮用人的标准也令人感到困惑,比如刘备临死前已经明确跟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了。可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还是重用马谡,最后导致了街亭之战的失败。诸葛亮重用马谡,是因为他十分看重马谡。同样的,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不让魏延做先锋,也是因为诸葛亮瞧不上魏延这个人。哪怕魏延确实是一员猛将,可是诸葛亮仅凭着自己对魏延“脑后有反骨”的第一印象,就再也没有重用过魏延。诸葛亮这样的用人方式,也确实比较草率了。 ![]() 诸葛亮缺乏识人用人之明,这一点从赵云一生不受重用也可以看得出来。赵云的本领和忠心,那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长坂坡七进七出,还是截江救阿斗,都可以体现赵云高强的武艺、出色的谋略以及他的赤胆忠心。可是,赵云如此人才,居然一辈子就没独自掌过几次兵。这对于人才凋零的蜀国来说,不得不说是一大损失。 ![]() 诸葛亮不重用赵云,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和刘备的临终遗言有关。世人皆知,刘备最铁的兄弟是关羽、张飞。实际上,刘备和赵云的关系也非常铁。当年在长坂坡时,手下人跟刘备说赵云投了曹营去了。刘备在听到这句话后,坚定地跟身边的人说:“子龙不弃我走也。”意思就是说,子龙是不会抛弃我的。从这句话就能看出,刘备他俩之间的关系到底有多铁了。后来刘备临终前,也把赵云召到了床前,跟他说“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意思是让赵云照顾好刘禅。 ![]() 诸葛亮到死都不肯重用赵云,很可能跟刘备临死前说的那句“早晚看觑吾子”有关。这简简单单的6个字,对于诸葛亮来说却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自己的儿子刘禅有几斤几两,刘备这个当爹的早已心知肚明。所以,刘备临死前最大的担忧就是怕自己一死,蜀国大权旁落,也担心自己一死刘禅性命不保。所以,与其说刘备是托孤给诸葛亮,不如说他是托孤给赵云。因为在刘备的心中,赵云比诸葛亮更值得信任。 ![]() 诸葛亮正是因为看透了这其中的关键,所以在他的有生之年,一直没有重用赵云,始终让赵云守着刘禅。诸葛亮这样的做法,除了是遵循刘备的遗言之外,也是怕别人说闲话。可惜浑身是胆的赵子龙,最后只能给刘家父子当了一辈子保镖。如果诸葛亮能够大胆启用赵云的话,凭着赵云的本领,在猛将如虎的三国时代,也必然能够大放异彩,取得更高的成就。
|
|
来自: 聪明老狼 > 《谋略、权术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