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通史第十集 周公摄政(2)

 陆一2 2019-08-18

中国通史第十集 周公摄政(2)

       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西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成为王室的地方代理人,代行周的统治。燕国是姬姓王室重臣召公长子克的封国,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少数民族。晋国(初封今山西翼城县)是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国,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诸戎,同时保证镐京和东都洛邑的通路,卫国(今河南淇县),周公将弟弟中最贤能的康叔分封于商都朝歌所在地,令其统治殷民七族,称为卫国,目的就是在原来的商民核心区加强周人的统治,齐国(今山东淄博)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齐国的受封也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并且和鲁国互为支持。

  然而在周公的分封中,微子并不具有代表性,事实上周公的分封是以姬姓的王室裔亲和异姓的姻亲为主,是周人在新占领的广大领土上,以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方式,建立经过精心设计的政治格局,战国后期的大儒荀子称,周公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以鲁、卫、宋、晋、齐、燕等国最为重要。

       大量的殷人被迁到了这个宗周、镐京附近,然后就是把他们直接处于周王室的控制之下,还有一部分殷人被他分封诸侯,分给了卫国、鲁国,包括是不是还有晋国,他们都是分了一些殷商的旧族,也就是一个是把他们打散,迁离旧地,把他们在新的地方给他们安置下来,控制起来,直接监视,另一个方面就是允许他们做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低,还可以在周王室做官,充分发挥他们这个文化方面的优越性。

  为了进一步加强内部的控制,周公在大行分封的同时,又采取宗法制,通过加强血缘等级关系来加固着周王朝内部的凝聚力。宗法制,就是在同一宗族内部,以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这样层层下推,一再分宗,形成了一系列大宗和小宗。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家谱,通过家谱同样可以追溯到自己的宗族起源,时光已经流逝了三千多年,期间有战乱,有流徙,许多山川都改变了面貌,然而一本家谱就可以让同姓同宗同源走到了一起,让人不能不感慨周公所制定的宗法制的强大凝聚力。

  与此同时,周人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的诸侯国通婚,周王室和异姓诸侯国之间就建立起姻亲关系,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在有周王后称呼的铜器中,王后几乎就是姜、姞两姓,表明周王室与这些诸侯国世代通婚,通过联姻,异姓贵族因甥舅关系也被纳入了周人的宗法体系,周朝通过封建亲戚,家国同构,使整个国家结构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在西周金文中,西周的都城镐京又被称为宗周,通过宗法制,血缘亲疏关系被成功地引入政治领域,西周王朝缔造出了一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分封制和宗法制最终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四面八方,周王朝的制度建设还在继续,商朝遗民仍是周公最关注的,即便已经通过了移民等方式将他们分散开来,但,商朝遗民的数量仍然庞大,并不让人放心,在周公看来,周朝原先的都城镐京显然有些偏西,他要在天下的中心另建一个都城,以便更好地安置与控制商朝的遗民,管理四方各国,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占卜,周公最后将地址选定在了洛水北岸,营建新都洛邑,将它作为周朝的东都,与西部的镐京相呼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