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雁翎:杨丁东先生作品赏析

 散岔人 2019-08-18

历史的底稿

——书画大家杨丁东先生作品赏析

雁翎

从时间的深处走来,他用艺术的足迹注解了生命的顽强,在他的理念中,悬挂的艺术始终是其精神的图腾。他是一个靠思想活着的人,在穷其一生的朝圣中,他的灵魂里过多地掺杂了历史的烟尘。他又是一个睿智的开拓者,一个眼睛里镂刻了太多时代风影的独行者。正是这样的一个率直之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奇迹般地用史实的墨笔和丹青为世人留下了彻悟苦难的艺术。

他就是杨丁东先生,一个用八十三载春秋见证了世事沧桑的老人,一个用淡定和从容绾结了生命时光的书画大家。

先生生于1921年,祖籍山西万荣。就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中,15岁的他以笔从戎,用一腔饱满的情感张扬着抗日救国的旌旗,后遭国民党逮捕,经历了五年非人的牢狱之苦。出狱后,痴心不改,斗志不衰,在进步的刊物中从事着神圣的记者和美编工作。1958年,一场世人瞩目的浩劫又涂抹了他诗意的悬纸,一顶右派的帽子紧箍咒似的勒在了他的头上,束缚了近二十年。这期间,低头生活的他仍离不开艺术的浸染,一支颓笔成了他精神的拐杖。平反后,他又任杂志的美编。1984年退休后,他专注于国画创作直到2004年人去墨干,可以说,他坎坷的一生拉直了是一支笔,展开了是一幅画。

苦难是艺术扎根的营养。苦难让先生更为透彻地体悟到了书画之道的精髓,也练就了他从容处世的心态,不管是身处漩涡还是浪尖,他始终以乐观的方式生活,从不遮掩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艺术追求。正是这份笃实和谨执的修养才使先生在艺术的领城内拒绝了浮躁和狂热,最终成了陇上一代大家。

先生的字以形见义,以畸求稳,而画却是以小见大,以拙求朴,字里画间藏古今,敛胸臆,有如先生的经历,总能折射出历史的氤氲 。这是时间永远磨损不了的智慧棱角。

读先生的书画,能让人感知雷霆万钧过后的霞光,能感知苍凉暗夜褪去的曙色,能感知磅礴山恋吞吐的紫气。这是一个历经磨难的圣徒对宗教般的艺术做出的最虔诚的宣言和诠释。如此,先生的书画则无可厚非地感动着读者的目光。其实,在先生的笔下,书画是他托物言志的工具,一种表达情趣和寄寓理想的载体。结合先生传奇的一生,再赏析先生的作品,蓦然发现,先生此生以字立命,以画安身的价值就是他用艺术为一段编年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底稿。

昆德拉曾说,在过去的时间中认识现实,这是思味历史最好的倾诉。先生虽已去,但作品尚在,但愿这些沾满了往事云烟的艺术能够被驻足的目光读懂并用心珍藏。

                                                         雁翎于兰州耕读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