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偏方】健脾胃集

 图书 馆员 2019-08-19

胃口差试试“焦三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进食过多肥厚、甘腻的肉食导致“食滞”是常有的事儿。专家提醒,如出现食滞、胃口差,可用“焦三仙”以健脾开胃、消食化积。

    焦三仙,是3味中药的合称,即焦山楂、焦神曲和焦麦芽。这3味药用于消食化积时疗效突出,又因为它们在功效上各具特色,故常被合用而形象地被冠以“焦三仙”的美名。

    中医认为,山楂健脾开胃、消食化积,善消肉类、油腻食物,且具有行气散瘀的作用,多用于因肉食积滞及淤血阻滞导致的心腹疼痛、产后腹痛等病症;神曲健脾消食、解表化湿,善消谷食积滞,对感冒而兼有谷食积滞不化的情况尤为适合;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常用于治疗食积不消、脾虚食少等,还具有生用通乳、炒用回乳的特点,可用于乳汁郁积不通(生用)、回乳断奶(炒用)。

    焦三仙常用于饮食积滞导致的腹胀腹痛、嗳气腐臭、矢气频频、腹泻、大便气味如臭鸡蛋等情况。具体用法:取焦山楂、焦神曲和焦麦芽各15克,以清水300毫升煎煮,武火将水煮开,小火煎20分钟即可,滤去药渣取汤剂代茶饮。也可以做成粥来食用,取神曲、麦芽、山楂各10-15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先将神曲、麦芽、山楂入砂锅煎取浓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煮粥。两餐间当点心服食。

    要注意,因脾胃虚弱而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的人不适合用焦三仙,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也要慎用。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副教授 王海亭

春季补脾喝花生壳首乌茶-健脾胃偏方

很多中老年朋友春季出现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倦怠乏力等症状,这是典型的脾虚表现。中医认为,春季乃肝旺之时,如果肝气过旺,肝木克脾土,容易损伤脾胃,喝花生壳首乌茶可起到顾护脾胃的作用。

唐代百岁医家孙思邈称春季养生“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对养脾防病大有裨益。中老年朋友春季养脾可常喝花生壳首乌茶,取花生壳100克、大枣5个,黄精、制首乌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花生壳性味涩、平,有敛肺止咳的作用,亦可调血脂;制首乌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黄精可补脾气,兼补脾阴,又可润肺生津,益肾补精。 (王艾宁)

小儿脾胃虚弱如何调理-健脾胃偏方

小儿生长迅速,必须保证其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应,但小儿脾胃虚弱,不耐大补。因此,要选用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选得精一点,做得少一点,使机体能消化、吸收、利用。有助于补充小儿营养,又能照顾脾胃的常用食物,有牛奶、蜂蜜、新鲜鱼虾、猪肝及各种蔬菜。可将鱼、虾、猪肝、鸡肉及各种蔬菜剁成泥炖食,或包馄饨食用,如茯苓鸡肉馄饨、芝麻虾糕等。

小儿由于脾胃虚弱,易伤食致食积,可选用含山楂、神曲、鸡内金的食疗方来消积滞。方为:取芡实150克,鸡内金30克,共研细,加面粉1000克,水和后做饼,烙熟嚼食,每次吃50克。此方原用于治老人食积,同样适宜于小儿脾虚食积、消化不良者食用。

秋食山药健脾养胃-健脾胃偏方秘方

秋冬进补前吃点山药,更有利于补品的吸收。山药为补中益气药,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进补前食用。将山药、大枣各20克,米(粳米、糯米各一半)熬成粥,就是很好的选择。

手脚常觉发凉的女性,秋冬适当吃山药可缓解症状。中医认为,手脚冰凉与体质虚弱有密切关系,而山药乌鸡汤和龙眼山药羹均具有很好的补中、益气、养血作用,特别适合手脚发凉症患者。

在“老胃病”病人中,有相当多属于溃疡病,而秋季是溃疡病容易发生或复发的季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山药中所含尿囊素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可用鲜山药制成山药扁豆糕或小米山药糕,蒸熟后食用。

山药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因此,多汗、反复感冒的气虚患者在秋季应该适度增加山药的摄入量。可以把山药炒食、蒸食、拔丝,也可以与大米、小米、大枣一起煮粥食用。

每年8—12月是小儿腹泻的多发季节,用山药粉治疗腹泻,比较容易被接受。具体做法为:将山药研细磨粉与米粉按1:2的比例给患儿混合服用,每天喂食2~3次即可。

初秋祛湿防燥养脾胃-健脾胃偏方

在养生上,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变化也从“长”的状态转向“收”的状态。初秋饮食调养宜补养脾胃,这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初秋天气仍热,且雨水多,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加主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冷饮,更助湿邪,损伤脾阳。由于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早秋脾伤于湿,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埋下病根。

初秋保养脾胃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多吃祛湿热的食物或药物。祛湿的药物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二是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如茯苓。《神农本草经》里把茯苓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除此之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三是忌食生冷食物。尽管立秋后天气尚热,但阳气已开始收敛,阴气已慢慢增长,过吃阴寒食物易损伤脾阳,应少食西瓜、香瓜等寒凉瓜果。
    另外,可采用穴位按摩的养生方法。初秋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三穴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肠胃“避暑”的好办法。

初秋胃口开,食补要讲究
    入秋后气候开始干燥,人们常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等现象,这些中医称为“秋燥”。
    初秋之时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而应根据中医四季五补的原则来进行滋补。立秋之际属于四时中的长夏,应以淡补为主。所谓“淡补”,是指补而不腻,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除了鸭肉外,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有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与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适量食用,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还提倡人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入秋遭遇“秋老虎”,体弱须防中“阴暑”
    初秋天气虽有了凉意,但末伏并未完全过去,所以形成了一种初秋独特的气候现象——白天天气炎热,而早晚却比较凉爽。在早晚温差大的时节,往往会出现中暑频发的现象。
    中暑在中医上也称伤暑,有阴、阳之分,阳暑是由酷热所造成。由于暑热伤人,耗气伤阴,暑又多夹湿,所以阳暑的主要症状有发烧、浑身困重、出虚汗、腹泻、头昏,甚至昏厥、抽搐等。阴暑,中医学认为是“静而得之”,“避暑乘凉得之”。暑热湿盛之时,腠理疏松,此时如果突然受凉,风寒湿邪便会长驱直入,从而引发中暑症状。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全身酸痛、恶心、发高烧等。通常在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或者是过于避热趋凉而得病,比如夜间露宿室外,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而引发。
    入秋后阴暑频发,是因为白天气温很高,而夜间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加大,皮肤腠理开合频繁,此时如果贪图寒凉,一热一凉之间让虚邪贼风有机可乘,更加大了伤阴暑的可能。所以,立秋之后,同样需要预防阴暑。

入秋之后该如何预防阴暑?
    首先,不要贪图寒凉。初秋是一个由热到冷的交替季节,早晚温差加大,冷热交互出现,冷空气活动使得气候多变。前半夜暑去爽来,很是宜人,后半夜则寒邪下注,室内暑湿上蒸。二者相交在一起,寒湿之邪便常常同时侵袭人体,对人体健康干扰甚大。因此要对付这种寒湿之邪气,应注意穿衣、盖被。
    其次,在饮食上,除了少吃寒凉外,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及多吃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荸荠、番茄等都是预防阴暑的有效方法。
    对于阴暑的治疗,首推香薷饮与藿香正气水。除此之外,刮痧也是治疗中暑的要效方法。民间刮痧最主要就是针对阴暑,其实,无论是阴暑还是阳暑,都可以通过刮痧来进行治疗。有多汗身热、心烦口渴、气粗、四肢疲乏、小便赤涩等“阳暑”症状的患者,可以在背后膀胱经以及肘窝、胴窝处刮痧。而有发热恶寒、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等症状的阴暑患者,除了在后背膀胱经刮痧外,还应按摩腹部的神阙、关元等穴位。刮痧手法要轻,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夏秋之交健脾养胃-健脾胃偏方

长夏是指夏季到了尽头,秋季还没接上的那段时间。面临夏秋之交,阳气尚盛,雨水日多,湿热交蒸,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长夏季节因湿邪困脾,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易出现脾胃疾病,如出现腹胀、食欲减退、泄泻等。

1.药物调理。平日可服健脾理气、利湿解暑之剂。处方:党参9克,荷叶、白术各7克,薏苡仁、茯苓各12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每2-3天1剂。

2.饮食调摄。长夏的饮食宜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可适当进食生姜、辣椒等品)。另外,可多食化湿之品,如茯苓、荷叶等,同时注意保养脾胃的功能。

长夏养护脾胃尤其要防止湿热侵袭,可多食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苦瓜等。还可进食具有清热祛湿功效的食疗,如用薏苡仁、土茯苓煲猪肉汤;或用白茅根猪肉煲汤;用赤小豆、绿豆煲汤或煮糖水食。

补脾益胃佳品——菱角-健脾胃偏方

古人认为多吃菱角可以补五脏,除百病,且可轻身,所谓轻身,就是有减肥健美作用,因为菱角不含使人发胖的脂肪。《本草纲目》中说: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菱粉粥有益胃肠,可解内热,老年人常食有益。据近代药理实验报道:菱角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可用之防治食道癌、胃癌、子宫癌等。方法是用生菱角肉20个,加适量水用文火熬成浓褐色汤服用,每日3次;或用菱角肉100克,加薏米30克,煮成粥吃亦可。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菱角性凉,胃寒脾弱者不宜食用过多。菱角还有以下功效:

防癌抗癌:在以艾氏腹水癌作体内抗癌的筛选试验中,发现菱角种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有人曾用菱角肉30-60克,薏苡仁30克煎汤服用,治疗食道癌、子宫颈癌、乳腺癌,有一定疗效。日本民间用菱角配合薏苡仁、诃子等治疗胃癌,对癌细胞的抑制率为28.8%。

增强视力:菱角为水生果品,性清凉甘润,善清虚热,退阴火,明日清心。

保护皮肤黏膜:菱角粉滑润细腻,用菱角粉养颜可使皮肤白润宜入。此外,菱肉、菱叶、菱角、菱蒂等制品,内服;外用均可以治疗胃溃疡及小儿头疮,头面黄水疮,皮肤疣赘等多种皮肤病。

消暑醒酒:菱角性凉滋润,生食有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的作用。连壳捣碎水煎后取汁服,有解酒精中毒的功效。

菱角既可当水果生吃,也能当蔬菜熟食,还可以作为辅料与荤菜同炒,皆鲜美可口。生食以皮脆肉嫩的嫩菱为好,熟食以肉质洁白的老菱为佳,食法上煮、炖、烧、煨等都可,像炒嫩菱、菱炖排骨、菱炒肉片、菱煨鸡及菱烧豆腐等,均是风味独特的菜肴。下面介绍几款菱角药膳:

一、菱粉糕:菱角、糯米粉各500克,白糖50克。将菱角去壳,晒干研成细末,和糯米粉,加白糖拌匀,入笼屉旺火蒸熟,取出切块即可。菱粉糕是清代一道著名食品,具有健脾胃,益气力的功效,常服有较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二、菱角烧草菇番茄:鲜红菱、草菇各250克,鲜番茄100克,姜末、料酒、湿淀粉各适量。将红菱洗净,以清水入碱烧开,用笊篱不停推擦,待菱衣脱落后,捞出菱肉,再用清水漂洗干净,沥去水液;草菇剖开;番茄用开水冲泡后去皮,剔去籽,放入清水内稍浸,捞出切成红菱状,将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花生油烧热,下菱肉、草菇,放入姜末、味精、料酒、番茄、精盐,待烧沸后,用湿淀粉勾芡,出锅装盘即成。有健脾开胃,消暑祛湿的功效。

三、菱烧豆腐:鲜菱角500克,嫩豆腐2块,葱花少许。菱角去皮壳,洗净,切成两半;豆腐洗净,切成小块,放入沸水锅内略氽后捞出,沥去水;锅内加入猪油烧熟,下葱花煸炒,倒入清汤,加入菱角、豆腐,放入精盐、味精、酱油,加盖焖3分钟,用湿淀粉勾芡,淋入芝麻油,起锅装盘即成。具有健脾生肌、杀菌的功效,对皮肤疮疡患者有一定食疗作用。

四、红菱汁:新鲜红菱1000克,白糖适量。红菱去壳,捣烂,绞取自然汁,放置一夜,再入白糖少许,隔水炖略温,即可饮用。夏季饮用红菱汁,具有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的功效。为夏暑极佳的清凉饮品。本品还有祛酒毒,醒酒功效。

大枣益气键脾的“天然维生素丸”-健脾胃偏方

大枣滋补效佳:
    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不足、血虚证、脏燥证及缓和峻烈药物的药性等。古籍《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大枣有“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等功效。《长沙药解》称:“大枣,补太阴之精,化阳明之气。”故大枣常用于如下病证中: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大枣能补益脾胃,故脾胃虚弱者常以大枣作食疗之品;更常作人参、白术等补益药的辅助之品,用于脾虚诸证,治疗脾胃湿寒、饮食减少、完谷不化等。
    气血不足、心脾两虚。凡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者,大枣每为常用之品。对气虚证常与补气的人参同用;血虚证常与养血的当归、白芍等同用;若气血两虚之证,常于补气养血方中加用本品;若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惊悸失眠,可将本品加入补益心脾剂中,如归脾丸等;若情志抑郁、思虑过度、脏阴暗耗,致脏燥,可见悲伤欲哭、哈欠频作等,常与甘草、小麦同用,以润养脏阴,如《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营卫不和、发热恶风。大枣常与生姜同用,可助桂枝、白芍调和营卫治中风发热、恶风、汗出等。如医圣张仲景所创的调和营卫的名方——桂枝汤,即是此例。
    缓解药毒,调和药性。大枣之味大甘,可缓和或减少某些峻烈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伤寒论》逐水之十枣汤,《金匮要略》泻肺之葶苈大枣泻肺汤,《干金要方》治关节疼痛之大枣汤等方中,皆用大枣,一则取其缓解大戟、甘遂、芫花、附子之毒性和葶苈子之峻烈之性;二则取其甘味护养胃气,以防伤正。

大枣食疗味美:
    红枣花生汤。  红枣、花生、冰糖各30克,先煎花生,后加红枣、冰糖。每天l剂,每晚睡前服,30天为一个疗程。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
谷丙转氨酶升高者效果比较满意。但伴有胆囊炎、风湿病合并心衰的患者,应配合清热利湿或祛风除湿药。
    大枣浮小麦汤。  大枣15枚,浮小麦50克,甘草10克,水煎1小时,去甘草后食用。可益气养心、安神定志。适用于疠病(精神恍惚、心烦失眠)患者。
    红枣汤。  红枣20枚,地肤子、炒荆芥各9克。在输血前15-30分钟服用红枣汤,可预防输血反应。此法在临证时非常有效,但对少数用激素未能防止反应者,本法无效。
    大枣三仁鸡。  取大枣20枚,杏仁、白果仁、核桃仁各10克,鸡肉200克,调料少许。将鸡肉洗净切小块,与诸药用文火炖煮1小时,分早、中、晚食用鸡肉、杏仁、白果厂、核桃仁及大枣,并喝汤。可补肺肾、止咳喘、益精血。适用于肺肾虚损(咳嗽气喘、腰膝酸软)者。
    大枣韭菜粥。  大枣20枚,全虾50克,韭菜10克,大米100克。将全虾(不去头及外壳)洗净切段,大枣破开去核,韭菜洗净切小段,与大米同煮为粥,早晚食用,可益气壮阳,提高性功能。适用于性功能减退者。
    值得注意的是,煎煮大枣时,可将大枣破开,此法有利于大枣有效成分的溶出,可增加药效2—3倍。大枣味甘,性温,食用过多会助湿生痰蕴热,有湿热痰热者不宜食用。

肺心病人便秘损害心脏

便不畅,可导致呼吸急迫、咳嗽、气喘等症,还易引发感冒、口舌生疮,进而加重肺心病患者的病情。患者往往用力排便或长时间蹲踞排便,使腹腔内压力和心脏负荷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和心脏耗氧量急剧增加,从而使心脏损害加重,极易引起呼吸困难、心悸、心衰甚至死亡。为了避免便秘出现,肺心病患者要注意日常生活的调理。饮食 宜清淡而富含营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尤其是多吃一些含膳食纤维较丰富的蔬菜,如菠菜、芹菜、油菜、萝卜、胡萝卜、白菜等,一周坚持吃3—4顿杂粮。不宜长期食用过于精细的米、面等。忌食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对容易导致便秘的食物,如柿饼、黑枣等,尽量少食。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如果有长期便秘的情况,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药物。
按摩 腹部按摩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便。按摩的具体方法:晨起排尿后,喝温开水 300~500毫升,两脚站立与肩同宽,身体放松,右手掌心放在右下腹部,左手压于右手背上,按照结肠位置走向,从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小腹正中,按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腹部,体弱或起床困难的患者可采用平直卧位进行按摩,由轻渐重,持续按摩5— 10分钟。
卧位运动 肺心病患者在缓解期,可根据自己的健康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还可以在床上做一些仰卧位的运动,起到预防便秘的作用。患者在床上仰卧位,两腿同时屈膝提起,使大腿贴腹,反复10~15次;两腿同时举起,膝关节保持伸直,然后慢慢放下,重复10—15次;轮流伸直两腿,模仿脚踏车运动,伸屈范围尽量大;做仰卧起坐,坐起后,两手摸足尖,再倒下,如此反复4~8次。
腹式呼吸 发生便秘时,患者可采取腹式呼吸运动,吸气时鼓腹并尽力缩紧肛门,然后呼气;同时收腹并放松肛门,气呼尽后稍加停顿再做下一次的深呼吸,反复6~8 次。 (狄远焕)
肺心病为何易便秘
肺心病患者有长期咳嗽、气喘的症状,多因此而伴有膈肌下降。患者的低氧血症也导致消化道缺氧、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低下,以致多存在大便秘结不爽的问题。另外,慢性肺心病患者并发便秘,还主要与四个因素有关。
1.由于肺心病患者多是由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并发肺气肿发展而来。这些患者常年的缺氧高碳酸血症及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淤血,使胃肠黏膜充血,肠壁平滑肌的肌力减退,加之老年人肠管分泌液减少,肠管蠕动减弱,致使粪便的传输减慢。
2.患者由于患病时间久,食欲差,进食量小,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中纤维素及含渣物少,对肠道的刺激减弱。
3.肺心病患者由于病史久,长期受病痛折磨,经济花费多,精神压力大,此为导致便秘的精神因素。
4.肺心病患者身体衰弱,即使微弱的排便用力,都会使患者的喘息、心慌症状加重。由于惧怕心理,许多患者无意中减少了排便的次数,加之长期卧床,使便秘与肺心病二者形成了恶性循环。 (魏泉)
治疗肺心病患者显效中药方
治肺心病经验
经验方:黄芪30克,当归15 克,赤芍12克,桃仁、红花、地龙、川芎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疗效:本方治疗肺心病患者30例,显效(哮喘、浮肿、发绀及神志异常明显改善)2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
哮喘(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中药膏方
哮喘(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
  患者曾某,男,64岁,教师。
  初诊:1976年1月5日。年逾花甲,久病哮喘,肺肾两虚。肺虚卫表不固,肾衰封藏不密,故值冬寒之令,常易感冒咳喘,夜尿次频。近日骤冷,咽痒咳嗽,痰吐白黏,喘息吁吁,气不承接,心忪如悬,怔忡不宁,夜不能眠,卧喜高枕,舌苔薄白,脉来沉细。胸透:肺野透明度增强,膈肌下降,运动幅度减弱,心脏细长垂直,搏动尚规则,心电图见有特殊P波,权先益肺散寒、止咳平喘,继拟膏剂补肾纳气宁心。
  1.防风3g,豆卷9g,苏叶2g,党参9g。3服,水煎服。
  2.党参60g,黄芪120g,冬虫夏草30g,大麦冬60g,五味子30g,鹅管石90g,补骨脂60g,焙坎脐10条,枸杞子90g,淡大云90g,云茯苓90g,甜杏仁60g,半夏60g,陈皮45g。此方一服,浓煎3次滤汁、去渣,用白糖两斤收膏,早晚各服半匙。
  二诊:服煎剂后,外感咳嗽之症罢后,叠进膏剂以来,气喘、心悸诸情逐平。虽虚体未复,声低气怯,间有冒风召感、咳嗽气喘,但其来势较缓,发时也轻,然夜尿仍频而不可久、脉沉细弱乃是肾虚封藏不固,用益肾固脬法配合膏滋治疗。
  覆盆子9g,菟丝子9g,韭子5g,枸杞子9g,地黄9g,五味子2g,山药9g,桑螵蛸9g。连服该方,冬去春来,咳嗽溺频,诸恙渐平,能参加工作,嘱患者第二年冬天再予以调治。
  按:本例久患咳喘,病已由肺及肾,今又演变为肺心,乃由肾涉心。病发之际系肺虚外感,故先用参苏饮扶正解表,继之以二冬、坎脐等补肾纳气,佐以参芪益肺,二陈化痰,专注肺肾,而未投柏子仁、枣仁等宁心之药,盖以心病源于肺,根系于肾,益肺即能安心,补肾犹可扶正,实为追根寻源,抓纲举目,治病求本之法。
【辨证】清肺肃降,清热豁痰。
【治法】主治肺病伴肺部感染,痰多黄稠,上气喘咳,胸胁胀满,不能 平卧,苔厚,脉细缓等。
【方名】治肺心病痰多黄稠
【组成】地 15 克,黄芩、桑白皮各15 克,麻黄10 克,杏仁12 克,葶苈子18 克,甘草5 克,鱼腥草2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病重者每日2 剂,控制病情后,改用清理肺热、补 气生津之品。

治疗结核性发热 肺脾入手

  危北海教授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擅长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笔者在跟随危北海学习过程中,曾见其从肺脾入手,治疗一结核性发热患者,疗效良好。

  患者杨某,男,16岁。2010年12月11日来诊。患者2年前发现“肺结核”后休学,来诊时仍口服异烟肼、乙胺丁醇抗痨,多次复查肝功,ALT增高,B超显示门静脉高压。考虑为抗痨药物副作用引起。患者半年前出现低热,晨起测体温37.3℃左右,午后体温升高可至38℃,后半夜汗出热退。刻下症见发热,身躁热,体温37.3℃,恶寒,多汗身黏,口中发黏,口干,唇红而干,颧红,虚烦,神怯,语声低微,纳谷不馨,便干,排泄不畅,小便色黄量少,舌红苔黄,脉细不任重按。危北海认为该患者长期患慢性消耗性疾病,耗伤肺阴,日久妨碍脾胃运化,元气亏虚则阴火乘之,故见肺阴与中气俱虚之象,遂辨证为肺脾不足,气阴两虚证

  处方:生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白术30克,升麻9克,醋柴胡8克,地骨皮30克,白薇9克,青蒿9克,生地20克,知母15克,丹参20克,川芎15克,浮小麦30克,煅龙牡(各)15克,当归20克,赤白芍(各)15克,鸡血藤30克,炙鳖甲15克,莲子心15克,葛根30克,百合30克,地龙15克,僵蚕15克,黄芩15克,甘草10克,三七粉(冲)3克。7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18日二诊:诉进上药2剂后微汗出,时感身躁热,体温恢复正常,纳增,但食后胃胀,遇冷大便不成形,舌中后部苔薄黄,脉细,加荜茇8克,鸡内金20克,生山楂20克温运中焦。7剂,水煎服。

  2011年1月22日三诊:患者服上药后精神好转,每顿可进食2两主食,遂自行停药。3天前因室外打篮球汗出当风,出现发热恶寒,自服感冒冲剂后出现咳嗽。刻诊:体温37.2℃,流黄涕,咳黄痰,舌尖红苔薄黄,脉浮弦。危北海认为此乃素体阴虚之人感风寒而入里化热,出现痰热犯肺的症状。处方:炙麻黄3克,杏仁6克,浙贝12克,桑白皮9克,夏枯草15克,蒲公英9克,苦参9克,生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丹参15克,川芎9克,当归20克,赤白芍(各)15克,炙鳖甲9克,葛根20克,百合20克,鸡内金15克,生山楂15克,甘草9克,三七粉(冲)3克。7剂,水煎服。

  2周后患者复诊,诉服前药5剂后症状均缓解,遂继以保肝为目的口服中药治疗。

  按:该患者三次就诊,危北海用药各有偏重,均能斐然见效,在于对病机的精准把握。其遣方用药,充分体现出先贤东垣先生甘温除热,健运脾阳,发散阴火的学术思想,以及对于内伤、外感发热的鉴别方法。

  初诊时患者出现低热、恶寒及身燥口黏等症状,此处之发热,如东垣在《辨寒热》中所言“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燥热”;是寒也,则如《辨阴证阳证》中所论“内伤饮食,则亦恶寒,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据此,则“唯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饮食劳倦论》)。故危北海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结合患者阴虚体质,合入青蒿鳖甲汤化裁养阴除烦,再加入莲子心、百合、黄芩,以清因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独亢之“心火”,即东垣所谓之“阴火”。

  二诊患者体温如常,诸症缓解,惟见中焦虚寒之象,遂在巩固疗效的基础上加荜茇、鸡内金、生山楂温运脾胃。

  三诊时患者再次出现低热,但伴有流涕、咳痰,然危北海认为此乃虚人外感所致,故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入清宣肺热、驱邪外出之药。然而,此次亦见低热、恶寒、舌红苔薄黄等与初诊相类似症状,何故与初诊方药迥然?在《内伤外感辨惑论·辨口鼻》中东垣指出:“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症必显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多言,纵勉强对答,声必怯弱,口沃沫多唾……外伤风寒,则其外症必显在鼻,鼻气不利,声重浊不清利,其言壅塞,气盛有力,而口中必和。”内伤与外感发热有诸多相似之处,临证还需详细追问病史,四诊合参仔细辨证。

丁香外敷足底治小儿结核

临床中用祖辈沿用的丁香等中药外敷治疗小儿结核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患儿男4例,女2例;年龄6月—10岁,平均4岁;病程最长2 年,最短5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见低热、淋巴结肿、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表现,X线片有结核显影。
方药:丁香、木香、胡椒、桃仁、栀子各等份,研成粉末,用生姜熬水调成糊状备用。
敷药部位:手掌拇指桡侧至食指尺侧之间及足底大趾内侧至二趾外侧之间。男性敷左手及左脚,女性敷右手及右脚。
方法:用生理盐水洗净待敷部位,将调好的药物适量敷上(一般为10 克)。外包消毒纱布块,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一般用药2-3周,症状明显改善不再用药;改善不明显继续用药。
治疗结果:6例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
体会:该方具有抗菌、杀虫、抗疟、止咳化痰作用。其敷药部位在现代研究的手足心反射图上皆属肺和支气管反射区,与小儿结核的主要发生途径和感染部位相吻合。经过临床验证,该方确有独到之处,具有推广价值。 郭源和

肺痨肺结核中医简易治方

肺痨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又叫做肺结核。它的症状一般有咳嗽、咯血、往往在下午至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烧,睡中出冷汗,或四肢无力,精神疲倦,胸背痛,稍微活动一下就出虚汗,大便不实等症。治疗宜分肺阴虚、肺气虚二证,一般以肺阴虚者为多见。
肺阴虚 
咳嗽、喉咙(嗓子)发干,吐黄稠痰,或痰里夹有血丝,或咯鲜血,到了下午两颧出现圆形红晕,午后至晚间,手足心发烧,睡中出冷汗,心里烦闷,小便黄色, 口苦,口渴喜喝水,大便燥结,消瘦,无力。舌质红绛,脉细数或虚数。治宜养阴清热,润肺止血。
处方
(1)沙参10克 麦冬10克 玉竹10克 桑叶4.5克 花粉Io克 甘草3克 水煎服。若潮热可加地骨皮、银柴胡、鳖甲;盗 汗加煅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咳血加白芨、炙百部等。
(2)熟地 生地各120克 用酒水各半,煎成浓汁,再入蜜糖熬成膏,每次30克,每天2次。
(3)野百合15克 生地10克 玄参10克 川贝母6克 水 煎服。
(4)茅根10克 茜草根10克 大黄6克 侧柏叶6克 各烧 灰,研极细末,用纸包好放地上,过一夜,去火毒。用时将 白藕捣汁或用萝卜捣汁调服15克(此方于咯血时适用)。
(5)琼玉膏(成药) 每次服1匙,每天服3次。
(6)六味地黄丸(成药)每次服10克, 日服2次,开水 送下。
肺气虚 
气短自汗,时寒时热,兼有咳嗽,面色苍白, 四肢没有力气,精神很疲倦,头昏腰痛,胸痛,背痛,不想 吃东西,多吃一点就感到肚子发胀,作响,大便稀溏,小便 量多色白,次数亦多,手足发冷,稍微活动,就出虚汗,怕 风,痰稀薄而白。苔淡薄白润,舌胖嫩淡红,脉虚弱或沉细 而迟。治宜补肺固表,益气健脾。
处方
(1)党参10克 炙黄芪12克 漂白术4.5克 茯苓10克 淮 山药12克 炙甘草3克 紫菀10克 五味子3克 水煎服。
(2)白术500克 党参120克(切片) 刑水浸一夜,用桑树 柴火煎成浓汁,放入蜜糖0.5公斤再熬成膏,每天早晨用白 开水调服30克。
(3)新产胞衣1个(要产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洗净 污血,开一小口,放入黑附片60克、肉桂6克,用线缝合, 再用水煮熟,取出来烘干,研成细末,生姜汁调和,做成丸 子,象梧桐子大,每次6克, 日服2次。
(4)黄芪12克 党参12克 肉桂2克 当归10克 北五味 1.2克 甘草3克 水煎服。
(5)归脾丸(成药)每次10克, 日服3次,开水送服。
(6)咳血、咯血: 白芨 淮山药等量 研细粉,每次服S 克,开水冲服(加入白糖适量),日夜4次。

两味药巧治慢性胃炎

饭后胃胀胃酸,别不在意,殊不知这已是胃炎的典型症状,简单两味药,药到胃病除,陈皮
15克,大枣15克(炒焦),每天开水冲泡当茶频饮,(或煎熬也可),
陈皮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治脾胃病的功效,其气味芳香,长于理气,能入脾肺,能行散肺气壅遏,又能行气宽中,大枣性平肝润,气平入肺,味甘入脾,能滋补脾胃,调和气血,坚持饮用,胃炎无踪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