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梗死】

 WAN绾绾WAN0 2019-08-19

概述描述

脑梗死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约占脑卒中的15%~20%。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多死于严重脑水肿引起的脑病,肺炎和心力衰竭等。脑梗死容易复发,10%~20%在10天内发生第二次栓塞,复发者病死率更高。

别名

脑栓塞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并发症

脑水肿等。

危害

出现大面积梗死可以有偏盲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部分患者由于并发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肾功能障碍等而死亡。

治愈性

治疗后可改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进程。

指导建议

已有高血脂、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有冠心病病史者,应长期预防治疗,出院后定期到医院复查,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具体用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

魏社鹏|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编审专家

上海市东方医院

流行病学

多见于45~70岁中有心脑血管疾病者。

病因

脑梗死的病因包括:
1.动脉硬化症 在动脉血管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2.心源性脑血栓 如房颤患者易形成血栓,血栓流入脑部堵塞脑血管,引起脑梗塞。
3.免疫因素 如免疫异常引发动脉炎。
4.感染因素 如钩端螺旋体病、结核、梅毒,易引起血管炎症,导致脑梗塞。
5.血液病 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易发生血栓。
6.先天发育异常 如肌纤维发育不良。
7.血管内膜损伤、破裂,使血液进入血管壁而形成狭窄。
8.其他 如药物、肿瘤、脂肪栓子、气体栓子等。

典型症状

以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言语智力障碍为主。

常见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其他症状

还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少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梗死再发或继发出血等。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便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彩色B超、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诊断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极为敏感,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

诊断依据

1.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静息状态或睡眠中急性起病;
2.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
3.MRI对脑梗塞的检出极为敏感,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

治疗原则

溶栓、抗凝、降纤,脑保护等治疗。

治疗方针

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药物治疗

1.溶栓治疗可采用链激酶、尿激酶。抗凝剂可使用肝素、双香豆素,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
2.脑水肿的治疗:常用药物有甘露醇、10%甘果糖、利尿性脱水剂等,降低颅内压和眼压,消除脑水肿、增加脑血容量和脑耗氧量、改善脑代谢。

预后情况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塞最常见的类型,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四高特点,患者轻则偏瘫,重则失去生命。需终生服药预防复发。

日常护理

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控制血压,规律生活,适当锻炼。

饮食调理

1.多吃素菜少饮酒
素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维生素C、钾、镁。维生素C可调节胆固醇代谢,防止动脉硬化发展,同时可增加血管的致密性。戒烟、酒。
2.常用植物油、少吃动物脂肪
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血清胆固醇降低;而动物脂肪如猪油、奶油、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等含胆固醇较高。
3.饮食清淡不过饱
饮食以清淡为宜。因为嗜咸饮食,钠会进入血管壁,使其增厚,血压增高。进食量应适当,不宜过饱,否则身体过胖加重心脏负担。
4.蛋白海味不能少
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同样会发生血管硬化。蛋白质含动物蛋白和豆类蛋白,以供应身体必需氨基酸。饮牛奶以去脂为佳。适当进食海产品如海带、海鱼等,可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