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分钟艺术时刻│王轶庶:摄影是一种“陋习”

 如歌行板11 2019-08-19

以前年轻的时候做过记者,人到处去一些不太正常的环境,看到一些不那么正常的人,挺酷的,现在挺怀念那会儿的,如果有机会去,我还是愿意去。

——王轶庶

苏珊·桑塔娜曾言,“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它意味着把你自己置于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这是一种像知识、也像权利的关系。”苏珊清醒地认识到摄影是具有侵略性的,它的消极所在。王轶庶同样意识到这点——“摄影是一种陋习”,但他没有以好事还是坏事来武断下结论。

的确,对于拍照20多年的王轶庶来说,摄影早已是一种长在身体里的习惯,它是自己观看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甚至是与这个世界对抗或和解的一种方式。不像早些年从事的新闻摄影,王轶庶的个人创作从不考虑把事件拍得清清楚楚。

现在的他更享受安静地、随心随性地拍照,没有明确的拍摄目的,也鲜少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释,因为照片自己会说话。近几年涉足时尚摄影的他,也在几近全力地去捕捉那些摆拍中的自然,“假”中的真实情绪,真亦假,假亦真,就像这个梦幻而又荒诞的世界一样。

<<  滑动查看王轶庶北极系列作品  >>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王轶庶怀念自己当新闻记者的时候,敢于闯入事件现场,也珍惜现在安静的生活。他感慨自己大学时期的那些“纯真少年”们爱文艺的那股子生猛与质朴,也赞扬现在的年轻人们在创作语言上的推陈出新。在审美的世界,他不去评断别人,谁都有权力喜欢不同的事物。他坦言自己和所有人一样,没什么特别的活法,而摄影这件事情,他从未厌倦过,依然会为那些经典之作感动。

静态的摄影在这个动态繁杂的世界,局限了吗?不是的,它依然有很长很长的寿命,还可以持续地燃烧和发散,值得创作者去等待、去探寻,就像王轶庶,一直都在摄影的路上……

现在的我更享受安静地拍照

Q:  你之前的个人创作多数在拍人,近几年的创作则以动植物为主,其中精彩之作频出,如《花》、《夜鸟》系列等,为什么会有一个这样的转变?

我还是什么都拍的,但确实现在拍的静物比以前更多了,可能跟人的状态有关系吧,现在的我更享受安静地拍照。

以前年轻的时候做过记者,人到处去一些不太正常的环境,看到一些不那么正常的人,挺酷的,现在挺怀念那会儿的,如果有机会去,我还是愿意去。现在的生活相对平静一点,周围的环境就是这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吧。

夜鸟系列  选作

Q: 你以动植物为物象的摄影作品,大都呈现出模糊朦胧的个人风格。你与物象相处是否存在一种法则或规律?这种法则是什么?

这种模糊朦胧的感觉是你的感觉。我自己没有想过与这些物体相处的法则,当然作为一张拿得出来给别人看的照片,肯定是要有自己的认可判断。好照片肯定是要有一些超出于现实的感觉的东西。

花系列  选作

Q:去年的这个时候,你去了趟北极。也拍了动物,是北极熊,孤零零的一只,当时还是网上引起热议。《夜鸟》是在家门口拍的,水鸟你常常可见,而北极熊却不能再见,对这两种动物,你拍摄的时候和你现在回望的时候,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

它们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把它们拍到了,至于它是怎么来怎么去,我其实不太想这些问题。对我来说重要的是照片吧,照片如果好,就会让我想起当时的一些场景,但这些都属于照片之外的东西。你给别人展示照片的时候,没必要去说这些,照片是自然就会承载这些。

你给别人展示照片的时候,没必要去说这些,照片是自然就会承载这些。

北极系列  选作

夜鸟系列  选作

Q: 《北极》那组照片特别有意思,一面是毫无烟火的冰山,凝滞的水面。一面是放着《小苹果》,游客吃着烧烤的现代游轮。当时拍下这些画面的时候,身体的物理体验带来的心理体验是什么?

作为游客出现在北极,而不是作为探险者,尤其这种旅行团的方式。这一幕出现在眼前时,你可以说是梦幻也可以说是荒诞。

北极系列  选作

Q: 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商业化了,你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但是我觉得摄影能让人从这样生活中跳脱出来,能有一个视角在打量自己和别人所处的环境。

Q: 从北极回来后,你有写过一些感受。我们都知道你很少去阐释自己的作品,这样可以给读者一些开放的空间,但这组北极的作品,因为你的文字,读者也有了更好的理解。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对摄影背景加一些文字语言的阐释和描述?

北极这个照片当时是发表在一些杂志上,挺多约稿的,可能人们都挺爱看的吧,这可能属于对社会有一些用处的摄影,要是纯粹的个人化的作品,我通常也确实不知道该说什么。

时尚是一种很“假”的摄影

Q: 近几年你也涉足时尚摄影,看过你年初拍的一些时尚大片,有选择你的家乡金昌作为拍摄地,这与我们认知的时尚有很大的不同,模特的时尚感与背景的乡野感有着巨大的反差,当时这组的想法是怎么来的?

这种反差应该在时尚摄影里还是很多的,只不过当时我确实是觉得在我老家那地拍出来会特别好看,就问编辑说要不要来这儿拍,他们也觉得挺棒的,就去金昌拍了。

王轶庶拍摄的时尚作品

Q: 你之前拍的很多作品,也有一些人物的表情是冷漠的,或者说是“麻木的”,时尚模特通常在我们的认知里,也都是“高级脸”、“冷漠的”,你怎么看待这两种冷漠脸?

我也有拍过有笑的呀,或者其他表情的,“冷漠脸”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很不精确的词,因为这个描述也很套路,这三个字就很网络化,它这个描述它能够覆盖很多照片,但是又都不对,它就像是一种很心不在焉的一种评价。

无中生有系列  选作

Q:  都说摄影需要真实,你认为时尚是真实的吗?

时尚当然不真实,时尚是很假的一种摄影。但不是说真实就一定好,假就一定不好。我喜欢的那种的时装摄影是透着一种真,明明知道他都是摆出来的,但是他会带入一种真实的情境和情绪。

摄影是一种“陋习”

Q:  看到你发朋友圈说“摄影是一种陋习”,这也让我想起有人说摄影是一种观察学和伦理学。不知你说的陋习是什么层面上的?

因为摄影有时候就是在看别人、观察别人,被观察的人未必高兴。但这个也不完全摄影吧,任何文艺创作和作品,可能会带着一些让人感到不舒服的东西,就像电影结尾还有“如有巧合纯属虚构”的声明。

当摄影变成了一种习惯,并且这个习惯改不了,延伸到你生活的各方面,就会感觉到这也许是个“陋习”。

Q:  那你享受这个“陋习”吗?

拍照是一种习惯,我不拍,我也会看,这也是我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无中生有系列  选作

Q:  现在很多影像艺术家都尝试采用多种媒介来打破摄影单一的局限,但你依然很专注摄影本身,你怎样看待摄影的局限性?

现在照片太多了,但好照片并没有变得那么多,让人有一种疲劳感。但我一想到那些特别经典的特别好的摄影,就觉得他们的能量还在持续地燃烧,还在持续地散发,能够带给人很多很多新的感受。

摄影作为一种静态的二维的视觉艺术,它的寿命还会很长很长,并不是说现在用很多声光电的方式就能取代。

Q:   你也经历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学热”,并且念的专业是中文。当时的年轻人对文艺的热情汹涌,据说当时那英去开演唱会,书包里都带着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当时你的感受吗?

90年代初期的事情我也说不清楚,那时候我刚上大学,自己也懵懵懂懂的。但从我周边的人的状态来说,没觉得那个时候好。

那时候大家都很有激情,但资讯不够发达,大家都是闭门造车,确实有一些比较生猛质朴的东西,但是又都在语言上都有点粗糙简单,就像一个天真少年。

现在的年轻人也挺有激情的,做摄影和做艺术的可能会更实际一些,也更跟世界接轨一些,挺优秀的。

无中生有系列  选作

Q: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拍拍拍,大多数都会加滤镜加以美化,滤镜一定程度上又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你历来都反对这一举动,因为照片容易失真。关于业余拍照,怎样才能拍出好照片?给我们一些建议吧。

在审美领域,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取悦自己,怎么开心怎么好,我这么拍因为我开心,别人那么拍他开心。

王轶庶

1973年生,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工作、生活于浙沪。曾为媒体工作者。

获奖经历:

玛格南图片社基金,2010

近年重要展览:

个展

● 可能,CIPA画廊,北京(2016)

● 可能,C14画廊,上海(2016)

● 应答,麦咭垛画廊,杭州(2012)

● DONG,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济南(2012)

● 吊诡大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2005)

联展

● 上海艺术影像展,上海展览中心,上海(2015)

● 从图片到照片:来自靳宏伟的中国当代影像收藏,CIPA画廊,北京(2015)

● 挑战传统:20世纪西方经典及中国当代影像收藏展,中间美术馆,北京(2015)

● 自觉摄影展,谷仓画廊,兰州(2015)

● 无限远:中国当代摄影展,33艺术中心,广州(2015)

● 大理国际影会,大理(2013)

●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连州(2012)

● 纽约AIPAD摄影博览会,纽约(2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