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趣的中医学派

 华北老狼 2019-08-19

中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也有的说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伤寒杂病论》后人把它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个分类方式不影响后人对中医学派的分类。每个学派都可以说是历史的产物。

寒凉学派:又称河间派,金元大家刘完素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认为病是热性的就要用凉性的药物来治,不管是实热还是虚热,疗疾多用寒凉药物。还是依据了“热者冷(寒)之”。

攻邪学派:金元大家张从正,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治愈)病”,主张治疗应以驱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对滥用补法。一般的上焦汗法,中焦吐法,下焦下法。总体思想就是把邪存在的环境破坏了,邪也就没有存在的可能了。

补土学派:又称温补学派,金元大家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独重后天脾胃,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创立“脾胃论”,长于温补之法。

滋阴学派: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又接受李杲“内伤论”的观点,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新论,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 

温补学派:明代薛已、张介宾、赵献可、孙一奎、李中梓诸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证,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充实发展了命门学说,使中医理论有所突破。  治病遵循虚则补之,人都是阳不足。

温病学派:明代末年,温疫流行,用伤寒治法无效,以明代吴又可为开创,清代叶天士、吴瑭为中坚,对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温疫病机和温病学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可能还有很多学派的分类,总体来说都是依据四大经典,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形进行治疗疾病的,应该说具有相当的特色,并把某一方面进行了发扬光大。如补土学派,我个人觉得一个生病了,肯定是没有胃口,不好好吃饭,只要来治疗的人能够逐步正常吃饭,那么他的病也就好。脾胃是后天之本,后天不足,人肯定是不行的,补土学派就是以这个为切入点进行治疗。

文章为个人对易医之悟,不免有局限之处,如有不同之见,敬请提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