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颐和园人少,比北海精致,什刹海边一座赏花古宅,知道的人不多

 昵称N9YsU 2019-08-19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人写的海棠总是万般温婉。去北京什刹海郭沫若故居看海棠的这一天,不在细雨中,却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

美丽的什刹海沿岸自古就是京城最安静,最优雅的地方。北京这个古老的文化之都,曾留下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什刹海更是名家汇集,梅兰芳故居、宋庆龄故居、张伯驹故居、郭沫若故居、丁玲故居……每一处都是传奇。

郭沫若故居位于前海西街18号

这是一座占地7000平米的大宅院,但是,如此大的宅院曾经也只是和珅家宅的一座花园,恭王府的一个角落(恭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

来到故居门前,朱红的广亮大门,一座灰墙影壁道出它昔日的不凡。尽管什刹海是北京的游客云集之地,但也许游人都去了银锭桥,烟袋斜街,去看钟鼓楼的沧桑,郭沫若故居倒安静雅致,没有拥挤,真正的闹中取静。

进了正门,眼前一个开阔的大院。院内一座土丘,土丘上的绿树枝叶繁茂与大门交相映照,宛若园中的一座绿植影壁。往北看那棵著名的“妈妈树”就在二进门边郭沫若的铜像前,巨大的树冠如撑起的绿伞。

“妈妈树”原是郭沫若从北京西山大觉寺移植来的一株银杏树苗,先是种在西四大院胡同5号院,1963年,郭沫若一家搬到前海西街,这棵树也一同搬迁过来。70年代末郭沫若和夫人相继去世,“妈妈树”仿佛有灵性一样,也大病一场,直到数年后才茂盛起来。如今“妈妈树”长得粗壮结实,树冠巨大。经过这么多风风雨雨,“妈妈树”已经成了今天纪念馆院内的迎宾树。

进入彩绘精美的二道门,眼前就是故居的主院。从西至东依次是耳房、客房、书房、卧室。正房为郭沫若所住。抄手游廊将各处院落衔接起来。四合院的北房为纪念馆的陈列室。正中是郭沫若的客厅。

正房门前是两株西府海棠,花开正艳。海棠树高大,重重叠叠的花朵压低了枝头。细看每一朵都含蓄而雅致,点点胭脂红若有若无。远看则壮观繁盛,仿佛一场视觉盛宴。郭老生前一定爱极了它们,才将其植于自己屋前。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他的诗集《女神》,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他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雪莱诗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作。

从正房西侧的耳房进入由后罩房以及东西暖廊组成的里院。这里是女主人于立群居住生活的地方,正中为会客厅,被孩子们称为“妈妈房”。在这里郭沫若与于立群常在这写书法,赏碑帖,也曾接待朋友。

如今,“妈妈房”为原状展出,当年简朴的沙发,书柜,字画和牌匾一切都是旧时模样,阳光照进窗子,光影游走在地板上,在这个无声的小院里,时间仿佛停止,不由令人一时恍惚。

在人生的最后15年,郭沫若住进这所宅院,他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创作、学习。作为文坛的标志性人物,郭沫若与鲁迅虽未曾谋面,但是他们之间的文章对骂却是当年文坛的著名事件。对于鲁迅的指责,郭沫若只说了一句话“除了他自己,他谁都骂”。鲁迅在看完郭沫若的回信后,非常生气,提笔回应了十个字: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如今的这些是是非非早已成为过去,时间无情,这些对骂早已被世人遗忘。就像这窗内游走的光影,无声的进入,又无声地离开……

这所老宅院像所有有故事的大宅一样曾经几易其主,民国时中药世家达仁堂乐家从恭亲王后代手中买来作为宅院。建国后,这里又先后成为蒙古驻华使馆和宋庆龄的住所。1963年宋庆龄迁往后海北沿居住,郭沫若迁居至此,一直住到1978年去世。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没有细雨的浪漫,却有阳光的明媚,这盛开的西府海棠花每年都如约而来,是怒放,是盛开,无怨无悔为地时节绽开。老宅与主人,主人与花和树,生命总是这样无尽延续,岁月蹉跎,人去了,老宅依旧,花开依旧,银杏“妈妈树”依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