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求正社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屋梁得正,則百年不摧;人得其正,則虛邪不近。故求得其正,则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使其艺臻于洋洋大觀者矣。心正則思無邪,必無怪誕邪戾之類惑人耳目、摇人心神,放诸绘事,则宜室宜家,宜悬公館,宜挂厅堂,可以觀,可以賞,可以化,可以澄神静虑、适兴寄意。 天津霍春阳传统绘画艺术研究室,秉修身治艺之意,以中正平和为旨,结社于乙未农历五月,颜之曰:“求正社”。究千年国画之精妙,穷四维万方之物理,适其情,写其意,养其神,以求绘艺之真谛、入生涯之臻境也,于国中画者咸与维新、激进出奇,以西画改造国画之今日,亦反道之异数者,必有其大成也哉。 丙申夏月凌丽记 绘事求正赋 璨璨霄汉,北辰司中;泱泱华夏,四夷朝奉。皓月正悬曰望,艳阳当午称中。喜怒哀乐未发,儒家中庸;生克消长无端,道教守正。道法万物,德彰其行。 伏羲画卦参天象、仓颉造字因物形。书画同源,人文初生。绘事效法自然,写乃画之正宗。修心为上,丘壑梅竹在胸;养气为中,工拙庸史不同。画以形似,识若儿童。文人之于绘事,磊落大志在胸。山水能彰其志;草木可鉴其性。水石幽闲,平远险易趣生,兰竹高雅,风雨晦明临风。写其意游其心,养其神适其情。绘事真谛,平和中正;欲臻其妙,明辨笃行。 丙申夏月董伟
霍春阳先生入室弟子,居于天津。现天津霍春阳传统绘画艺术研究室助教,天津渤海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天津市政协花鸟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天津开发区文联会员,天津开发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关村画院艺委会副秘书长,《国画收藏》营运总监。 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何水法中国花鸟画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郭怡孮花鸟画艺术工作室,受教于何水法,马其宽、徐家昌、毕彰、郭怡孮、邵昌弟、陶吉为等诸位先生。 【 董玉山作品赏析 】 (图片尺寸较大,请横屏观看) 冰洁玉姿 香中别有韵 清极不知寒 ——古诗词冬之意象:梅花 梅花是寒冷冬天最耀眼的明星。中国人一直把梅花看作是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的“五福之花”。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高洁。同时,人们把梅花那傲雪凌寒的风貌,看作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把梅花那香远古朴的风韵,看作是中华古国悠久伟大的历史文化的象征;甚至把梅花那紧簇同心的形状,看作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 早在南北朝时期,梅花的观赏价值就被人们普遍重视。随着古体诗歌创作的发展,梅花也走进了诗人们的笔下,开始在诗笺上大放异彩。 南朝·宋诗人鲍照最先在诗中称赞梅花那不惧严寒的品格。他在《梅花落》写道: 中庭杂树多, 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 摇落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 徒有霜华无霜质。 诗人笔下的梅花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诗中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最先从审美角度咏赞梅花的,是南朝·梁诗人何逊。他在《咏早梅》中写道: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春上来。 兔园本是汉梁孝王的园名,这里借指扬州的芳林苑。全诗的意思是:在花园里是容易看出时节的变化的,其中最使人惊异、最能标志时节变化的就是梅花。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风寒,在下霜飘雪的时候,它就在路边开放了。梅花在台观周围开得很盛。梅花盛开的时候可以使被遗弃者见之有感而落泪,也可以使钟情的人触景兴怀而勃发。梅花大概也知道自己飘落得早,所以赶在正月就开起花来了。诗中称赞梅花开得最早,不怕霜雪,敢抗风寒。通过对梅花这种坚贞品质的歌颂表达了诗人自己清高自负的思想。 隋朝宫女侯夫人最早将梅花自比。她在《春日看梅花(其二)》:中写道: 香清寒艳好, 谁惜是天真。 玉梅谢后阳和至, 散与群芳自在春。 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比。诗人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到了唐代,诗人咏梅渐成风气。 唐人的咏梅诗,除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之外,出现了虽以模拟物象为主,但却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皆有咏梅之作,他们比南朝诗人更加注意到了梅花的美学价值,更加准确地把握住了梅花的精神品质。在唐代诗人笔下,我国咏梅诗已走向了成熟。 借梅花凌寒吐芳喻自己虽处逆境仍不改节操的首推张九龄,他在《庭梅咏》中写道: 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 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此时诗人遭谗被贬,所以诗一开篇就感叹:梅花啊,您怎能过早有芬芳之意?孤独地开花,也应自觉艰危!接下来写梅花虽弱小,却不怕寒冬,暗喻诗人虽在朝中孤弱,但在逆境艰困中仍不改节操的志向。诗人缘情体物,寄托遥深。更当贬谪之后,情怀郁悒,惓思君国。此诗写孤危的庭梅,在岁寒风雪之中,美好馨香如故,借以寄喻作者立身处世的大节。然而作者忧谗畏讥,自伤飘泊,情怀也很悲哀。 借写梅花抒身世之感的还有杜甫,他在《江梅》中写道: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梅花在腊月前就绽放了,一年的后半载梅花开得最多.虽知春光好,但寄居异乡的愁苦又如何能尽?白雪、梅树原本就是一样的颜色,江上之风也仿佛自己舞起波涛。故乡难以再见面,巍峨嶙峋的巫山再也见不到了。当时杜甫正客居四川夔州,年老多病。诗歌虽以“江梅”为名,却以抒写“客愁”为主,在咏梅的诗篇中别具一格。 诗人王维视梅花为家乡的代表,他在《杂诗》中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晚唐的李商隐见到十一月中旬开的梅花,不由得引起了身世之感: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这首《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中“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首联奇峰突起,异彩光芒。梅树亭亭直立,花容清丽,无奈傍路而开,长得不是地方。虽然梅花香气沁人,可是过早地在十一月中旬开放,显得很不合时宜。诗人的品格才华,正像梅花的亭亭艳、裛裛香。然而由于牵涉到牛李党争,从而受到排挤,长期过着漂泊的游幕生活,正是生非其时,处境艰难。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颔联清怨凄楚,别开意境。先是埋怨素娥(指月里嫦娥)的“惟与月”,继而又指责主管霜的青女“不饶霜”。在诗人眼里,嫦娥让月亮放出清光,并不是真的要给梅花增添姿色,而只是让月色皎洁,嫦娥只是赞助月亮,并不袒护梅花。青女不是要使梅花显出傲霜品格才下霜的,而是想用霜冻摧残梅花。这种难言的怨恨,正与作者身世感受相映照。 写到这里,诗人的感情已达到饱和。颈联突然笔锋一转,对着梅花,怀念起朋友来了:“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想折一把梅花来赠给远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满把的梅花又有什么用呢?连寄一枝梅花都办不到,更觉得和朋友离别令人哀伤欲绝,愁肠寸断。尾联“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作者发问:梅花为了谁过早开花,而不等到报春才开花,成为旧历新年时的香花呢?在此诗人表达了对梅花的悲痛,这种悲痛也正是对自身遭遇的悲痛,诗人自己就正像梅花那样未能等到春的到来而过早地开放。 天津霍春阳传统绘画艺术研究室 本研究室将培养注重传统文化、传统绘画学习与研究,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高层次的书画专业人才。研究室是霍春阳先生在天津设立的唯一绘画艺术研究室,便于与霍春阳先生学习与交流,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这块求知的肥沃园区共同追求新的艺术高度。 联系电话:黄老师 13702137588 地址:天津市津南区白万路百利恒大酒店办公楼渤海书画院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