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教授搞科研,我们经常是喜欢埋在实验室里十年磨一剑,但是项目是否真正受市场欢迎,并没有太多关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机会,我们真诚地向第三方的专家评委取经,力争项目市场化道路越走越顺。” 说这话的是陈枢青 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 杭州纽安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杭州纽安津在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 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中 获得成长企业组二等奖 1993年,陈枢青到美国肯塔基大学药学院做访问学者。 “那时候,我就有为肿瘤患者的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分别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想法,但是这个实验花费的成本太高,我根本负担不起。” 2010年左右,基因测序成本日趋降低。 “我想验证自己猜想的机会来了,于是用辛苦攒下的几十万块钱,做了一个肿瘤患者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全基因组测序,果然发现了细胞与细胞之间在基因上存在着差异,并发现了可以用来治疗肿瘤的关键靶点。” 曾经,不少“看起来很美”的实验室技术,由于脱离临床需求打了“水漂儿”。 而今,在国家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离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走在改革前沿的浙江大学,着力破除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之前,高校和科研人员之间的权责关系,一直剪不断理还乱。大学教师兼职开公司,是一个遮遮掩掩的事情。但是对于医药领域的科研人员来说,研究只有应用到临床,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后来,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和美国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三方联合共建的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的一个产业化团队,找到了在该研究院担任国际精准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的陈枢青,表示要帮助其推进项目转化。 “早些年中心的职责是到美国发现新技术,然后引进到中国做产业化推广。近年来中心发现浙江大学的教授手里也有很多好项目,于是开始做校内的转化和产业化。我的项目也是在这个时候被发现的,随后便开启了创业之路。” 癌症细胞在基因变异的基础上产生的带有特异性氨基酸序列变异的蛋白被称为“新生抗原”。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氨基酸序列的改变,这些蛋白应该是没有抗原性的。而一旦发生变异,这些蛋白就会引起自身免疫细胞的注意,并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陈枢青形象地说,所有恶性肿瘤都开始于一个“叛逆细胞”,这个“叛逆细胞”无限生长,衍生出无数的子孙后代,这些“子孙”就是肿瘤细胞,最终入侵到身体的其他组织中。 “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特异性的新生抗原,它就像一个标记,如果找到这个特异性标记,告知体内免疫细胞这种标记,免疫细胞就会自己去寻找肿瘤细胞并杀死它,就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这种标记就是肿瘤的死穴。” 人体有3万多个基因这个“标记”到底在哪里呢? 陈枢青说,要找到这个“标记”,好比在黑夜里摸黑找钥匙。“但通过基因测序,就相当于把所有的路灯都点亮了,这个时候要找到钥匙就一目了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先进方法就能在基因测序产生的海量数据中找到这些标记。” 由陈枢青团队自主研发的一站式新生抗原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iNeo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可以使肿瘤新生抗原检出率比目前主流软件提高2.53倍,准确率提升13.7%。智能设计疫苗序列的合成成功率达到90%。胜任新生原起源事件鉴定、异常肽段序列预测、MHC递呈肽预测、多维度组合验证、多因素优选模型、疫苗序列设计等各类技术流程。目前该项目已经在多家三甲医院进行正式新技术新项目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安全性好、有效性明显,终末期癌症患者疾病控制率达到78.9%。 面对一条漫长且充满各种变数的创业之路,我认为最重要是要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创业需要沉淀,我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会造福千万肿瘤患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