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方:是记忆,更是人生的营养(组图)

 mylxl 2019-08-19

方方

十六年前,我在电视台当编辑,因为拍“湖北民间美术”的专题片,跟吴志坚一起,跑了湖北的好多县乡。当时的吴志坚是著名的青年摄影家,背着一身的照相机,随我们摄制组活动。在乡下,我们见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事,经常为这样一些事惊呼大叫。晚上没事时,也就闲聊一些民间艺术以及养育这些艺术的民间风俗,同时也为民间风俗的日渐衰落和日渐消失而惋惜。几乎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吴志坚动念要用自己的照相机,通过图片,把湖北的民间风俗保存下来,给我们的民族留下往事与记忆。

人类的生活充满着魅力,其实抛开了民间的风俗,这魅力就无从说起。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也充满着魅力,抛开了我们成长阶段的各种民间仪式,这魅力也就无从说起。民间的风俗从来都不是教科书上编出来的,也不是某一学者专家研究出来的,它不是来自书本和文献,而是来自人类自身的情感。或出于敬畏,或出于喜庆,或出于恐惧,或出于困惑,它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贴着身擦着肉,它是民间的约定俗成,是千百年民间乡土文化的记忆,是我们民族精致的文化的营养和源泉。有人称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真是一点没错。

这些鲜活的民间风俗,其实还不仅仅只是文化,或只是我们精致文化的营养,它们更是我们人生的营养。大量的民俗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仪式,说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仪式,未免不公,事实上它是生命的仪式。从我们出生开始,这些仪式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贯穿始终。我们出世,我们成年、我们婚嫁、我们生育等等,一直到我们死亡。在我们生命的每一阶段中,这些仪式都在提醒着我们的成长,都在揭示即将面临的新生活,都在帮助我们告别年轻的过去,走向成熟。

婚嫁生养便是这些仪式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吴志坚拍的这一组照片,大部分我都在现场。亲眼目睹着抬花轿的队伍逶迤地从山村的小路走来,从老房屋前走过,也亲眼看到满身披挂的新娘怎么从轿上施施然下来,怎么步入洞房,怎么坐在花床上,甚至全过程地听到布置新房的老太撒床时唱的歌。原以为民俗因是民间流行和模仿前人的游戏,未经艺术的加工改造,应该相对粗糙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民俗中有许多特别精致的内容,像结婚的全过程,所有的步骤都非常有讲究。新娘的服饰,花轿的图案,嫁妆的运送,新娘的下轿,新房的布置、祝词的含蓄婉转诙谐,诸如之类,每一步都有其特定的寓意。说什么,唱什么,怎么走路,怎么动作,都饱含着对未来生活的祈福。它带着人们最天然的情感,最纯朴的风格,是发自内心最为朴素最为直接最为简单的祈福。所以它也最容易感动人,让人觉得人生之幸福。

婚嫁过后最重大的事情便是生育。中国人对传宗接代这样的事看得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所以,一个新生儿的出世,伴随而来的礼仪更是隆重和复杂。从出世的煮红蛋开始,接着满月,接着百日,再到周岁。办宴席自不可少,其它的送祝米、额头点红,穿百家衣,过龙口、抓周,诸如此类。所有这些,全都带着强烈的喜庆的祝福色彩,充满鲜活的气息,它们都饱含着人们对一个新生儿的期望,不经意间,你还可以感觉到民间对生命的讲究以及对生命的器重。

民俗是必须到现场的,跟着现场的老百姓同喜同乐同悲同苦,吴志坚为拍这些民俗活动,不知去了多少现场。他在长达十几年中,不停地寻找,不断地追踪,不停地拍摄,不停地研究。只要听说哪里有民俗活动,不管什么时间,也不管是什么时候,以及路途多远,行程多艰难,他都不管。因为吴志坚认为,如果因自己退缩而导致漏拍,以后这样的民俗活动一但不办,它就会永远失去,从此以后就没有人知道我们的先人曾经有过怎么样的生活场景、生活习俗和生活愿望,那就太可惜了。试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徜把这些内容都挖了去,我们所经历所看到的生活该是何等枯燥。因为吴志坚的坚持和努力,我们得以看到这样一本内容丰富,图片鲜活、体量巨大的书,它使得我们楚天楚地的民俗成为永远不灭的记忆。


迎亲花轿临了门,三吹三打才发亲。


洞房坐花床


花轿迎亲


睡篮


点红


背篓


抓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