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们好!今天发一篇关于家风教养的思考性文章,你家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家风教养,记得在文末留言晒晒吧! 另外,上次买了薏仁补水净白面膜的花粉,应该是买一盒赠一盒,只收到一盒的花粉不要急,系统出了点小bug分两次发送,请注意查收,带来的不便请包涵,话说我也下单了,现在也在等待第二盒的到来......我这次特意在文章后面给大家加了优惠贴片,还想要的花粉可以直接长按识别购买,优惠期间88元42片,补水亮肤,性价比超高,需要的别犹豫,优惠期过了就恢复原价,送人也既实惠又倍儿有面。BY百合 一 读张允和的回忆录《张家旧事》,其弟宇和在书中回忆起童年一幕:因为家里盛饭用的细瓷饭碗很容易破损,佣人们又不舍得丢掉,依旧端到桌上来用。父亲拿到有缺口的碗时,先是默不作声,仔细用手指按住缺口用饭。用毕,才在桌边把空碗平举着,然后松手任其自然落地,坐在一旁的母亲点头微笑,“在‘咣当’声中,一桌人都笑起来。” 张宇和说,这是“让这种碗不再上桌的有效方式”。 第一感觉:有钱人,就是败家啊。 跟我妈聊天时当奇闻讲,她说:“这不奇怪,我们小时候,你姥姥就不给我们用缺口的碗。” 我知道姥姥家绝对算不上有钱人,就问:“难道你们也摔碎吗?” “那倒没有,用来专门打鸡蛋。反正不再上桌了。” 我赫然想到,我们家的桌上也从来没有“豁碗”。平民百姓嘛,都是些朴素家常的碗碟,但我妈会在合理预算内,尽量挑选颜色素雅、描花精细的款式,摆饭时尽量成套,偶尔摔坏一点的碗,都被我妈“藏匿”起来了。一日三餐家常便饭,用洁净齐整的器皿盛装起来,看上去倒也赏心悦目。姥姥就这样把她的生活习惯传给了我妈妈。 我妈说:用豁口碗,待客难堪,自己用难受。一辈子要吃多少顿饭,再省也别在饭碗上省。 私人感觉,其实就算一碗普通的白粥,盛在一个光洁干净的白瓷碗里,和随便舀进一个斑驳缺口的容器里,那感觉绝对是截然不同的。 用不用破碗吃饭这事跟节约的关系其实不大,和怎么对待自己生活的关系很大,是潦草还是敬惜,是敷衍还是用心,是粗糙还是精致,在一粥一饭的细节上一目了然。 古人说“美食需用美器”,所以每当我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自家饭菜,一桌子美食却被装进拼拼凑凑、颜色材质零乱的粗糙碗碟里时,不敢有鄙视的意思,但心里总要暗叫一声“可惜”。 姥姥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模样已经不太记得起来。但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我一看到光洁干净的白色餐具就会爱不释手,原来皆是有本而来,这是藏在骨子里的基因密码。 讲究这件事跟有钱没钱其实关系不大,穷人也有穷讲究的。 个人观点:人越穷反而越要穷讲究,只有把自己生活打理得好一点,面上不带衰相,身上没有晦气,走进人群中才有底气,和社会过招时会自带硬气。你周身散发着不怠慢自己的笃定气场,别人才不敢把你随便按在光滑的地上摩擦摩擦。 如果这也算是一种自尊的教养的话,正是由姥姥传给了妈妈,妈妈又传给了我,又将从我这里再传给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我的姥姥也活在我们一代代后人的血液里,生生不息。未来,我们也将以这样的方式继续存活,尽管到那时已经没有人记得我们是谁。 这种关于品质的代际传承,大概就叫家风。 二 无独有偶,《傅雷家书》里,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批评他写信封“为什么老是不neat(干净)?”他认为“日常琐事要做得neat,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因为“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和性情。” 傅雷家教甚严毋庸多说,他所谓的“要讲究”,其实就是让人舒服的教养。 教养是什么?字面理解就是“教导和养成”,需要人为之力,不是放任自流便可获得。 清末名臣曾国藩号称治家有方,曾氏一门子弟,几个弟弟各有成就,两个儿子一个是政治家,一个是数学家。 他一生为清廷立下赫赫战功,又喜欢看书治学,学问据说有十三套之多,但更多人记住他,却是因为他给家里人写的那些碎碎念家书,被后世尊为“曾氏家训”。 官至两江总督,曾国藩国务军务不可谓不繁忙,但他在家信中仍然事无巨细对家中子弟的教养严加管束,从修身到劝学,从治家到理财,从交友到养生都要无死角覆盖,简直没有他不管的。 他要求家里人讲卫生,上升到了家族存亡的高度:“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象,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伶俐,以为儿侄榜样。” 要求曾家读书人每月要练字三千,作文两篇;每天读古文一篇,三天读熟一篇;每日读史三千字,十天读熟一篇。比班主任布置暑假作业还狠。 发现弟弟建房花钱超出预算,即便人家花的不是他的钱,也要马上叫停:“规模太大,手笔太阔,将来难乎为继。”理由是“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也。” 在为人处世上更是龟毛,劝弟弟们勿恃才傲物,勿夜郎自大,勿牢骚,勿骄矜,勿傲惰,勿说人是非......连脾气也不可以随便发,因为其中有个弟弟身患肝病,性情易怒易忧,曾国藩劝他将万事看空,“欲全其生,亦当视恼怒为蝮蛇,去之不可不勇,至嘱至嘱。” 长兄如父,他的家书一封又一封,喋喋不休堪比唐僧,对这一点他自己也不是不知道:“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矣。”然而,正是靠着这锲而不舍的唠叨大法,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监督、规劝、渗透、影响下,曾氏一门才人才辈出。这就是家风的厉害之处。 三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人“富而有礼”,教养和家境有关,这话对,但不绝对。好的教养与家境并不呈绝对关系。 看看《红楼梦》吧,人到中年的贾敬沉迷于成仙,一头扎进道观里烧药炼丹多年不归,对家中儿孙不闻不问。贾珍贾蓉无人约束,骄奢淫逸,父子陷于聚麀之乱;在家公然开设赌局,彻夜灯火不眠,门口车马多得挤挤挨挨,成了小型的拉斯维加斯;居丧期间又唱曲作乐,以至于祠堂里的老祖宗都看不下去了,隔墙送来一声痛心长叹。 曹公愤然写道:“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指的就是贾敬身为一家之主,不好好教导子孙,宁国府门风败坏,拖累了贾氏一族。 家风不但关系到子女的教养,更关系到一个家的未来。 所谓“富不过三代”,明着是子孙不孝,细想想其实是输在了好的家风无以为继上。 四 有一次和几个朋友约好去吃西餐,朋友带了自己的老乡一家,一家三口衣着朴素但笑容阳光、温和有礼。 牛排上来,他们面露尴尬,互相对视了一下,那位太太大大方方笑着对我们说:“不好意思,这个我们没吃过,不知道怎么吃。”朋友连忙教他们用刀叉,那家的小姑娘十二三岁,正值敏感的青春期,却没有半点拧巴自卑,她认真地跟着学,握刀叉的样子略显生硬,但神态看上去完全是一个高贵的小淑女,与她父母一样从容自若。 有个小乞丐不知怎么溜进来,伸手管旁桌的人要钱。 我们说:服务员怎么把他给放进来了? 小女孩看了,走过去,给乞丐手里的茶缸里放进去一块钱。 在那种情境下,我们反而局促起来。 他们的诚实、淡定、积极、不卑不亢、友善,营造出了一种不富却贵的氛围。 吃完饭,他们一再礼貌道谢,告辞而去。 我们禁不住私下感叹:一个孩子哪怕出身清贫,但只要背后一个有良好家风的家庭,一样可以拥有好的教养,可以很好地融入群体,适应社会,被接纳和欣赏。 留心观察一下,有好教养的人,在人群中不争不抢,却温润如玉,柔柔地散发着自己的光芒,他们待自己严格,待世界温柔,优秀得不冰凉不刺眼,让人走近了就不想离开,仿佛带着天生的贵族气。但别误会,他们的家境倒不一定好,他们身上最大的财富,是自带的家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