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班牙游记【14】废都托莱多(中)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19-08-19

托莱多大教堂

溜溜达达,七拐八拐就到了托莱多大教堂。大教堂前面的广场不大,加上逆光和手潮,没拍下来大教堂宏伟华丽的身形。

大教堂的对面是托莱多市政厅。


这座保留着中世纪风貌的哥特式大教堂,在西班牙排名老二。原址是托莱多的大清真寺,1085年被毁。1247年动工建造托莱多大教堂, 1493年完成主体建筑,建成了当时在西班牙教堂中少有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形式与西班牙式哥特艺术风格揉在一起的大教堂。内部装饰完成于18世纪。

二三百年的时间,要经几代人做内部装饰,肯定融合多种艺术风格,也就是吸收了穆德哈尔等艺术特点。

到了西班牙,很多建筑都会有穆德哈尔式风格,我以为所谓穆德哈尔式风格就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者混搭的一种装饰风格。主要是欧洲风格与伊斯兰风格的结合,具体表现没整明白。

托莱多大教堂正面有三座门,中间的一个是"免罪门",从这里进教堂的人都能得到宽恕。右侧是"审判门",上方有《最终的审判》的雕像。左侧是"地狱门"。三座门都关着,没啥想头。



教堂正门左侧钟楼高90米,绝对是托莱多的地标,上面挂的大钟重17. 5吨,不知道是怎么挂上去的。


从一个不起眼的侧门进入了大教堂。这里没有中文讲解器,我等只能是见识见识了。


虽然去过皮拉尔圣母大教堂和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的教堂,以为自己挺有见识的了,没想到一进去就晕菜了。哇!这座高45米(少说15层楼)的大教堂里的恢弘气派震撼每个第一次进入这里的人。



主堂及其宽敞(112*56),88根各种大石柱撑起教堂的穹顶。眼见之处都布满了各种华丽的装饰,几乎没有一寸留白。



中间部分是唱诗班,被倒U字形的全部由雕塑组成的矮墙围起来,两架高大镶嵌金饰,豪华的管风琴面对面地立在唱诗班边上的石柱上。





唱诗班里布满了上下几层雕塑,就连两排椅子都是西班牙木雕艺术之珍宝,上排为文艺复兴式,下排为哥特式,下排座椅上方刻有54幅连环画,刻下了收复格拉纳达的历史场面。


我发现有个工作人员正紧紧地盯着小于,显得很不友好。小于说这里的工作人员已经认识他了,欧洲很多景点是不允许导游讲解的,必须请当地的“官导”,导游只负责翻译,否则导游不许说话的。所以小于只能有时小声地点拨一下,不能正八经地讲解,虽然他都了解。


一只张开双翅的鹰 ,鹰是欧洲很多国家的图腾。

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圣母》立在高祭台上,这尊14世纪从法国运来的雕像就像人间的母子在相互爱抚,那浓浓的亲情谁看了都不禁莞尔。


对着唱诗班的是主祭坛,栏杆挡住游客的脚步,不能靠近观看。


隔着栏杆,只看见前面的主祭坛如同一堵顶天立地的墙,底色为金色,上面密密的有很多人物,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这座祭坛无疑又是一件巨制艺术珍品,我对西班牙的教堂里祭坛之巨大感到吃惊,这是宗教的狂热与财富的充裕相辅相成打造的。


当我写游记时在电脑上打开照片,才看清楚祭坛上人物都是木雕的,几十幅彩色木雕雕刻了从圣母领报到耶稣出生到最后的晚餐,再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最后耶稣复活升天的生动场景,太不可思议了。彩色雕刻采用真人尺寸,使用了经过烤焦的木材。祭坛由红衣主教西斯内罗斯于1497年至1504年之间主持建造。






主祭坛内一侧有卡斯蒂利亚领主阿尔瓦罗·德·鲁纳(don Álvaro de Luna)和他妻子胡安娜·德·皮门特尔(doña Juana de Pimen,)的石棺。另一侧墙上站满了形态不一的圣徒和神职人员的雕像。


在主祭坛的背后还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圣母祭坛,我吃惊地看着这座用大理石雕刻出的由圣母、天使、圣徒组成的祭坛,令人眼花缭乱的是在云间翻滚的天使们。

我正目瞪口呆地看着祭坛时,小于提醒我抬头上看,设计者纳西索.托梅大师将祭坛上部的一部分拱顶拆掉,改装成采光窗,然后逐渐向下以雕刻,形成“洞窟”。在顶部“洞窟”自然光照射下,祭坛上用云石、铜等制作的天使和其他形象似乎完全克服了重力的束缚,如浮云行空,虚无缥缈。那洞窟也不是简单的洞,周边都有人物雕塑,里面是壁画,有如进入天堂的通道。




自上而下,分段欣赏。





圣母祭坛左右两边的浮雕,不知道表现的是什么宗教故事。貌似黄金打造。



圣器室里的人真多,在门外就能看到里面金光灿烂的,挤进去想拍照,怎么就对不上焦了,正着急呢,被旁边的一老外扒拉开了,他还一脸的不高兴。这件宝贝是德国金匠受西斯内罗斯大主教委托花七年时间精心打造的大圣体匣。这个包含有260个大小雕像的圣体匣,用了18公斤18K黄金,183公斤纯银,还镶嵌着无数颗宝石。自1595年起,每到圣诞节,就抬出去游行。





玻璃柜里摆着几本印刷品质极高的圣经,是13世纪法王路易九世送给托莱多圣母主教座堂的《圣经》,制作这套图文本的《圣经》用了超过5000片金箔。不过我贴在玻璃上看的时候,还不知道贴了金箔。


圣器



大教堂壮观的彩色玻璃窗中,最古老的是卡塔赫纳钟门( Puerta del Reloj)上方的玫瑰窗。





大教堂里面有绘画馆,收藏很多名画,因为没有中文讲解器,又没有跟着小于参观,漏掉了这个馆,用网上的和同伴拍的图片补一下缺吧。


绘画馆最著名的当数正面最显眼位置上格列柯的名作《基督被剥去圣衣》。这是格雷柯1577年刚到托莱多不久获得的首次为主教座堂作画的机会,主题是在西方画作中非常罕见的耶稣受难前被迫除掉衣服的场面。格雷柯用令人惊叹的笔法完成了这幅作品,被艺术史学家称为“具有非凡创意的大师之作”。他新颖大胆的用色让人想起拜占庭艺术。画面正中的耶稣面色沉静地仰望上苍,旁边的人正试图剥去他的外衣,而身后的两个人则在争论如何瓜分这件圣衣。画中色彩安排很讲究,紫红色、银色、绿色、白色和黄色交混在一起,灿烂夺目,然而极不协调。画面产生的光感效果是激荡不安的。教会在付款时提出了诸多质疑和批评,其中一点认为不应在耶稣的头上又画那么多人,另外一点是认为画面左下角的三个玛利亚不应在这里出现。但格雷柯拒绝修改,因此他报价950达克特的这幅画,最终只从教会得到318达克特。不过这幅画最终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它已成为格雷柯最著名的画作之一。


格列柯的《圣彼得的眼泪》表现了三次不认耶稣的彼得流下忏悔的眼泪。看到彼得眼眶里含着的泪水,我都替他难过。


1797年戈雅受托莱多圣母主教座堂委托创作了一幅向格列柯致敬的作品:《逮捕基督》。这幅画也陈列在圣器室中,画面中手持兵器的士兵正赶来抓捕耶稣,卖主的犹大以亲吻耶稣作为信号向士兵指明身份。画家在耶稣的头上同样也画了很多人

提香的《教宗保罗三世》。

卡拉瓦乔的《施洗者圣约翰》。


托莱多大教堂给我感觉最强烈的就是教堂内部的石雕、木雕和浮雕。这么多用料精良,雕工高超的作品,要花费多大的人工,财力和时间啊!而且根本看不过来,游客也会有审美疲劳的。









在主圣坛及其周围的22个小教堂是整个教堂中装饰最豪华的部分,小教堂都不能进去,只好隔着栏杆外观。





我独自逛了半天,找不到出口,正发懵呢,看到寅,赶紧跟着。在靠近出口大门的里面摆着一些宣传品,我们拿了两本。写游记时扫描了里面的几张图,充实游记。




出口外的不远处还有一座漂亮的门,但不开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