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多美教堂 托莱多有座很不起眼的教堂叫圣多美教堂(圣多美,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希伯来语中的圣多马,英语中叫圣托马斯),这座教堂原是改建阿拉伯人的清真寺,所以也是座穆德哈尔风格的建筑。到14世纪教堂已经破损得很厉害,当地的富豪奥尔加斯伯爵慷慨出钱进行了重建,宣礼塔改成了钟楼。 1323年长期支持教会和捐助圣多美教堂的奥尔加斯伯爵去世了。根据他的遗愿,他被安葬在圣多美教堂内。传说葬礼当天,天国的两位圣徒圣伊斯特万(或称圣斯蒂芬)和圣奥古斯丁下凡,亲手将他放入棺木。神迹啊! 圣多美教堂外表很不起眼,陈旧的棕红色砖石塔楼,混在老城的犹太建筑中间。要不是有小于带着去很容易错过。 ![]() ![]() 圣多美教堂里面有一幅格列柯非常著名的作品《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是他的代表作,位列世界名画。 这幅画是在伯爵死后200多年的1586年,圣多美教堂的神父委托当时托莱多最负盛名的画家格列柯绘制一幅表现这一传说的画作。双方约定同年圣诞节前完成,并在绘制完成后请人估价付款。格列柯为这幅画倾注了大量心血,以至两年后才完成。双方共同请来的评估师估价1200达克特,可神父认为不应比托莱多大教堂里的318达克特的《基督被剥去圣衣》贵这么多,于是请主教委员会仲裁,但是当时的主教委员会已经认识到格列柯的艺术价值,维持了原估价。 一进教堂就看到一幅巨型大画占据一面墙,游客们都静静地驻足观看。这幅画确实很有气势,画风非常独特。 ![]() 画面布局分三个部分,顶端就是天堂,中间最上方是身着飘飘白袍的基督,下边红衣蓝色披风的是圣母,圣母对面是是腰裹兽皮、留着长须的施洗圣约翰和圣保罗,还有当时还在世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圣多美以及其他门徒,他们都在迎接即将升入天堂的伯爵。 圣母身后手拿天国钥匙的是圣彼得,他们的下方依次是诺亚、拿着手杖的摩西和弹着竖琴的大卫。 画面的中间部分,是天使托举着一个婴儿模样的身体朝向天堂,这个婴儿就是伯爵的灵魂,正在入天国。 圣母玛利亚和施洗圣约翰中间留出的狭小空间就是人间通往天国的路,一幅上天赋予的“出死入生”的场景。 ![]() 底部为天堂中的两位圣者圣奥斯汀(右侧白髯者)和圣斯蒂芬(左侧貌美的年轻人)亲自用双手抱起伯爵的尸体放入石棺内的场景。两位圣人衣着华美面容红润,伯爵则身穿锃亮的铠甲面如死灰。 ![]() 按照委托合同,格列柯把当时托莱多最显赫的贵族、教士及社会名流均画在其中,并绘以当时的现代服装。画家本人也在其中,画面左下方有一个手持火炬的男孩,那是画家的儿子。 小于让我们找出画家本人的脸来,不是我马后炮,当时我就看出来了,因为格列柯的眼神与周围的人不同。 ![]() 在这幅画中,格列柯笔法细腻,两位圣人身着的祭披图案华丽,面料质感强烈。在伯爵的甲胄上还可以看到旁边人物的影子。画面构图新颖,将天国与人间,古代与现代和谐地绘制在一起。灰暗的色调和人物略显苍白的脸正好契合葬礼的主题。 我觉得这幅画值得付出比《基督被剥去圣衣》多几倍的价钱。 进入教堂,里面很普通,比较醒目的是这幅黑脸圣母的雕塑。 ![]() ![]() ![]() 午饭是在街边的饭馆吃的,这家饭馆由两个女人打理。菜单上有鹿肉,小于问我们吃不吃?浣在兵团养过鹿,她印象鹿肉不太好吃有点酸。其他几位都没吃过,决定尝尝西班牙的鹿肉,结果味道还不错,浣说比在兵团吃到的好吃多了。我们只点了4份餐,刚好吃完。餐费每人12美元,毕竟是旅游圣地,不便宜。 忘了把鹿肉拍下来,倒是把墙上的这幅黑脸圣母像拍下来了,圣母的脸为什么是黑的? ![]() 圣母升天犹太教堂 托莱多古城里原来有10座犹太会堂,后来只有两座保留下来,最好的一座就是我们来到的圣母升天犹太教堂。不用进去看,听名字就够“穆德哈尔式”了。 2017年我和寅、浣一块儿去以色列、约旦旅游,来到以色列的四大圣城之一萨法德小镇,这里最早的犹太人就是从西班牙来的。15世纪末,狂热的天主教徒,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和费迪南光复整个西班牙后,为了建立一个至纯的天主教王国,决心清除这个国家的异教和异教徒,大开杀戒之后,在1492年下令将全部犹太人逐出西班牙。最后一批犹太人在8月21日离开了这个国家。大批西班牙裔犹太人逃到比较宽容的奥斯曼帝国,而当时以色列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一些犹太人来到了以色列北方很重要的城市萨法德。 在萨法德小镇,我第一次了解到西班牙排犹的历史,印象很深。 进入教堂的祈祷厅,里面空空荡荡,风格与天主教堂和清真寺都不一样,又都有彼此的影子,主坛周围墙壁上的装饰非常精致漂亮,墙壁上方有54座有花式劵拱的小型拱窗,大部分保存得很好。 ![]() 即使在以色列,我们也没有机会进到犹太会堂里参观,所以在巴尔干旅游时,争取到在布达佩斯进入了欧洲第二大犹太会堂参观。那座犹太会堂建造于19世纪,是拜占庭与摩尔风格混搭,犹太的六角星与伊斯兰的八角星交相辉映。 这座犹太会堂建于14世纪,里面的装饰表达了犹太教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更多相似的地方;没有圣像,没有十字架,没有人物和动物的雕塑,有的是阿拉伯式的图案做装饰。 ![]() 长方形的祈祷厅,房顶是由八边形支架,松木双梁构成的嵌板式天花板,最值得欣赏的是由石膏装饰的墙壁,碑铭镶边和装饰带,还是能够分辩出一些颜色如绿色,蓝色,红色,橙色、白色和黑色,遥想当年是多么的华丽。 ![]() ![]() ![]() 仔细看,在很多地方都有大段希伯来文的铭文遗迹,这大概是与清真寺里的装饰最大的不同吧? 希伯来铭文分成两类:历史的和圣经的。历史部分的是皇帝的编年史,圣经部分的是旧约中出埃及记中摘取的部分文章段落。 ![]() 犹太教堂里还有西班牙犹太人历史的小博物馆,展出了一些犹太教的宗教用品。 ![]() ![]() ![]() 在博物馆各处放着一些各种文字的讲解,这些讲解分别插在多层的展示盒里,方便游客浏览,寅发现其中有中文讲解,并且中文讲解是放在每个展厅展示盒的最上端。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博物馆里会准备很多种文字的讲解,更出乎意料的是放在最醒目位置的是中文讲解。 ![]() 从讲解里了解到一些犹太会堂与犹太人的历史。 ![]() 犹太会堂是在卡斯蒂利亚的佩德罗一世国王的特许下由他的财政大臣塞缪尔.哈列维修建的,完工于1357年。 1492年,犹太人被逐出西班牙,天主教国王把犹大教堂命让给了卡拉特拉瓦骑士团,因此犹太教堂成为圣贝尼托修道院的一部分。 直到19世纪,犹太教堂一直受到严重的破坏。19世纪后期申报为国家文物,政府开始修缮。1910年,老犹太教堂委托白咖·英格兰基金会根据那个时期的样子进行最后的修缮工作。1964年成为了犹太人后裔的博物馆。 讲解回顾了犹太人的历史:在罗马帝国的初期,犹太人来到了西班牙,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犹太人的日子还不错并且创造了鼎盛的经济时代。当然,宗教信仰一直是不安定因素。 摩尔人来到伊比利亚半岛后,对犹太人实行自治管理,在哈里发・德・阿布得拉曼三世(912-961)统治时期,科特多瓦变成了文化和艺术的中心,犹太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 ![]() 在基督教国王统治时期,到1492年前,犹太人度过一段相对和平容忍的时期。西班牙犹太人在经济上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很多人成为农场主或是庄园主,担任很重要的社会职务:外交官,部长,顾问,财政局高级官员,初审法官和其他司法职务。他们是盐矿和磨坊的经销商。 犹太人擅长天文学,医学,外科手术,成为医生,皇室外科手术专家…… 在经济状况富裕的情况下,他们拿钱去做贷款。为了生活,这是必要的措施。有一些研习摩西五经或是犹太法的知识分子,拉比和学者,都是靠犹太团体所发扬(资助)保持的。 ![]() 我之所以很辛苦地把这么多字抄录下来,是要了解犹太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从他们的表白里,理解了欧洲人对犹太人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成见。 一直有个观点说犹太人受迫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犹太人来到欧洲以后,备受歧视,不准拥有土地,很多行业都不能从事,所以只能经商和放高利贷这种“被咒的职业”,因为基督教徒“不能有息贷款给别人”。在狭缝里生存的犹太人很快就把经商和金融做得风生水起,挣到了钱。 犹太教堂里的讲解文字是犹太人自己的陈述:他们并不是只能经商和放高利贷,他们有做高官、公务员和实业家的,也有在各行各业工作,主要是手艺人。但只要有了钱,他们很愿意去放高利贷…… 1492年,西班牙的犹太人再次出埃及记。 在回马德里的路上,小于告诉我们在马德里郊外那个叫Mejorada del Campo 的小镇,有一位耄耋老人,在过去的50年里,他一直在做着同一件事,凭一己之力,徒手建造一座教堂。为了购买建材、装备和基本的用料,老人很快就把父辈留下的遗产花光了。买不起建筑材料,他只能去各地收集废品作为原材料。就是用废料、垃圾,这位叫胡斯托的老人愣就在建设一座独一无二的教堂。 小于问我们想不想去看看这座还从来没有中国游客去过的教堂?太想去了!大家异口同声回答。 快手的浣为这座教堂做了一个美篇,叫《垃圾教堂》,图文并茂,我就不再重复做了。将《垃圾教堂》分享给朋友们,那真是座了不起的教堂。 我还要补充几句,临走时,大树代表我们在胡斯托教堂的留言簿上写下了中文的留言:我们一行自北京来此,亲身体验到信仰的力量!中国北京的朋友2019/5/16。 ![]() ![]() 回到马德里的民宿,经过缜密的筹划,用从超市买的食品和剩菜,各显厨艺,加工出一桌丰盛美味的晚餐。我们六个围坐在餐桌前,其乐融融,特有家庭氛围,又是满满收获的一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