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油画技法传统浅谈(三):中间层覆盖色塑造(上)

 清风徐来718 2019-08-19

古典油画技法三个绘画阶段中最为重要且最具魅力的便是“中间层覆盖色塑造”与“表层透明色罩色”(即所谓的罩染)。不同的历史阶段,二者的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这取决于塑造层的艺术表现性以及底子的色彩。

油画诞生之初的早期北方技法使用白色底子搭配浅色底色层,塑造方式接近坦培拉,故色彩的表现需要很大程度的依赖最后的纯透明色罩色。意大利画法(即Impasto的使用)的出现和推广使得笔触的表现性大大增强,其作为绘画语言的地位越发的重要,因此依赖笔触的塑造层开始占据主要地位,并进而影响了近现代油画技法的发展。而近现代各种新式古典技法相对来说塑造和罩色并重,深入的灰白或是纯白塑造使得画面的色彩塑造任务完全由表层罩色来承担。为了能够更好理解塑造层与罩色层的相互依存关系,本文将系统的谈谈古典油画技法中的覆盖色塑造。

古典油画中间覆盖色塑造根据用笔方式可以分为排线法晕涂法以及厚涂法三种。而根据塑造色的种类又可分为粉白、灰白、黑白、纯白、直接五大类。不同的用笔方式和塑造色与有色、纯白、灰色三种底子又各有对应关系。

【划重点 要考的】
塑造方式与塑造色彩的搭配图

* 填色方块表示在古代与今日操作中是常用的标准操作;“当代可用”则表示今天可以根据需求酌情使用;而“不建议”则是表示可以用,但是效果并不好,所以一般不建议使用。

最右侧一列“直接”属于特殊形式,仅有弗兰斯·哈尔斯与委拉斯贵支使用,因此单独列出。



| 排线法塑造

排线法是最为古老的塑造方式,其可视作坦培拉绘画的“遗风”,使用排线去表现对象的转折、体积与立体感,而排线法又可分为覆盖式排线深入式排线

覆盖式排线是指用密不透风的排线式笔触处理出塑造色层,而其与半暗面交集的边缘则被处理的十分柔和,并无明显的明暗交界线。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排线式笔触其粗细长短与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世纪坦培拉接近,线条变化比较灵活自由。覆盖式排线是早期北方技法传统的代表,其需要搭配白色胶粉底子、浅色底色层、概略型素描以及粉白塑造色(固有色加白)使用,如此便会形成一个明暗对比较弱,色彩整体偏粉寡淡的画面,之后则需要使用染色型罩色(主要是服饰部分以及肤色红润处)与塑造型罩色(肤色与服饰阴影)完成色彩塑造。这一组合方式是所处时代艺术表现特点所决定,覆盖式排线处理出的塑造层是完全不透明的,且塑造层亮度较大,只有搭配纯白底子与浅色底色方能形成当时所需要的那种弱光影对比效果,相反如果你在今日创作之时需要加强明暗对比,那么使用这种排线方式搭配深色底子也并无不可。

凡·艾克主要使用覆盖式排线法去塑造
人物面部线条式笔触隐隐可见
塑造色为粉白色
深受北方传统影响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同样采用此种方式去塑造
只不过拉斐尔这张画在衣服的处理上
已经开始向Impasto转变

由于北方技法最初

并不是用层层叠加的方式去塑造

几个不同深浅的塑造色被并列的涂在亮部

故而整个亮面色层厚度较为均等

白色(铅白)含量较少

拉斐尔这幅画的x光影像可以看出

面部那一区域颜色很深

正印证了这一结果


深入式排线是近现代新式古典技法所使用的一种塑造方式,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使用细小精密的线条在已有深入型底层素描的有色底子上做充分的单色塑造(通常为纯白色油性坦培拉)。上色范围根据需要从最亮处高光到近乎所有的块面,阴影的保留取决于需求,其中间调则由透气的排线塑造层与深底色层相互映衬出的光学灰构成,这也是其使用有色底子的原因。深入式排线的理论基础与新式古典技法一样大约诞生在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目前主要用于日式古典油画混合技法,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细密的排线与其形成的通透感别有一番风味,亦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效果。理论上说深入式排线亦可以使用粉白进行塑造,可以获得与纯白不同的画面效果。按照日式古典的原则,深入式排线塑造的下一步要搭配纯透明色进行染色型罩色。

深入式排线法主要是
日式古典油画混合技法使用
下图为李可染画院范志成老师
使用日式混合技法
临摹荷尔拜因作品上色前的状态
可以清楚地看出深入式排线法的线条布置
▲ 图片来源:范志成提供

由于排线塑造法处理出的色层较平,同时对于底子的平坦度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排线法多应用于使用硬质基底的胶粉底子之上。


| 晕涂法塑造

晕涂法塑造是古典油画发展中期与晚期最为常用的塑造方式之一,利用油画颜料慢干与可塑性通过涂、抹、揉、搓的方式处理出过渡柔和平滑且覆盖与半覆盖的塑造色层。晕涂法应当是由达芬奇所用的Sfumato演变而来,在达芬奇所处的时代,排线法塑造是当时最为常用的方式,但是这种通过薄而微透半覆盖色层去在块面的分界线多次叠加以获得柔和过渡的尝试说明当时的画家已经不再满足排线法略显单一且过于“硬朗”的塑造方式了。但是,我们今日所使用的晕涂法本质上还是属于“Impasto”,其使用较稠的颜料层层厚涂叠加,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完全将笔触痕迹扫去,只是相对于厚涂法塑造来说,色层较平较薄,亮部厚而无光,暗部留出透明的底层素描。

达芬奇学生弗兰切斯卡·梅尔齐
作品《花神》
此画中人物面部明暗分界位置
便是使用了Sfumato技法去处理

晕涂法的柔和过渡主要有两种方式:“擦揉(通常用画笔或手指)”和“扫平(通常用笔刷)”。前者的关键在于颜料要干而粘,画笔沾色较少,而后者则需要圆形的羊毛笔或是软毛扇形笔,在颜料涂抹在画面之上后,用这种画笔轻抚笔触,使其平整无痕,过渡柔和。晕涂法原则上说适用所有底子和基底种类,但是为了获得更为细腻的效果,最好是使用木板与细纹画布。在塑造色的选择上,纯白、粉白、灰白、黑白四种均可使用,一般在古代粉白较为常用,其次是灰白,而纯白与黑白则是当代新式古典技法的主要选择。

晕涂法使用堪称完美的
新古典主义绘画代表安格尔
拉斐尔前派画家泰德玛的学生
约翰·格维德同样善用晕涂法
画面被处理的十分细腻、柔和

晕涂法在今日的照片写实古典技法中

也被大量使用

图为北京黄康古典绘画工作室负责人

黄康老师作品局部的塑造过程图

使用了晕涂法和黑白色塑造

▲ 图片来源:黄康古典绘画工作室

晕涂法塑造之后的罩色使用取决于技法传统的选择,一般古代与欧洲学院古典技法多使用粉白或灰白塑造,故罩色多为修饰型罩色与半透明染色型罩色,而近现代新式古典技法执着于纯白或黑白塑造,故需要依赖染色型罩色赋予其色彩,至于是选择透明色还是半透明色,原则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 厚涂法塑造
 
厚涂法塑造同样是古典油画发展中期之后最为常用的塑造方式之一,同时还是三种塑造方式中表现力最为丰富的,这得益于其利用厚涂立体且多变的笔触堆叠,在完成对象造型的同时还给与画面物理上的立体感,同时自由多变的涂抹方式使得画家的艺术表现不再受束缚。从笔触的类型来看,厚涂法分为通透式堆叠覆盖式两种。

所谓通透式厚涂是指粘稠的颜料在粗糙不甚平整的表面拖拉涂抹,使底层颜色、笔触透过这层笔触在涂抹过程中留下的不规整的“气孔”(即颜料涂过未被笔触覆盖的位置)显露出来。要想使这种效果出现则需要有两个前提,第一是颜料必须粘稠可塑性强,第二是必须使用粗纹的画布。颜料的粘稠可塑得益于其中的添加剂,油性树脂清漆可以增加颜料的粘性,白垩则会增加其可塑性,若加入日晒稠油则可以形成近乎拉丝的效果,但是颜料的流平性会加强,而当蛋黄与日晒稠油同时加入,则颜料塑性增加,拉丝效果稍减。粗纹的画布对于粘稠的颜料而言并不容易涂抹均匀,因此画笔涂抹、拖拉过程中力道与角度的变化均可使画面上的笔触发生改变,而笔锋拂过的地方便会留下通透的“气孔”。通透式厚涂产生于威尼斯画派而后传入尼德兰地区,意大利画家提香与尼德兰画家伦勃朗最善此法,粗纹画布搭配有色底子、深入式底层素描,并以通透的厚涂笔触将粉白色涂抹其上。除了有色底子,通透式厚涂同样适用于灰色底子,而塑造色亦可以纯白为之,新式古典常用。

意大利画家提香的作品中
大量运用了通透式塑造
配合粗纹画布
在画面上留下了大量的“通透”笔触
注意观察人物面部的过渡

伦勃朗同样善用通透式塑造法
但是与提香不同的是
伦勃朗的笔触纹理更加立体且棱角分明
这与其使用的绘画媒介有很大的关系

国内知名画家王剑老师

在笔触与塑造方法的使用上

与伦勃朗非常接近

在下方这两幅未完成的作品局部照片上

透过表层的透明色层

可以清楚的看见

通透式塑造笔触所做出的肌理

▲ 
▲ 图片来源:王剑老师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