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与书画艺术同为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而京剧艺术中诸多艺术大师亦都痴迷书画艺术。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生前酷爱书画艺术,且能写善画,与书画大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张君秋(1920-1997年),出生于北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他自幼家贫,随母张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张君秋是梅、程、荀、尚之后独树一帜的京剧艺术家。1997年张君秋逝世。到他逝世为止,共完成京剧音配像120部,为京剧艺术的留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5年,张君秋与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娴熟的演唱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以一出《女起解》唱红。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后世称“四小名旦”)。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 张君秋常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同画法上的原理联系起来,从中得到启发,绘画、书法已经成为张君秋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 《吉利图》 张君秋 作 张君秋学画,主要靠两条。一是靠多看,看人家怎样用笔、构图、出神韵。许多名画家,如已故的李苦禅、李可染、黄胄、许麟庐、娄师白等,都是他的好友。张君秋有时去他们家看他们作画,尽日不归。二是靠临摹,不论是原作还是复制品,只要是喜爱的,就反复看,反复揣摩。待到心里有谱了,才挥毫泼墨,一口气画上若干张。他学画“老来红”,就是用这种方法。自己感到画得有点意思了,又特意约请许麟庐先生指点。有一天,他先后画了三张“老来红”。第一张画出后,许老说:“兄弟,这张归哥哥我了。”张君秋欣然题字落款,第二张画好后,许老竟又说:“兄弟,这张归你嫂子(指许麟庐夫人)!”第三张完笔后,许老仍是爱不释手,但张君秋没待他开口便抢先说道: “这张可不能再归老兄了。我的画债累累,总得还一点儿呀!”许老知道这确是实情,自然不便再开口了。 《竹石小鸡》 张君秋 作 张君秋先生自诩为“张大胆”,作画不拘成法,常以画小鸡儿自娱。他自创了“三点一圈”法画鸡。先生蘸墨画了三个墨点,然后又用浓墨勾了一圈,这“三点”正好是小鸡的头和双翅,“一圈”则是小鸡的肉身,稍加收拾,三只形态各异的小鸡便跃然纸上,连擅长画鸡的程十发都称好,“妙,实在妙,张先生的画如同张派唱腔,清丽婉转,富有生机!”随即,稍加思索,便用赭石画了一枝曲折遒劲的枝干,并点上红梅数朵,让人顿感春光盈幅,逸趣横生。 张君秋最爱画的是兰、菊、虾、鸡。他画的《三吉图》《老来红》就是既宗名师又具有新意的佳品,其画技可谓炉火纯青。他的书画作品被很多国内外友人收藏,在当今文化市场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我国戏曲界的老一辈艺术家们,常常用“艺多不压身”这句话来勉励后进。张君秋就曾说过“不能唱戏,不是戏曲艺术家,只能唱戏,也不是戏曲艺术家。”他主张每个人都多学几手,“当演员的要学琴,搞伴奏的要学唱”。他认为,艺术门类之间没有鸿沟。所以,他总是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和专业工作联系起来。(张鸿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