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一公的源流考证

 荷香月暖 2019-08-19
族谱探讨

万一公的源流考证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以宋朝时期涉及流坑与谱关联的有两个:一个是董惨,一个是董德元。但都不是修谱,流坑以这俩人修谱,是没有历史依据的。首先,天禧五年(公元1022年),真宗谱诏要求官员“各述祖宗本末,以进朕省览”之后的官员“谱引”,结果至和元年(1054)四月一日有了董傪书《董氏登科提名录》董傪书《董氏登科提名录》:“吾家世为临川,吾姓唐末之代,连伸(应该属于后《董氏历代源流考》把申改伸)父子,仍世扩源。李氏掳有江南,乃命三子析处三郡:一居临川,一徙鄱阳,一徙庐陵,即五世合也。子:祯,以豪侠自任时,方扰攘盗贼盈野,乃纠率义勇,保国乡里,贼不敢犯。赖以为继者甚众。予伯祖文广,始以通经为儒。不事章句,东游金陵,值(南唐)李氏乱,乃叹曰:'是不足事,以污吾祖。’弃而西归。即而王师平江南,乃与吾祖议曰:'吾等老矣,不可复仕。幸而生见太,当有子弟以儒名家。’悉出金帛,多营书史,大启黉舍,招延学徒,士自远方多归之。至祥符中吾父一举中进士,乡里以为荣。识者谓:'董氏当扰攘之时,以豪勇自奋庇捍乡里;太平之时,复敦儒学,教育子弟,宜有其后以大厥族’。;一个是董德元的《董氏历代源流考》。

《董氏登科提名录》是属于真宗谱诏要求,其时间在至和元年(1054),这个时间在欧阳修、苏洵修家谱之前。嘉祐间(10561063),京师诏修百官家乘,司马光、欧阳氏首开修谱之风,修定《新唐书》后,又编修自家的谱《欧阳氏谱图》。苏洵嘉祐元年(1056)进京谒欧阳修后才得以成名,之后,苏洵修谱。那么,既然董惨该《录》是在欧阳修、苏洵修谱之前,则不属于修谱。流坑以其为修谱,失去历史依据;若认为董惨能够修谱比欧阳修早?是与宋朝民间修谱的历史悖逆的。

董德元的《董氏历代源流考》“缵蜀汉死节之允,则忠良优矣;缵李荐之晋丁榜之槐,则相业成矣。”等内容,董德元(1096-1163),《宋史董槐传》:“四年(公元 1256年),策免丞相,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时大全亦论劾槐,书未下,自发省兵迫遣之。于是太学诸生陈宜中等上书争之,语见《大全传》”。如此死人会写后人事?证明董德元的《董氏历代源流考》属于明朝初期后人伪造;其二,董德元虽为状元,又官职显赫,而不能入张贤祠。流坑以其修谱,也没有历史依据。

这无非是想证明,不是使用董槐谱世系,否定谦与让两公,否定流坑的让公。当今的人把出现让公,说是别人硬为其祖清然乱加一个父亲?却不知道谱已经修改的事实,认为谱中清然历来是连接董晋,清然为董晋之孙。其实属于否认修谱的历史。

《董氏登科题名录序》连申父子应该是董傪记载的最早的先祖。审阅董傪该文,连申最早,到第五代合,显然漏了两代人的名字。因此我认为扩源之后是省略号的意思。即“吾家世为临川著姓,唐末之代,连申(后人顺以《董氏历代源流考》为由把,避免混淆)父子,仍世扩源……李氏掳有江南,乃命三子析处三郡:一居临川,一徙鄱阳,一徙反庐陵,即五世合也”。即习惯应以迁徙祖为端以连申(伸)父子记载,但此中间却略,至第五代的合”。依据“各述祖宗本末,以进朕省览”皇帝下诏是要求五代,既说“五世合也”,《 录》中完全没有显示合公为五世的依据,这是最根本的。若此《录》以:连、申、合、祯、文广,作为五世,那以次排列就得不出合公为五世,以此《录》也没有得出合公为五世祖。则连申至合之间,缺万一、尚三这两世代人名。“五世合也”是“连、申……合”五世世系的关键一句,跳跃两世才至“五世合也”,其中没有显示万一是确定的,其不属于修谱也是确定无疑的。首先要承认董惨不是修谱,其次,不论如何尽量圆润,既然有五世合,之前无法显示五世世系,这不是不属于主述问题,缺漏就是《录》的缺陷。交代迁徙祖五世不清,交代流坑迁徙祖后移花接木:对朝廷不写自己的祖父,反而写伯祖,这不正常了。不是荣耀祖宗的问题,而是如实向朝廷汇报填写自己的世系,不写祖父名字,却写伯父名字,这在当时会被杀头的,谁敢欺骗皇上,那就不符合常规了。

那么,万一的出现是到董槐真正开始修谱之际才开始出现。“连、申……合”五世世系补上连、申至合的缺漏的两世代,到流坑支系松溪谱有董槐《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已经补上齐备:“惟让公之子连,字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万一娶邬氏葬其父申於宜黄之黄山庵后蜈蚣形,公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其后万一夫妇葬寺右凤形。尚一娶吴氏生仲一、仲二。尚二生仲四失考,尚三生仲五。”此世系见之于:谦公后裔的《江苏盐城董氏族谱》;清然公后裔的《杭口南山分迁源流序》、《松溪族谱》;以及不同支系的《临川湖溪董氏族谱》;信安(浙江衢州)广川董氏宗谱(江西南丰董氏族谱、《临川湖溪董氏族谱》等谱中。如《扩源源流考序》:“惟让公之子连,字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万一娶邬氏葬其父申於宜黄之黄山庵后蜈蚣形,公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其后万一夫妇葬寺右凤形。尚一娶吴氏生仲一、仲二。尚二生仲四失考,尚三生仲五”

《董氏新谱序》“至元丙午,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已,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洪武丙子,复与桂林刊行之,凡十有六世,是为旧谱。成化丙午(公元1486),御史时望准东里杨公新式,先修桂林一派于前。正德辛未,象继修校书一派于后。嘉靖辛卯,润等复辑理之,凡二十有六世,是为新谱云。董生燧自南宫来学山房,携与诸生纵观之。则有庆始续修的《原谱》与洪武修的旧谱都明显比董槐谱时间在后。

  “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属于在董槐谱基础上续修。而后的修谱期间伪造《董氏历代源流考》,嘉靖年间把全素世系改为全溪世系。弄出一个买谱的趣闻:“癸卯春(元至正癸卯年1363),友善同侄良玉因商道经宁都苎畲,偶值乡亲彭时中馆授于彼。因言则善翁乱中流寓,因家于此,所依族谱一本,今藏其家。友善购求得之,乃令良玉携归珍藏之。乙已(明太祖乙已年(公元1365)复土”;至洪武时期修谱,与知县、县臣养性润之。万历谱记载:董友善,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师,后任武进知县,意外购得族谱。又与《旧谱事略》:“癸卯春,友善同侄良玉因商道经宁都苎畲,偶值乡亲彭时中馆授于彼。因言则善翁乱中流寓,因家于此,所依族谱一本,今藏其家。友善购求得之,乃令良玉携归珍藏之。乙已(1365)复土”?那么,是友善购得族谱在洪武四年(1371),修《旧谱》是在购得族谱后。

癸卯春(1371),友善同侄良玉因商道经宁都苎畲,偶值乡亲彭时中馆授于彼。因言则善翁乱中流寓,因家于此,所依族谱一本,今藏其家。友善购求得之。这属于谱从宁都苎畲彭时中私塾购得?

嘉靖丁未年董开尧《董氏仕宦记录跋》,其中静轩董开尧的《董氏世次考》:“晋生溪,溪十三传生清然。清然生万一……”这明显沿用董槐谱世系,该谱为新谱,也是第一次送给麻城,至此麻城才有族谱。

黄霖是明朝正统十年乙丑(1445)年进士,结合《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是在嘉靖癸亥岁(公元1563)季秋吉旦撰,那么,应该是同一时期修撰。即嘉靖癸亥岁(公元1563)。黄霖作《重修黄山祠碑记》;“宜黄黄山寺始唐五季顺义间(921927年,五代杨吴顺义年间),广川郡董公万一居士所施创也。寺后有厥考清然墓(注:厥考:《尚书》曰:“大伤厥考心”,“事厥考厥长”,“聪听祖考之彝训”,“如丧考妣。”),而居士与其子尚一、尚三墓亦在焉。田一千三百亩,火佃三十二所,鱼塘八口,山饶竹木茶笋,四水流人,悉居士施之,以资焚修。……”以及嘉靖癸亥岁(公元1563)季秋吉旦,赐进士、荣禄大夫、兵部尚书,吉永丰,双江聂豹撰《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抚州宜黄之黄山寺,盖自霍源董万一所创建,寺址旧为庵。唐天佑元年(公元904),万一葬其考于庵后(蜈蚣形戌山辰向),妣儒人乐氏于庵前之右(人形巽山乾向),于是捐何陵塘常稔田一千三百亩,鱼塘八口,火佃三十二所。因月轮和尚持为寺僧年间,于所施田分百亩之人,以奉时祭,备董氏来者供应。……万一君偕其配邹氏葬寺前右畔(凤形巳山亥向)其冢。子尚一偕其配吴氏葬杨梅坑(冲天凤形申山寅向),配杨氏葬北源陈家坑(团凤形卯山酉向)。盖皆所嗣葬云。宜黄董氏之系,流为三派,自清然生万一、万一生尚一、尚二、尚三。尚一生仲一、仲二,尚三生仲五。

这些墓碑都在嘉靖期间,能够否定丢弃董开尧的谱吗?流坑有意丢弃,不知何故?

以上是万一世系的来源考证。

本文依据《华夏董氏历史学术研究群》微信聊天2019819日整理而成。

20198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