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西班牙历史|14.波旁第二次复辟!阿方索十二世、十三世

 陆一2 2019-08-19

时间轴:公元19世纪

加泰罗尼亚总督坎波斯(Arsenio Martínez Campos)于1874年宣布支持阿方索十二世复辟,这也是波旁王朝的第二次复辟了。

阿方索生于1857年,伊莎贝尔二世退位,流亡法国后,阿方索也随母亲离开了西班牙。之后,在巴黎维也纳接受教育,在卡诺瓦斯的安排下,他被送到英国,在英国军事学院学习。1870年,伊莎贝尔在法国宣布,阿方索是王位继承人,阿方索王子在声明中说,恢复君主制是拯救西班牙的唯一方式,表示愿意成为西班牙国王,并且提出了一个纲领:没有复仇、没有迫害,大家共同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西班牙社会。这项纲领得到了西班牙广大人民甚至军队的支持。

1875年,阿方索王子登基,波旁王朝正式第二次复辟,任命卡诺瓦斯为首相,负责起草新的宪法,为王国的恢复做出准备。

阿方索十二世的即位,对卡洛斯派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卡洛斯派称王的企图彻底破灭。阿方索十二世决定平息卡洛斯派的武装叛乱,为三次卡洛斯战争划上一个句号。第一阶段,他平息了卡洛斯派在西班牙中部的力量,第二阶段,他平息了卡洛斯派在加泰罗尼亚的力量,第三阶段,调动了25万兵力,平息了巴斯克、纳瓦拉的卡洛斯部队。之后,卡洛斯派仅有8万人,双方力量悬殊,卡洛斯已经无力回天,节节败退,见到大势已去,不得不退守到巴斯克和纳瓦拉,1876年,卡洛斯携家眷逃亡法国,1个月后,阿方索宣布卡洛斯战争正式结束。

同年,西班牙颁布了新的宪法,历史上称为“1876年宪法”,这部宪法确定了议会和国王的分权思想,成为日后西班牙法律秩序的基础。议会、国王、政府是君主立宪制的三大权力核心。国王不受侵犯,与议会分享立废除法律、颁布法律的权力,国王是三军最高统帅,可以任命政府成员,策封爵位,发起和媾和战争;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构成,众议院通过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的参议员部分由国王任命,部分由选举产生,有权否决议会的任何法律;政府保护西班牙公民的言论、结社、宗教信仰自由。天主教为国教。

这部宪法,还在西班牙确立了两党制。一个是保守党,一个是自由党。这是西班牙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两党制,结束了之前政坛闹哄哄的自由联盟,保守党的主要支持者是卡斯蒂亚、安达卢西亚地区的贵族、地主和中产阶级,领导人就是卡诺瓦斯本人。自由党的主要支持者是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激进派,包括商人、工业家,领导人是萨加斯塔(Práxedes Mariano Mateo Sagasta),其实,两党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代表着大商人、地主这样富有阶级的利益,都不具有彻底的民主思想。

阿方索十二世即位后,努力弥合国内矛盾,避免两党的内部斗争,国家回国了一段稳定时期。所有他也获得了“平息王”(el Pacificador)的称号。

阿方索十二世也比较亲民,1885年,瓦伦西亚爆发霍乱,当疫情到达阿兰胡斯,卡诺瓦认为国王去访问病患太危险,国王不顾卡诺瓦的反对,执意去看望病人,国民很受感动。但是不久后,他就因为肺结核去世了,享年只有27岁。

阿方索十二世驾崩后,他只留下了一个遗腹子。1886年5月17日,阿方索十三世出生,这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于是即位成为西班牙国王,也就是阿方索十三世。由于国王泰国幼小,一直由阿方索十二世的皇后玛丽亚·克里斯蒂摄政,但是这样的一个年轻的皇后,既没有治国的才能,又没有平衡各派系政治势力的能力。所以,只能沦为一个象征,真正掌握权力的,是两党轮流执政组成的政府。从此,西班牙进入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时期。

这个时期,在西班牙的工人阶级开始觉醒了。正当阿方索十三世在位时,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影响广泛,西班牙工业区也先后成立了工人的秘密组织。1879年,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在巴勃罗·伊格莱西亚斯的带领下,马德里成立,就是后来的PSOE。会议上,工人代表认为,在西班牙还没有一个政党可以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团结广大工业无产阶级。提出了三大政治纲领:消灭阶级、改造私有制、实现劳动阶级掌权。他们还提出了近期目标:实现工人阶级的政治自由,争取罢工合法化,减少劳动时间,禁止9岁以下童工,禁止妇女在恶劣条件下劳动,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等。在西班牙工人社会党的带领下,1888年,巴塞罗那成立了劳动者总同盟,提出工人阶级的基本要求和权利,确定了工人最低工资,以及8小时工作制。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

安静的局面一直到1917年被打破,这一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并没有参战,而是作为中立国,反而收获了不少好处。一方面西班牙可以把工业品出售给交战国,一方面得以和平发展。在一战期间,西班牙的工农业反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1878年订立的宪法仍然在执行,但是作为一个新生的两党制民主国家,西班牙民众显然还没有适应现代民主制度。民众参与也比较弱,人民也还不具有成熟的民主政治参与。保守党长期获得大贵族、高级教士、军队高官的支持,真正代表劳动阶级的政党始终没有出现,工人、农民参与选举的条件仍然不成熟。

而曾经的卡洛斯派支持者,此时已经沦落为一个小政党:卡洛斯党。连同另外一个小政党:共和党,政治力量都很薄弱,无法与这两个大党:保守党、自由党同台竞技,只是作为他们的陪衬。

而在遥远的拉丁美洲,这时候又发生了独立潮,各国人民,特别是印第安人深受压迫,黑人奴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饱受剥削、奴役、歧视。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当然,反抗的人里面,不仅有这些被压迫的人群,还有西班牙及其后裔中的进步势力,包括西班牙贵族、没落地主、军官、教士、商人,他们名义上与半岛本土人地位相同,但既然他们生在了拉丁美洲,在各方面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同样有着白皮肤、西班牙人的面孔。

这些人中,有些人比较有能力,获得很多财富,富甲一方,有些成为了大庄园主,有些成为当地的政府高层,但即使是他们,在当地政坛仍然没有地位和权力。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风云变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这股潮流自然也通过各种方式,流传到了拉丁美洲。拉美各国也出现了一批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哥伦比亚人纳利诺,把法国的《人权宣言》翻译成西班牙语,在拉美广为传播,“自由、平等、博爱”涤荡着很多拉美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的内心。美国《独立宣言》也像是一座灯塔,指引他们走向民主、独立的道路。

在约瑟夫一世掌权时期,美洲国家人民就不接受约瑟夫一世的王朝。到了费尔南多七世时期,很多殖民地实质上已经组成了自己独立的政府。但他们还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独立思想的引导。到了1804年,海地的革命,首先在拉丁美洲产生了强烈和广泛的反响。成立了海地共和国。之后,墨西哥、古巴、亚洲的菲律宾也纷纷独立了。古巴是西班牙最后一个废除奴隶制的殖民地。

其中,古巴、菲律宾曾经都是西班牙重要的殖民地。都是在美西战争中丢失的。1985年,古巴在民族英雄何塞·马蒂领导下起义,起义蔓延到古巴全境,迫使西班牙派遣上万士兵镇压。古巴起义的同时,在菲律宾也发生了起义。当时,美国的资本在古巴控制了大部分的糖厂,而制糖是古巴的支柱产业,古巴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产糖国。其中90%都出口到美国。因此,古巴局势的动乱,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发起了“缅因号”事件。当时美国一艘名为“缅因号”的装甲舰,停泊在哈瓦那港口,这艘船突然发生爆炸沉船,显然,这是美国人自己制造的,美国人以这个为借口,向西班牙宣战,由于军事实力悬殊,1898年,西班牙的加勒比舰队、太平洋舰队分别在古巴、菲律宾被美国击溃,同年美西签署了《巴黎条约》,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把关岛、菲律宾割让给了美国。1898年的惨败,也标志着欧洲传统旧制度,慢慢走出了历史的聚光灯,取而代之的,是以美国为首的新兴国家。

这场惨败,却在文艺上给西班牙留下了很多遗产,西班牙知识分子发现,一向自认为强大的国家却存在很多不足,自我批评的浪潮席卷全国,“九八一代”文学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而其中最优秀的是乌纳慕诺(Miguel de Unamuno)。他的诗歌公开反对现代主义,探讨人生的意义,存在的问题等,诗歌艰涩,但是充满思想,比如他说“如果一个人不能自我否定,还不如什么都不说。”在这个充满动荡的时代,知识分子想要通过这种否定,去寻求一种改良的道路。

除了拉丁美洲,北非的摩洛哥也掀起了反对西班牙的浪潮。1909年,在西班牙领土梅里亚修建里夫矿山铁路的西班牙工人,遭到里夫部族的袭击,4名西班牙人被打死。西班牙政府命令梅里亚军区出兵,占领了数个要塞。摩洛哥本来是法国殖民地,西班牙与法国签订《费斯和约》,瓜分了摩洛哥,北部归西班牙,南部归法国,这件事历史上称为“里夫战争”(Guerra del Rif)。摩洛哥一直到1956年才获得独立,今天,西班牙在北非仍然有两块飞抵,一块是梅里亚,一块休达。到了1921年,西班牙控制的北非殖民地,有一次发生了部族叛乱,当地部族在克里姆(Abd el-Krim)的带领下,发动叛乱。西班牙派兵镇压,但是连打败仗,历史上称为阿努阿尔沦陷(Desastre de Annual),里夫部族建立了里夫共和国。西班牙很多士兵牺牲,民众向政府、军队和国王本人追讨责任,政局愈加动荡,复辟以后,阿方索十三世的执政受到全面的挑战。新上台的自由党人无法控制局面。

在危急局势下,1923年12月13日,加泰罗尼亚军区司令里维拉(Miguel Primo de Rivera)将军发动军事政变,宣布独裁。里维拉出身于军人世家,14岁参军,此后被派往古巴、菲律宾和摩洛哥作战,因表现勇敢,屡立战功,晋升很快。20年中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中将。在里维拉的指挥下,军队首先占领了巴塞罗那电报通讯大楼,里维拉发电全国、全军,在讲话中,他说,国家面临很严重的问题,包括恐怖主义、共产主义、分裂主义猖獗,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国家财政困难等等,他还说,国家处于无秩序状态。为此,他要取缔一切政党,把政权交给军事当局,里维拉要求要求所有军区支持他的决定。

在西班牙北部的阿方索十三世,获悉里维拉军变的消息,先是非常震惊,然后他发表声明,表示明确反对。里维拉的政变,也激起了革命进步力量的强烈反对。9月15日,西班牙共产党在毕尔巴鄂发动工人大罢工。

阿方索十三世,西班牙内战前最后一位君主 

里维拉上台后,首先整顿社会秩序,为了更有力地镇压工人运动,他撤销了各省省长的职务,任命省军事长官。9月14日,阿方索十三世回到马德里,议会与国王见面,要求他解除政变头目里维拉的职务,但阿方索这时不掌握任何军队,他为了保全自身,只能宣布把政府交给里维拉,让里维拉出任首相。第2天,里维拉正式宣布上任,出任政府首相,成立了军事领导委员会。里维拉的军事独裁统治,立刻得到了军队和右派的支持。

在里维拉当政时期,阿方索十三世实际上只是一个傀儡,只是一个皇家象征。里维拉实质上取缔了君主立宪制,是把权力集中到一身的独裁。阿方索十三世也只能支持里维拉,里维拉依靠军队的威慑力量,巩固独裁统治,广大民众虽有不满,但只能保持沉默。

里维拉的独裁统治,分为军人政府和文人政府两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军事政府努力恢复社会稳定,公共秩序。他先是用速战速决的方式,取得了摩洛哥战争的部分胜利,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同时结束了摩洛哥的战事。

在第二个阶段,政府里的军人逐渐被文人所取代。独裁政府利用一战后世界秩序繁荣的有利时期,兴办公共事业,建造了铁路、公路、港口、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成功举办了巴塞罗那世博会和塞维利亚伊比利亚美洲博览会,还成立了一系列垄断的国有企业。如西班牙电信、CAMPSA石油公司。就业显著增加,民众生活有所改善。

1929年,经济大萧条波及到了西班牙,造成外贸下滑,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居不下,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独裁政府缺乏执政的资本,对里维拉的批评也越来越多。军队大部分官兵、资产阶级、共和派知识分子、工会都反对独裁政府,面对这样的情况,里维拉于1930年向阿方索十三世提交了辞呈。里维拉辞职后,离开西班牙在法国定居,同年3月去世,西班牙长达七年的独裁统治宣告结束。

独裁政府的失败,也意味着支持独裁政府的国王的失败。除了还有一些大贵族、大地主支持国王,很多中小商人都主张废除阿方索十三世。

共和派、社会党人签署了《圣塞巴斯蒂安协定》,决定联合起来推翻国王。第二年,政府在西班牙全国举行市政选举,支持君主制的候选人在农村胜出,而且人数比共和派多,君主派获得4万多票,共和派只获得2万多票,但反对君主制的共和派在大城市胜出,于是,共和派志得意满地单方面宣布:成立了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政府担心爆发民众暴动,于是,以Alcalá Zamora出面,劝阿方索十三世退位。阿方索也只得不情愿地接受了。而且要求地非常仓促,要求阿方索十三世晚上就离开西班牙,第二天就开始权力交接。于是,晚上8点多,阿方索十三世和全部皇族灰溜溜地坐着马车,前往卡塔赫纳,开始了流亡生涯。

政府首相阿斯纳尔曾经面对记者说:“……这个国家,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是君主制,一觉起来就变成共和制,又能奈何呢?”(¡Qué quiere que le diga cuando un pueblo se acuesta monárquico y se levanta republicano!)

参加市政选举的党派和候选人众多

林林总总有六七个主要的

Alejandro Lerroux (Alianza Republicana,共和联盟), 
Marcelino Domingo (Partido republicano Radical Socialista,社会主义激进共和党), 
Niceto Alcalá Zamora (Derecha Liberal Republicana,共和自由右派), 
Manuel Carrasco Formiguera (Acción Catalana,加泰罗尼亚行动), 
Matías Mallol (Acción Republicana de Cataluña,加泰罗尼亚共和行动), 
Jaime Ayguadé (Estat Catalá,加泰罗尼亚国) 
Santiago Casares Quiroga (Federación Republicana Gallega,加利西亚共和联盟)


4月14日,共和派占领了马德里市政府,当天晚上,第二共和国宣布成立,由萨莫拉领导的临时政府执政。阿方索十三世连夜离开了西班牙,前往法国开始了流亡生活。

后记

阿方索逃到法国后,曾经和国民公开说:“为了不让爱国者互相残杀,成为兄弟之间的内战,我主动放弃皇家权力,离开西班牙”(«para no … lanzar a un compatriota contra otro en fratricida guerra civil …, suspendo deliberadamente el ejercicio del Poder real y me aparto de España. …”)。当然,这也只是保全颜面的说法。面对这样来势汹汹的共和派力量,他又有什么办法呢?阿方索十三世从马赛,辗转到了巴黎,到了法国后,曾经争位打得不可开交的皇家成员,倒成了难兄难弟。卡洛斯派的海梅(Jaime de Borbón)拜访了阿方索十三世,两人达成了和解。最终,阿方索十三世定居在罗马,逝于1941年2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