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回忆录》斑驳记

 昵称BbprGMTQ 2019-08-19

中国自古以来,万事都透着现实二字,却是为何呢?

文学先于文字。

无望带来力量,希望反倒使人虚弱。

艺术是激进、极端的认知,但凡艺术一定小众,普遍不叫艺术,而是美术、娱乐,或者生意。有时候我们会说:这是“某某的艺术”或者“这是某一领域的艺术”,但这里的艺术更像形容词。

各种主义里,个体和普遍是其根源的差异。

无神论并不代表人类自主,也可能变成宿命论,而且宿命论更容易引出威权论。如此说来,无神的复兴竟是新的造神运动不成?

莎士比亚用《哈姆雷特》继承了希腊悲剧的衣钵吗?

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王尔德,王尔德那些叛逆语录只不过是对功利主义的反讽。因为唯美主义拒绝一切功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生活应该效法艺术。

纪德与王尔德是同时代人,都很叛逆,都是同性恋。

但凡不合情理,必定弄虚作假。

毕加索说:我一辈子绘画,无非是想像孩子一样作画。所谓返璞归真,即是追求一种最纯真的最初的纯粹,一种未被世俗玷污的,直接的清澈。

“纪德临终说过,对世界绝望,但有青年自非洲来函,说世界美,有希望!纪德说:这位青年的话,就是大地的咸味,为这点咸味,我死可瞑目。”大地的咸味,即指人的天良,与格罗斯曼的良善同出一源。此为世上最美,亦最难得。

凡真理都是无法实践的,世上之所以无真理,只是因为人人在寻找的是一种可以实践的真理,那自然是找不到的。

伟人都不易相处,只可远观敬仰,若与之生活,就像伟岸浓荫下的小草,难以成活,纵然不死也无法成长壮大。伟人是大家的,不在生活。所以希腊神话多弑父,所以中国“富不过三代”,所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以中国历史反复在统一与分裂中摇摆,皆因祖先崇拜与伟人难处的矛盾所致。希腊人因为弑父,倒真有能力继承父辈,中国人讲究孝顺,反而把父辈丢的一干二净,所以伟人之后只剩下败坏。

天才的真理不在于实践,而世人却只为实践,于是真理只能通过误解流传。例如耶稣和乔达摩,就是出悲剧。因为误解是因为不信他的人,误解了,不信的人信了,于是流芳千古,发扬光大,只是发扬的却不是他的真理,与他无关。

马太效应原指知识、认识和悟性。凡是能听得懂得就让他懂得更多,凡是不大懂得,连他懂的都要夺了去,让他愚笨。所以言于少数明白人,而以道驭普通民众。

人要留一点神秘感,为人、为父、为子,都要。

知识碎片化的本质是没有知识,就像快餐只有味道没有营养。所谓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是无稽之谈,碎片无法利用,即使利用也产生不了知识。

中国人太过于将食色性也作为终极目标了,导致我们总是走不远。

僧侣出家必焚其顶,女尼出家自烧其指,以表信仰之诚,此为“佛教苦行之事”。似乎每一种宗教都有这种自残以示虔诚的行为。

愚忠可哀之,但不可鄙视之。

木铎有心

文学气极是重要,有了,便有了表达的手段,没有,就成了哑巴。

说诗经好过唐诗,原是指其朴实真挚,唐诗太过华丽,是玲琅满目的文字。

今人以不被拆穿为乐,拆不穿,弄得神秘些,人人叹服,都觉得高深莫测,解不解其意,倒在其次了。

道德经说,天地无善无恶,万物对其来说与刍狗无异。所以天地靠不得,拜天敬神是徒劳。所以人应自认清楚,莫要认为自己是什么天地之灵气。

老子哲学是宇宙观的,并非实用哲学,所以用功利眼光看老子,可不就消极悲观吗?功利眼光的积极、乐观和热爱,功利的是其根本,否则积极什么?乐观什么?热爱什么?只是,热爱来热爱去,到最后都跑到老庄羽翼之下寻求庇护去了,还尽是些所谓养生之道的误解和皮毛。养生,身体健康,还不是功利追求,到最后都走不出功利二字。

没有圣人就没有大盗,没有正面角色就没有反派人物,没有英雄就没有灾祸。

儒家的一大问题就在于只说“形”不说“心”。

违反人性的东西,必至伪善。

中世纪的提法在于西方有鲜明的历史界限,但中国不同,自秦汉以降,几无变化,没有界限,所以中国没有中世纪。

只有艺术才似真“人”,麻烦的是不当“人”也能活,不但能活,而且比“人”活的更容易些,于是人人争相不为“人”,只为活,往往越不为的倒更旺些。

自从文字游戏诞生,不需真诚自然,亦可凭巧妙入诗,很是有本领,于是就给了不真诚活路,从此文字仅靠本领也能独领风骚,此事幸与不幸,难说的很。

感觉不出用力正是大家,是厚植。但凡轻轻松松,随手拈来,正是厚积的功效。这也正是为何有些故事、游戏、影视会费那么多力气构筑一个看不到、摸不着,不放在眼前的庞大背景的原因。

有人说民国,说的是文化上的雅致。并非不知,百姓嗷嗷待哺,但总得有人承继文化,承继中国人的雅致,否则一旦生计问题解决了,精神当如何安放呢?怀念雅致,算是分工不同吧。

中国历史似乎是一个由雅至俗的转换过程,雅被打倒,强扒了衣服。只是,俗,不应等同于高尚。

《文学回忆录》有一处难得,即是真实,是木心真实感悟,个人心怀,这一点强过伪善,至于对错曲折,那倒是可以另说。

辛弃疾原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式的人物。

身体不是生命,但没有身体就没有生命。

西人好斗,与天,与威权,与父权,与命运都斗,斗不赢就落个轰轰烈烈,做一出悲剧。中国好温顺,期待清官和命运的垂怜,所以中式悲剧一般都不彻底,或多或少的大团圆结尾。

希腊悲剧,悲的极是彻底,提醒人勿要高估人的自主性,提醒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中式悲剧则是情绪的宣泄,用来流眼泪的,末了得有些希望,才能心满意足,希望就是麻醉剂。

现代已难有糟糠之妻,可电视节目还是热衷于寻来许多《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大发感慨,问题是“富贵之妻”就不是妻子吗?“糟糠之妻”情深义重,“富贵之妻”就情浅义轻吗?为何要强调糟糠呢?仔细想来,人心有时真可谓守旧僵化,只是外面套了件西装罢了,内里还是长袍马褂。

“人到底是进化还是退化?达尔文是错的吗?”达尔文无错,进化论之称谓因翻译起,或者天演论更恰当。

人类大半的历史都是有神论,后来摒弃了神变成真理论,但是真理论其实就是有神论,如果有一天不需要扶着任何东西懂得站起时,人才算真正的站起来了。

人性基础是起码的,基础认错了,再繁盛也不牢靠。

黄粱一梦出自《枕中记》,若是与佛教的轮回说同看,人生一世就皆是黄粱一梦了,不过时间长些罢了。

“那时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慢时,有大把时间分予生活,现时太快,每分每秒的角落缝隙都被填的满满当当,全力以赴才能过活,想简想慢,比登天还难,难有余力照顾知识、诗歌、文艺、思想,于是只好吃快餐。

清代文学批判大家金圣叹,为江苏巡抚朱国治制造的冤案所杀,史称“哭庙案”。朱国治,汉人,大贪,人称“朱白地”,其在江南任上制造奏销案、哭庙案。任云南巡抚时仍克扣军粮搜刮不止,后吴三桂起兵造反,严拒,被杀,被清廷列为“忠义”,《清史稿》入“忠义传”。电视剧《康熙大帝》中以忠义面貌出现,实则于民大害而忠心清廷耳。

《封神榜》有点《伊利亚特》的味道,邦国交战,众神分裂,各帮两派,唯一不同的是《封神榜》通过“封神”归于一统,而《伊利亚特》却只是胜利与失败。

错过,浪费,是少年时避不开的成长历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