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奖去写,写的东西永远得不了奖

 二少爷收藏馆 2019-08-19

文/魏锋  

 

《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2008年10月,以全票通过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盛万鸿 绘)

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丹凤棣花县,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1972年以偶然的机遇,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他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走进中国文坛,贾平凹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恰当的表现力与表现方式,书写、记录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出版的主要作品:《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作品还曾获各种奖项,2008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古炉》获得施耐庵长篇小说奖、香港红楼梦文学奖;2013年,贾平凹获得法国大使馆颁发的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同年《带灯》获得中国图书学会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长篇小说《老生》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其作品还被翻译称英、法、德、俄、日、韩、越等三十多个语种。
 
任何一个职业作家或业余作家,毕生精力攀登文坛高峰,书写时代精品佳作,摘取中国文学“茅盾文学奖”桂冠是一种远大的抱负。著名作家贾平凹也不例外,也曾在茅盾文学奖评选中屡屡提名,却屡屡擦肩而过。
“写作这个像是走路一样,获奖像是在路上走,走到一座桥,但是路还得继续往前走,获奖只是对你某一部作品或者某一个阶段的认可,但是不是说对你全部的认可,你后边还得要继续干。”长期以来,贾平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坚持着自己的方向,在文学的殿堂提取属于自己的文学资源,一步一个脚印,笔耕不缀,雄心勃勃的他追寻着文学梦想。

“退稿落选”中雄心勃勃的他追寻着文学梦想


 沉思中的贾平凹  摄影:魏锋

怀揣文学梦想的贾平凹,最大的目标是发表更多的作品。1973年,处女作小说《一双袜子》(与西北大学中文系同学冯有源合著)发表在《群众艺术》;1974年,处女作散文《深深的脚印》发表在《西安日报》。1975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
1976年,贾平凹已经在全国发表了四十多篇作品。他每天坚持玩命地写作,不断向全国各大媒体投寄自己创作的作品,但往往石沉大海,没有任何一点音讯,手头收到最多的是书报社或杂志社的退稿签。“稿子向全国四面八方投寄,四面八方的退稿又涌回六平方米。退稿信真多,几乎一半是铅印退稿条,有的编辑同志工作太忙了,铅印条子上连我的名字也未填。”贾平凹在这一年将收到的所有退稿信都贴到墙上,“抬头低眉让我看到我自己的耻辱。”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他创作的短篇小说《满月儿》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起,不服输的贾平凹就开始给自己确立了创作的目标,据说在1979年的时候,正播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贾平凹把电视剧人物小鹿纯子的一句话:“我的目标是奥林匹克”写好贴在书房,还在镜子上画了两只大眼睛,提醒自己、鼓励自己,开始在文学创作上不停地试探角度,不断地变换方式,两到三年就一部长篇问世,写乡村、写城市、写土改、写文革,写百年中国史,现在有些都市题材……

2019年6月10日,贾平凹、李星接受本文作者魏锋《俯瞰文学高原——李星文学评论生涯与陕西“茅盾文学奖”三大家》采访。


著名评论家,曾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评委的李星回忆说:70年代初,作为编辑的他经常见贾平凹投稿,字写得很好看。当时他在西大中文系上学,经常一投两三篇,投稿信里还总有这句:这是我的又一篇稿子……如蒙采用,感激不尽。分管小说的一个女编辑就很生气,说:贾平凹这个人小资产阶级思想很严重,以后他的稿子就不看!这样以来贾平凹的稿子积了五六篇,没人看。要说当时把这五六万字手稿留下来就好了。

同样,摘取“茅盾文学奖”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一桩宿愿。从1984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商州》开始,这位喜欢书法,喜欢画画,喜欢收藏古董,还喜欢研究《周易》的“怪才”“鬼才”,无论是《废都》出版到禁止再到解禁,还是接踵而来的褒奖还是如雪花般的批评,始终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继续着他的“奥林匹克”梦。殊不知,贾平凹从《高老庄》开始,到《怀念狼》《病相报告》,这个国内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评选中屡屡提名,却屡屡擦肩而过
 
“获茅盾文学奖”对于我来得迟是好事
 

贾平凹在棣花镇老街采风(木楠   摄)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秦腔》2005年作家出版社

“能获奖当然好,可以给你信心和加油,获不上奖也就更能踏实下来做自己的事。”虽然贾平把国内文学界所有重要奖项拿遍了,但对于茅盾文学奖他还是执著地在追求着。
“我也曾申报过几届文学奖,以前都是落选的,但是我从来没有因为这一点而放弃写作,或者有任何松懈。殊不知,此前几乎每一次评选茅盾文学奖,贾平凹都把自己的作品报上去,先后有《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等,而每次结果都是失望。文学创作对贾平凹来说,就像是磁场强大的磁铁,不管是美誉还是批评,贾平凹从来不过问,也不去关心;他始终关注着平凡人的命运,坚持着自己的文学创作,默默植于秦川大地,仍旧笔耕不辍和勤奋写作,不断地突破自己,以饱满的热情持续着他的文学梦。
在《秦腔》创作中,贾平凹从开始动笔写作,在案头写了一年零九个月,第一稿写完,不满意,推翻重写,这样重复两次,在第三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第四稿,在近200万字的手稿创作中修改删增整理,最终形成厚厚两摞,整整800页,50多万字的定稿。它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叫引生的“疯子”的眼光,书写了对农民沉重的负担、农村耕地的丧失以及农村文化的失落所寄予的深层忧虑与深切同情。作者以凝重的笔触,解读中国农村20年的历史,集中表现了乡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是“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上市一个月有余的时间里,销量突破20万册。据贾平凹版本研究会会长赵坤介绍,《秦腔》出版至今10多年,截止目前有38个不同版本呈现给读者。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作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的这声喟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2008年,56岁贾平凹的凭借长篇小说《秦腔》以全票通过摘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桂冠,评委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个奖对于我来得迟是好事,会促使我不断去努力,这才写了一系列作品。”2008年,当贾平凹把《秦腔》报上去后,原本没报多大希望,而偏偏就获了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贾平凹说:“能获得茅盾文学奖,我是非常高兴的,因为这是中国的一个大奖,专奖长篇小说,我写了多部长篇,这也是对我的长篇小说的一种肯定。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什么奖,但奖的意义是认可,它能激起你的自信心和力量,当然是好事。作家在创作时精神是自由的,天马行空,但作家本人仍生活在尘世,如果得了奖而说我不在乎这个奖,那似乎是清高,实则矫情。我的态度是:能获奖,我高兴;获不了,不丧气;获了奖,我还要写作,写作里有我的兴趣也有我的使命。我永远热爱文学、相信读者。我不是冲着一个奖去写作的,如果是那样,我这个作家就没意思了。获奖后,我一方面觉得很惶恐,另一方面也觉得很有感触,一部作品寿命长久,其实与获奖无关,它需要的是时空检验。至于《秦腔》能不能受得检验,二十年、五十年以后才知道。我总是觉得,文学作品,如果能提供对当时社会的认识,能提供人对于精神的思考,能提供对其艺术的享受,它可能会活得长久些。古今中外的大家们在监督、鼓励我,他们都是老师,都留下了经典,他们长寿,他们万岁。”获奖之后,贾平凹在父母像前上了一炷香,感觉“天空晴朗”,然后跑出去吃羊肉泡馍。

“参与评选”履行作家的责任和使命

贾平凹在工作室为读者签名。(摄影:魏锋)

“对于我来说,人生的台阶就是文学的台阶,文学的台阶就是人生的台阶了。”贾平凹曾在《我的台阶和台阶上的我》这样写道。独具个性的他用敏锐的眼观观察、感受着生活,至今创作了千万字百余部著作,每年都有不同版本的图书上市,作品版本达520多种。部分作品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外文30余种版本,发行十多个国家地区;作品入选大中小学教材,改编成戏剧、电视、电影等多达二十多种艺术门类并演映,作品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茅盾文学奖等诸多国内大奖,以及国外“美国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等世界性大奖。
“其实获奖真的和作家没有关系,那完全是评委们的事情,作家只要好好写好自己的作品就行了。”贾平凹在获茅盾文学奖时面对媒体如是答复。40多年来,贾平凹在文学创作中一直追求深度上的突破,始终如一保持着对中国整体社会状况的一种思考,用生命在写作,用中国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茅盾文学奖”作家毕生追逐的梦想。在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中,贾平凹的《古炉》《带灯》和《老生》等三部重头长篇小说都在备选范围内,贾平凹个人最终选择《老生》角逐,从报送参赛到茅奖出炉,各种猜疑、批评和褒奖接踵而来。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中,贾平凹的《山本》角逐……对于贾平凹参与茅盾文学奖评选,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个人拙见,贾平凹在贾平凹心里,报送作品参与评奖,重要的不再是茅盾文学奖给予的奖金和荣誉,重要的是想告诉读者,作为一名作家,他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创作,正如他在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上所言:既然从事了写作,既然生活于这个大时代,这已经形成了我们不同于洋人也不同于前人的文学品种,我们就得在大时代里伸展枝叶,扩张根系,摄取阳光,摄取水分,摄取一切营养,让我们的树长粗长高。
 
“文学创作”已经成了我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许多人眼里,拥有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书法家、画家头衔,被誉为“鬼才”“怪才”“奇才”的贾平凹可谓功成名就,是命运的宠儿。然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贾平凹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吐露肺腑之言:“60年里见过彩旗和鲜花,也见过黑暗和荒凉,为自己写出某个作品而兴奋过、得意过,也为写不出自己向往的作品而焦躁、烦恼和无奈过。”“我虽然在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平日自诩有现代思维,却仍有严重的农民意识,即内心深处厌恶城市,仇恨城市,我在作品里替我写的这些人厌恶城市、仇恨城市。我越写越写不下去……”

贾平凹在稿纸上写了几十年,产出几千万字。他的手,握笔的两根手指关节处,微微有点变形,还有厚厚的茧。(摄影:木楠) 

“文学创作已经成了我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好像作家也没有退休这一说。如果有一天不写东西了,我会感到手足无措,要是不允许我写作了,我就会特别痛苦。”贾平凹曾说,文学是一个品种问题,作家就是这个时代生下的品种,作为一个作家,本身就是干这一行的,在写作过程中,付出你所有的心血,有责任、有义务写这个时代,写自己的想法,对这个社会发出声音,用生命去写作,为时代和社会立言。
在40多年的文学征途上,贾平凹用文学创作为时代立传,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自称“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号”的贾平凹又有着“无论未来我能走到哪一步,我现在觉得我还有写作的饥饿感和强烈的冲动”的执拗,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在文学殿堂摄取属于自己的文学资源,一步一个脚印,笔耕不辍,雄心勃勃的他追寻着文学梦想,问鼎创作的价值高地。正如采访中贾平凹所言:现在60多岁了,生活节奏和我三四十岁是一样的,除逢年过节和外事活动外,每天早晨老婆把我送到书房,一直到晚上十二点以后才回去……
“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写农村的,只有《废都》和《高兴》是写城市的,《高兴》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城市题材,写的还是农民工进城。我觉得明年我可能会出一本城市题材的小说,现在正在写,希望出来以后再和读者交流。”2019年7月28日下午,在第29届书博会作家出版社举办的贾平凹读者见面会会上,贾平凹透露,自己现在的写作速度慢了下来,但还是有东西要写,明年可能会出一本城市方面的小说,正在写第四稿……
这就是贾平凹,用责任和生命越过一个个高峰,在文学的马拉松上奋力疾跑,勇敢、真诚地坚守着,创作了一部部经典,为时代和社会立言。

魏锋,男,1982年10月出生,陕西省彬州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微风读书会”微信平台主编,“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入选作家之一。

迄今在《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工人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二百多万字,有评论文章曾入选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分析。著作多部,其中纪实文学《春天里放飞梦想》、读书随笔《微风轩书话》,分别连续多次分别入选“全国职工书屋”“全国农家书屋”“陕西省农家书屋”指定重点备选图书,电子书上线全国总工会职工书屋“电子职工书屋”阅读平台。 

如需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