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方式,已经成了别人了解我们的一个重要窗口。 有些微信礼仪还是稍微注意一下,不然分分钟被人扣上“低情商”的帽子,或者直接被人关进小黑屋。 微信上这3种表现,往往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低情商。 第一种,总是问“在吗”。 网络刚发达那会,你不确定对方是否在线上,试探性地问一句“在吗”情有可原,但是如今智能手机普及,5G时代已经来临,你再以一句“在吗”为开头,往往会招人烦! 过时的打招呼方法,该淘汰了! 有一次,一个许久不联系的朋友突然在深夜发来一句“在吗”,我是一个小时后才看到这条消息的,于是赶紧回“在在在”,内心忐忑不安,深夜了还联系我,莫非遇到了什么急事? 于是我抱着手机,一直在等她说事情,结果等了半天,没有等到下文。 我不死心,于是又追加了一句:“请问有什么事呢?” 对话那头,空空如也,想来对方已经解决了问题,连一句“没事了”都懒得回复了。 我的想象力不错,如果你发了“在吗”,我会脑补一出出大戏: 我最近收到了一笔稿费,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她要跟我借钱吗? 他到年龄结婚了,不会是邀请我出席吧? 不会又让我代购吧?这次说啥也不能答应了,你都不懂得感恩!我凭什么帮你? 约我吃四川麻辣火锅吗?去哪家店?什么时候? 等到对方重新上线,解释找我的理由,我已经在那里脑补得快神经衰弱了。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同时在线,错过了直来直往的沟通。 你发一句“在吗”,我可能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回复一句“在”,而你这时又恰巧不在线了,那么我可能还要等一两个小时,才能等到“在吗”之后的内容。 大半天过去了,低效率的沟通往往会耽误事儿。 所以,我虽然没有社交恐惧症,但最怕别人问我“在吗”,因为总感觉有大事要发生,一句“在吗”引得人浮想联翩,但往往又让人失望至极。 在网络上看到一条关于如何回复“在吗”的搞笑回答:“他的微信号在我这里,我试着联系他,有什么事儿给我说,我转告他。” 诚然,我在不在,我恢不恢复身份,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想要说什么样的事情。 有些讨厌的人和事情,不想理就不要理了,比如让你投票,让你扫码下载App,不断让你免费帮忙,动不动就跟你借钱…… 如果是以上这种事情,你可以选择性失联。 第二种,半夜发工作的人。 上班不谈感情,下班不谈工作,是成年人应该有的自觉。 可惜有的人就是喜欢在上班时间跟你唠嗑“培养感情”,下班后再来打扰你。 好友小雯有一个分不清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的同事,有次在晚上十二点钟,发了一条微信,这位同事问她有没有保存一个文件,她自己没有及时下载,微信文件已经过期了。 小雯刚关闭电脑,无奈只得重新打开,找到文件然后发送给同事,因为毕竟自己和她在一个小组,这可关乎到团体的利益。 接着,对方又针对文件里的内容,提出了一些疑惑,要小雯帮她解答解答。 小雯以天色不早了,自己需要休息为由,拒绝了对方的请求,没想到对方是这样回复的:“我夜晚办事效率高,特有劲,你就再看看嘛,我后续工作才能展开,反正也耽误不了你多长时间……” 以自我为中心,打扰了别人休息却浑然不知,没有顾忌到别人的感受,这种人真的是分分钟在败好感度。 如果可以,千万不要在半夜发工作,不仅影响了别人的睡眠,还显得你非常没有分寸感。 第三种,喜欢发长长的语音。 说实话,发语音这个功能挺方便自己的,但是却麻烦了别人。 你偷的懒,是建立在别人的辛苦之下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不喜欢接收语音的,不仅花费时间,有时候听语音也受到场所的局限。 你发文字,别人一眼望过去,就能获取到信息,倘若你改成发语音,别人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听完长长的语音,浪费掉更多的时间。 有的人普通话不标准,却非要发语音,接收方往往会捉急,得一遍遍地听语音,才能听清楚,确认语音里包含的信息。 公共场合不方便外放语音,上班时间不能听语音消息、电脑上无法播放语音等等,都会导致错过了信息。 如果你实在懒得打字,可以把语音转化为文字,虽然不是100%准确转换,但你在发送前,可以再确认下有无错别字。 不怎么会打字的长辈发语音是没办法的事情,年轻人就不要随便发长长的语音了,尊重他人,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让别人接收信息的时候感到舒服,而不是闹心。 如果你有以上3种行为,请做好自检自省,做个让人相处舒服的人,而不是到处让人觉得膈应。 往期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