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称咽炎为喉痹,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辨。多因嗜食辛热,过度饮酒,热毒蕴积脾胃,上蒸咽喉,且以上攻咽部为多。若急性失治,迁延日久或热伤阴津,又可转化成慢性,形成阴虚火旺之证。总之急性多属实火为患,慢性多由虚火而起。急性期咽部充血明显,表现为发热,咽痛,吞咽困难。延误治疗可转为慢性咽炎,并易复发、难断根,表现为咽部干燥、隐痛、干咳、异物感觉。所以,各位若是有喉咙常有不适感,切勿掉以轻心,以免发展成慢性。 
咽炎是西医难治的病,而艾灸的疗效显著。也有的人认为,慢性咽炎中医辩证多属于阴虚内热,用艾灸治疗是否合适?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艾灸的原理是双向调节。 那么,当自己得了咽炎,我们该怎么艾灸呢?艾灸什么穴位呢? 我们可以选取大椎穴、肺俞穴、天突穴、太溪穴这些穴位艾灸。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正低头,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艾灸病症:热病、痢疾、咳嗽、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中暑、呕吐、风疹等。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或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取穴方法:取穴位时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或旁开1.5寸处。 艾灸病症:咳嗽、气喘、吐血、盗汗、鼻塞、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肺经及呼吸道疾病。 
【天突穴】:位于人体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取穴方法:取穴时,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就是天突穴(在胸骨上边可以看到一个的窝窝,窝窝中央就是该穴)。 艾灸病症: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等症。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艾灸病症: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膀胱炎、腰脊痛、肺气肿、支气管炎等症。 对于以上穴位每天1次,每穴艾灸10-15分钟左右,直到咽炎症状消失即可停止艾灸,无论急性还是慢性咽炎,都有很好调理作用。 艾灸前配合刮痧,事半功倍!艾灸通经络就好比修渠,刮痧就是在渠里放水,两者结合就能水道渠通。艾灸是靠热辐射及艾草的药性深入穴位以通经活络,而刮痧是作用在皮肤层面,以局部带动整体,可以加强艾灸的局部疗效。表现为咽喉红肿疼痛,有干燥灼热感,吞咽不利,伴恶寒发热。选穴:尺泽、合谷、廉泉、天突。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天突、廉泉,再刮前臂尺泽,然后刮手部合谷,最后放痧少商、商阳。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然后刮拭廉泉穴,30次,不宜过重,稍出痧即可。重刮前臂尺泽穴,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手部合谷穴,30次,可不出痧。 表现为咽喉赤肿疼痛,痛连耳根和颌下,颌有硬结,压痛明显,伴高热、头痛、腹胀、便秘。选穴:内庭、天突、丰隆、支沟、天枢。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天突,然后刮腹部天枢,再刮前臂支沟,放痧少商,刮下肢丰隆,最后刮足部内庭。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龟点刮30次。然后刮腹部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外侧部支沟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受。然后刮下肢外侧丰隆穴,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部内庭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甘桔汤由甘草、桔梗两味中药组成,首见于《伤寒论》,原名桔梗汤,治疗“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有医家认为甘桔汤是治疗咽痛的通用方,如《医学心悟》中说:“凡咽痛,通用甘桔汤”。以甘桔汤治咽喉肿痛常获良效。甘桔汤中的生甘草,味甘性平微凉,入心、胃、肺经,能缓急止痛、化痰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主治咽喉肿痛,解药食之毒。《名医别录》说甘草能下气、止咳止渴、解百药毒。现代药理证实,甘草有抗炎、抗病毒、解毒、镇痛等作用。甘草水煎溶液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起到镇咳作用。甘草能减低或吸附白喉毒素等多种毒性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入煎剂常用量6~12克。桔梗味苦而辛,性平微凉,入肺、胃经,能开宣肺气,祛痰排脓。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胸满胁痛等病症。《药性论》说桔梗:“主肺热气促嗽逆。”现代药理证实,桔梗有明显祛痰作用,能促进呼吸道粘液分泌,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入煎剂常用量6~12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