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玫瑾:对12岁以后的孩子,父母要学会示弱

 采菊东篱630 2019-08-20

小拍今年还不到11岁,我却觉得她已经有了一点青春期的苗头。

上次从贵州夏令营回来还没几天,我们就闹了一点不愉快。

我和她说:“妈妈周日要参加南国书香节的签售会哦。”

她激动起来:“我也要去,我也要去!”

“你可以在台下当观众哈。”

她一听到要在台下,就不高兴了,嘟起嘴巴说:“那我也有在书上签名啊,为什么不可以和妈妈一起参加?”

“那你每次在台上演出,我和爸爸也会在台下给你捧场啊。”

“我又没要你们去!”她斜着眼睛,不看我。

呃,一句话把我怼到了天花板上,可我也不甘示弱,故意放出狠话:“好啊,那你以后演出,我们都不去看了。”

“不看就不看!”她回嘴的速度,比闪电还快。

好嘛,这让我说什么好?从贵州回来的小拍,好像突然长大了不少,不知道啥时候去见过了梁静茹,竟然有了勇气,对我连怼双发。

和好友琳妈聊起这事儿,她哈哈大笑,笑声里好像还暗藏着一点幸灾乐祸:“这简直跟我女儿一模一样,哈哈哈……被怼的感觉不好受吧。”

哼,她是高兴了,我却不开心了,她女儿15岁诶,是正当青春期,我女儿都还不到11岁,这么早开始“作妖”,以后还有好日子过么。

传说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一言九顶”,我算是有点体会了。

以前年龄小的时候,孩子都怂怂的。有不同意见,也就生个闷气,脸色不太好看。

年龄渐渐大起来,他们就在从“怂”迈入“刚”的地界蠕动着,大概是怂刚怂刚的。

真正到了青春期,他们就开始义无反顾地“刚”起来了,大不了鱼死网破的精神莫名而生。

作家六六写她的青春期儿子,感叹自己这样能言善道的人,就是找不到和他的交流沟通渠道:

“青春期小孩,避免彼此嫌恶的唯一办法就是我闭嘴。我不知道他要多久才会懂事,也许等他懂事了,他就成为别人的丈夫或者别人的女婿,我并没有享受到他的耐心和宽容。”

小拍现在可能还处于“怂刚”阶段,为了避免以后我们成仇人,我是不是也要提前学习和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沟通?

恰巧周末的时候,看了一期《圆桌派》,请了李玫瑾来聊亲子沟通的话题,她提到对青春期孩子,有这么几个法宝,让我感觉还挺受用的。

老母亲赶紧做功课,总结一下,也分享给大家。

☞ 话少,点到为止

李玫瑾认为,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都是垃圾。没必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讲道理,因为他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遇到什么事情,只要点到为止就好。比如他和同学发生冲突,平静地问一句“发生什么事儿了”,接着再说三五句,就要扭头走开。

☞ 尊重他,多商量

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洪荒之力,就是想多说两句怎么办?那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还是要多尊重他,多商量。

谈论某件事情时,可以说“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这么做”,而不是指责他“就你傻,你怎么能这样”。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玫瑾建议,在初中到高中的这个阶段,父母应该和孩子聊最多的是,人这一辈子,有哪些种活法,这个“活法”很重要。

比如,我觉得你的记忆力特别好,可以做哪一类的工作;或者你操作性好,你可以做哪一类工作。在高考之前,给他提出大概五种可以发展的未来的方向。

不过我觉得,这需要高瞻远瞩的全局观眼界,那是相当考验父母啊。

☞尽量不发生冲突,父母要学会示弱

还有家长曾经跑到李玫瑾面前诉苦“我那孩子可不是东西呢”,李玫瑾通常会劝他“过了就好,过了就好”,就算过不了,也得“忍”。

对于十二岁以后的孩子,父母要示弱。

想让孩子当场认错,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事后他冷静下来,他会思考父母说过的话。

父母甚至有时还可以向孩子袒露自己的短处,“我身体也不好了,体力也不支了,工作的压力也很大,我自己都挠头,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管你了,我觉得你应该能管好你自己”。

李玫瑾说,她和自己的女儿谈事情的时候,都是去超市或者遛弯的时候谈,不会坐在家里谈,这样两个人都比较放松。

遇到敏感话题,比如女儿早恋,她不会唠叨,而是认真写一封很简单的信,用信沟通,给孩子讲述,爱情到底和什么有关。

后来,女儿回信时写着“给可爱的妈妈”,大概率是听进了妈妈的劝告。

唉,看见李玫瑾当年和青春期女儿对话,也要小心翼翼的样子,我心里有点平衡了。

李玫瑾说的这些技巧,也许不适用于每一个家庭,但是她传递的是,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要转变角色、改变策略的理念,我是举手举脚都赞同的。

小拍正在慢慢长大,我不能再用对小娃的那一套说话方式,来对待她了。

或许我可以坦诚地跟她说:“签售会的活动是有主办方的,不是妈妈一个人说了算,而且妈妈也没参加过这类活动,都是第一次,所以如果你想上台,妈妈也要看情况呢。”

晚上,本想和小拍聊一聊这件事,结果一进小拍房间,她就转头问我:

“妈妈,我还是搞不懂,捧场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我哭笑不得,这不是一个青春期孩子会问的问题,她的脸上稚气未脱,到底还是一个在怂和刚的地界来回交替的孩子啊。

想起有一次,和拍爸在外头吃饭,旁边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虽然和父母同坐一桌,却全程玩着ipad,不和父母说半句话,连眼神交流也几乎为零。

拍爸小声嘀咕:“这样的父子关系太可怕了。”

我只能安慰他:“要庆幸,你永远也不会有一个这样的青春期男孩。”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是不是都在经历黎明前的至暗时刻?

想一想,都要抖三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