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贫穷限制了想象,而是想象限制了我们的贫穷!网友有一个很有名的吐槽帖子:
你所认为的天价奢侈品,只是富人的一次性用品。 网友一阵惊呼: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看未必,当初王健林给王思聪5个亿,王思聪作为创业资本赚了40亿,于是有人调侃,“给你5个亿,你准备干什么?” 答案出乎意料的一致:啥都不干,5个亿够我花一辈子了。 看到没?这就是穷人和富人的选择。富人往往对未来有长远的打算,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尝试、创新,把赚钱当成自己的工作。 而穷人则局限在自己的一片天地,拥有井盖大小的视野就心满意足了,在他们眼里,天空就这么大,生活也一眼望到了头,所以35000的香奈儿竟然不耐用,这不符合他们心中的性价比。 很多人会说,穷人和富人的起点根本不一样,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观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仇富心理。 我们要明白一点:思维决定财富,格局决定成败!如果硬要追溯的话,任何一个富人都是从白手起家开始的,大家都是同一个起点。 同物不同价,关键在于谁在用? 同样一笔钱,放到不同的人手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就像一件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一样的美感。 人生的眼界不同,产生思维的差异;思维有了高低,财富自然有所厚薄,命运也自然千差万别。 《庄子》里就有这么一个故事:
同样的一个秘方,由于人眼界的不同,发挥的作用有了天壤之别。在宋国的那个人家,多少代人以来只能够养家糊口,但是到了这个不惜用百金购买的人那里,却真的变成了价值连城的瑰宝,成为两个国家战争胜负的砝码。 古人言:君子善假于物也。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对工具的利用,但是同样是用一根木棍,有人能舞出一套绝美的功夫,有人能翘起十倍重的石块,而有人却用来当柴火用。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能够获得如今的财富,自然是眼界高于一般人,能够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没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本事,却幻想获得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财富,这样的人不仅要遭受物质上的匮乏,还会受到心灵上的折磨。 你陷入穷人思维多久了?正所谓:真穷不可怕,最怕心穷! 一个人穷太久了,就会安于现状,不再思考改变。这就是贫穷的恶性循环! 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个争议:如果突然有钱了,人就能实现圈层的跨越吗?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做过一个调查:最近20年来,欧美彩票头奖得主,5年之内,破产率高达75%。钱来得快也去的快,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在危机或者其他外力的干扰下,很可能瞬间清零。 网上有个节目比较火,叫《Rich House, Poor House》,也就是「英国版变形记」。 讲的是让贫富差距巨大的两个家庭,互换一周生活。
如果看不懂这些,即使金钱从天而降砸到你头上,你都无法成为真正富有的人。 正如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所言:“财产这东西是不可靠的!但是,办一项事又必须有钱。在这种意义上说,又必须珍视钱财。但‘珍视’与‘做奴隶’是两回事,应该正确对待,否则,财产就会成为包袱—看起来你好像是有了钱,实际上它却使你受到牵累。这是人类的一种悲剧。” 可见,富人只是把金钱作为一个工具,去博弈更多的财富,从而获得自由的生活;而穷人却把赚钱当成最终目的,守财成性。因此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没有一个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会把堆积财富当成首要目标。真正令人陶醉的是赚钱的过程——在商业游戏中取胜的艰巨而刺激的工作,而非金钱本身。 就像马云说,他不爱钱,他享受的是工作中的乐趣和成就感,感受到自己活着的价值。 比尔盖茨也曾公开谈到赚钱这件事:“即使在今天,让我真正感兴趣的也不是赚钱本身。如果我必须在工作和拥有巨额财富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我会选择工作。领导一支由上千个有聪明才智的人组成的队伍比拥有一个巨额的银行账户更令人激动。我很善于让资产增值,但是我从来不看股票的价格,所以我也不知道增加了多少。” 见识与财富不匹配,注定成为穷人!我曾认识一个南方的小伙伴木木,一起聊到搬迁的事。 当时国家搞基础建设,需要搬迁,当地农民一夜之间获得大量补贴,甚至有人拿着钱激动到落泪:这辈子就没见过这么多钱。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一半的农民就返贫了。原来,有钱了之后的农民平时太闲,养成了赌博的恶性,一开始赌资很小,但渐渐地大家开始控制不住自己,把全部身家都投入进去了,结果输得血本无归,反倒欠了一屁股债。 其实,这就是穷人思维在作怪。这些农户拿到钱之后不想着去投资孩子的教育,或者去做个理财增值,而是想着吃喝赌博,最终还是沦陷在贫穷的怪圈里无法自拔。 这就好比梦想与能力不匹配,注定会产生痛苦一样。见识与财富不匹配,也是如此。 所以,看到这里的朋友,好好反思自己是否也处于这样的怪圈里,与其坐以待毙、自暴自弃,倒不如整装行囊,怀着梦想前行,人,只有不断往前走,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