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古稀老人赵 2019-08-20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地点:保节院

摄影:戴前锋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559个故事

通远门旧事

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作者:张蔓

只要忆及小时候,七星岗的那条街,通远门下的那条路,保节院的那条巷,就像快门按下的那一瞬间闪在了心底,无论怎么刷屏,它总是占据在屏之前,换不了,删不掉。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地点:七星岗中山路 摄影:戴前锋

上世纪五十年代,但凡在七星岗长大的孩子,谁不知道通远门下那些陈年往事,又哪天不对通远门有意无意地行几次注目礼。

每次穿行于通远门城门之下,只觉得它太老了,墙体苍黄,斑驳杂陈,石缝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那时候,通远门里顺城墙根绵延百米都是自搭自建的蓆棚小摊。叫卖喧嚣,杂物横陈。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地点:通远门 摄影:戴前锋

城墙之上,成了居民自建窝棚的长住点,棚户一间紧靠一间,依城墙体的断垣残壁向前延伸。唯有通远门老城墙下,凭借墙体穿洞建成的和平隧道之上,留出几十平米的一片空间,或许是怕增加了隧道承重力,这里是不允许乱搭乱建。

可那年头,是没有白白浪费的空地的,于是,这里就成了华山玉食品厂剥花生的露天场地。通远门旁,一条上半城的主干道顺势而过,这就是七星岗的位置,它与通远门唇齿相依。通远门下,和平隧道也就成了和平路的起止点。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地点:和平路 摄影:戴前锋

通远门的早晨,孩子们最听不得的是:“白糖糕——芝麻白糖糕——”的叫卖声。

哪怕还在朦胧中,不管天有多冷,掀被即起,各家的各种小盅盅就迅速聚拢在白糖糕的筲箕前 。

送牛奶的来了,在瓶碰叮当的交响乐中,总有不知道哪家妈妈的催促声在伴唱:“快点!动作快点!”。

早饭后,小姑娘们搂肩搭背,叽叽喳喳,结伴上学。男孩子们则爱在上学的路上,你喊我叫,虽是结伴,却常爱较劲。

就是这样,一曲此起彼伏的生活晨曲,一派繁忙的市井气息,揉和着各家各户升炉子的炊烟,轻轻散开来。随着一群群上学的孩子路闹之后,七星岗街头才慢慢地安静下来。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地点:七星岗 摄影:戴前锋

傍晚,当夕阳映照在通远门上的时候,城门上下又是一番热闹,临时设点的小面摊、凉粉摊、稀饭摊……顺小巷一溜。

七星岗车站停靠的1路、2路、9路公交,源源不断送回下班的人流。母亲在小街深巷呼喊着归家的孩子,耍兴未尽的孩子还在街边追逐打闹……街头,生机无限。

入夜,万家灯火点亮,各家各户的窗口里,飘出了一缕缕暖色。那又是怎样的一番温馨静谧呢?通远门像个一直守护着七星岗的老人,只有她才全知道!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地点:通远门上的民居 摄影:戴前锋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没到入学年龄,就喜欢粘着读一年级的姐姐出去玩。最喜欢去的就是她同学许莲姐姐家。

穿过通远门,走过金汤街,一条幽深的小巷衔接在道路的尽头。这就是领事巷,位于通远门内右上侧,东接金汤街、火药局街,南连山城巷,北靠鼓楼街,是一条又窄又短的小巷。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地点:领事巷 摄影:戴前锋

虽说是巷道,可是建在峭壁之上,左边临岩,右面靠崖,准确地说,它只是大山的一条折缝,但却不知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开凿的。

小巷一溜黑灰色的深宅大院,几扇圆拱门依次排开。巷内大门紧闭,难得有人进出,就是卖菜的、收荒的都少到这巷来。

右边都是堡坎或山崖,崖上少有人家。崖壁上生着琛琛绿植,有的葱茏高大,有的青翠欲滴,其间总有或白、或红、或黄的小花点缀。

间或一小股细流从高处飞下,喜得崖下的绿叶婆娑起舞,溅出一地水花。到是这层林叠翠给静谧的小巷带来几许生机,让那抹长长的黑灰色院墙不再那么瘆人,走进去有着顿生幽静之感。

这就是重庆领事巷,这不仅是在重庆,就是在二战史上也是蜚声中外的重庆领事巷。英、法、美都在此建过使馆,英国领事馆也是在重庆建的第一个外国使馆。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地点:英国领事馆 摄影:戴前锋

许莲姐姐的家就在英国领事馆内,其实,这也不是算许姐姐自己的家,英领馆里的高鼻子洋人早没影了,只因许伯伯是使馆聘用的守馆人,便在使馆的空地上自己搭建了一篱笆房,就把家安在了英领馆围墙之内的悬崖峭壁边上。

英领馆不大,或许是受悬崖地面积的限制,一栋二层小楼就是主要建筑了。

进入大门,左边便是门房,记得门房的里外都是那种黑灰的颜色,許伯伯常在那里含着叶子烟杆,守着他的岗位。进入大门,顺石板路一溜小跑进入花坛,转过身来,赫然面对的就是有着明显欧式符号的灰白色建筑了。

正立面上,两层楼都是连续的拱形长廊,各拱门间有雕着花纹的粗大廊柱。

这是延续着英国在远东殖民地建筑的一贯风格,这种在特殊时期形成的建筑风格有着堡垒式的造型,回廊通风、庇荫,与民国时期的楼阁建筑造型一样,具有回廊特宽的特点。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地点:英国立德乐洋行 摄影:戴前锋

在领馆的南边靠墙处,有一间约四十余平米的青砖小平房,这里没有住人,平常门都锁着。窗户上的玻璃都被洋人弄成红黄蓝绿的颜色,非常漂亮。踮着脚尖往里看,啥也看不清楚。

许姐姐说这是以前领馆保卫人员的宿舍。一次趁許伯伯开门之际,探头进去,睁大眼睛看了个仔细。其实屋内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是放着一些锄头、绳子、水桶之类的物品,这些都是许伯伯清扫领馆的工具。

当房门再次落锁时,幼稚与诚信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空房子为啥要锁呢?”

“这是别人的房子,得好好看管呀!”

“房子空的为什么不搬过来住呀?那你们住的那篱笆房比砖房更好吗?”

“没有呀!但篱笆房是自己的啊。”

“这里就你们自己,也没人看到你,就自己搬过来不行吗?”

“一定不行的!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摄影:戴前锋

长大了,才知道许伯伯言传身教的是中华美德,立身之本,是重庆人豪爽、耿直、诚信的精髓。

【论语】中说过:“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也,言必行,行必果。”诚信就是这样从老重庆人那里一辈辈传承下来的。

孩童的懵懂、无知,最喜欢的就是在这长长回廊上,来回撒欢疯跑。擦得锃亮的锈红色木地板带着弹性,从楼下奔跑到楼上,再从楼上一阵俯冲下来,一口气要来回多次,别提多开心了!

当然,这只能是在趁許伯伯不在家时,虽然他很和善,但在他面前谁也不敢造次。

平时,許伯伯和许伯母每天都会把领馆的两层楼的门窗和地板擦洗的干干净净。

晴天的早晨,许姐姐会和弟弟一起,帮着爸爸妈妈把楼上楼下的房间的门窗全部打开,让新鲜空气流通。

傍晚,或雷雨前,又去一扇一扇关上窗户关好门。也曾奇怪,没人住的房子用得着这样开关吗?主人没在的房子也需要这样认真吗?

最终,童年的种种疑问在长大后才慢慢解了开来,还是因为这是重庆人的“诚信”!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地点:通远门 摄影:戴前锋

随着年龄渐长,除了对英领馆增加了历史、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认知,更觉得他就是重庆这座城市骄傲于世的一个符号。

全国的领事巷,使馆街很多,但屹立于山崖之上的却只有他一个。

见证过屈辱历史的使馆很多,但即见证屈辱又见证顽强抗战的却只有他一个。

建筑漂亮的使馆很多,但在众多国外陈列馆博物馆里留有身影的却仍只他一个,因为他是在二战的战火中获得重生的见证。

故城时光 | 通远门旧事(一)悬崖上的英国领事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