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墙黑瓦间,何处洒落下红椒金果?

 微微传奇 2019-08-20


婺源东部黄山余脉之中,深藏着一座有着近600年的历史、具有独特错落风格的徽派古村落——篁岭。数百年来,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村民习惯在各自房屋顶层搭建晒架,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粉墙黛瓦相映成趣。今人得以领略传承至今的古建古风,实乃一大幸事。


美宿,徽州古建有“新人”



“青砖小瓦马头墙, 灌木回廊绣阁藏。”篁岭古村里,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不仅是古人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还为今人带来明朗素雅的感官体验和层次分明韵律美的享受。


青的砖、白的墙、黑的瓦,加上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层层昂起的马头墙……这些是徽派古建。青石板巷里,脚步声响起——这里有地道徽州人家。


这些由寻常百姓的房子打磨而来的房屋,而今也面向能够读懂它们的过客敞开:篁岭美宿,满足了人们对民宿的全部幻想。


  • 古朴的外表,浸透了岁月的沧桑;

  • 原汁原味的青砖黑瓦雕刻间,是故事在流动。

  • 丰富的内在,凝聚了设计者的匠心:161栋民居各有主题,每一物件都是品质的存在。



徽派民宿白墙黑瓦,一年四季青山簇拥,花海景观美不胜收。
 
 

晒秋,阳光洒下的颜色


挂在山崖上的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数百年来,村民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自然条件的局限却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在无意间造就了一处中国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


立秋已过,处暑将至。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很快,篁岭晒秋人家房前屋后枣树上的蜜枣就要成熟了,梯田上的朝天椒和玉米也将迎来丰收。不过,晒秋并非秋季“专属”,“秋”指丰收的农作物和果实。春晒山厥;夏晒果蔬;秋晒辣椒;冬晒果脯……一年四季延绵有序。


篁岭古村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每当日出山头,晨曦映照,晒秋村民用晒匾晾晒应季的农作物,从高处往下看,篁岭成了晒簟的世界。排列有序的晒架,圆圆的晒匾,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的屋顶,壮观又细致地绘就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地域乡土文化。无怪乎早在2014年,“篁岭晒秋”就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
 
 

天街,古趣古韵一条街


篁岭最热闹的商业一条街,当数“天街”——500米长的街道聚集了60多家店铺,一大批非物质文化技艺和传统工匠在此一展手艺。砚庄、绣坊、茶楼、酒肆、伞铺,古趣盎然,宛如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这番景象的背后,是景区的努力和用心。当初,地势不平、交通不便、严重缺水、地质灾害隐患等因素叠加,加上“想出去看看”,当地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走天涯,老人和孩子只能独自空留守。人去屋空,土地荒芜,逐渐“空心化”的篁岭苦苦地支撑着,大家也都想搬下去生活。景区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村民意愿,最终在山下建立了一个新村,做到“用新村换老村,用新房换古宅”,圆满完成了村民们的搬迁安置。


现在,为了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领略篁岭文化和风土人情,他们又将村民“请上来”。于是,当地有手艺、有特长的村民收到邀请,返迁篁岭古村,展示“晒秋”、手工艺等。


其中一位年近七旬的村民便回到以前居住的老房“上班”,主要向游客展示“晒秋”的过程。“如果不搞开发,我们老人家到哪里去赚钱啊。”“搞开发”一词,在村民们心中代表着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当地古建的保护性修复,让这些与生俱来承载着传统文化基因的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为村民们留住了触手可及的乡愁,更为世界保存下这方美好乡村,令人情之所起、心之所往。既说“此心归处是吾乡”,看来前文所用“过客”一词并不恰当。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琳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