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吃盐过多容易升高血压、增加脑卒中风险,你可能会说:老生常谈啊!「盐不过六」这事地球人都知道,可是我没有高血压,干嘛要控盐呢? 但是,吃盐过多不利于保持好身材,也不利于保持好皮肤——这话您相信吗? 这是真的哦。 为什么高盐不利于好身材?
为什么高盐不利于好皮肤? 盐过多时,皮肤容易水肿,特别是在女性月经期之前,身体不适、皮肤肿胀的情况会更为严重,明显影响美容。 盐使血液渗透压升高,于是水分从皮肤等组织进入血管中,对干性皮肤的人来说,更加剧了皮肤缺水的状况。 在自己家里做饭时,加盐多少,加咸味调味品多少,可以自己控制。不过,还有很多包装食品是从超市直接买来的,它们也是盐的重要来源,千万不可忽视。有时候,这些食品甚至不是加了食盐,而是加了「钠盐」。但只要吃了含钠食物,不管是什么钠,都和吃了盐(氯化钠)是一样的。 如果吃各种超市食品就把每天的限盐份额吃掉一多半,那么无论日常做菜多么「清淡」,每天的盐也是大概率超标的。 所以,要想真正减盐,不仅要管好厨房里的盐,更要管住购物袋里的含钠食品! 购买超市食品的时候,怎样才能管住那些隐藏在各种食品里的钠,实现限盐的目标呢?这里给大家提供4个大招! 要点一:认清那些高钠食品类别 有些食品属于「天生高钠」,也有些食品属于「必然高钠」,一定要事先了解清楚。 重点1:即食海产食物 因为海水是咸的,晒干、烤干会让盐分浓缩,因此各种海鲜干货都属于「天生高钠」的含钠食品。而部分海产品加工中可能还要加入一些盐和味精,做成零食和小菜,那就是高上加高了。 比如说,即食的海苔(特别是风味浓郁的韩式产品)、烤香的鱼片干、鲜美的鱿鱼丝,哪个都是代表性的高钠产品,其咸度远超过日常菜肴。如果用经常它们当零食的话…… 各种腌渍食物,如韩式腌八爪鱼、腌小鱼干、腌裙带菜、腌海带,都属于「必然高钠」。这里之所以要提一下韩式小菜,是因为它们既甜又咸,在甜味的掩盖下,钠含量更高于普通咸菜,吃过的人都懂的。 韩国学者分析流行病学数据发现,每天摄入腌制海产品,会增加高血压风险28%(Lee HA,2018),看来并非虚言啊。 重点2:各种熟肉熟鱼制品 中式火腿、香肠、西式火腿、火腿肠、培根、咸肉、腊肉、肉罐头等肉类加工品,哪个都是高钠食物。这些直接入口的肉类熟食,为了延长保质期,都会加入不少盐。同时,熟肉中为了防腐和发色会加入亚硝酸钠,为了保水嫩滑会加入复合磷酸钠盐,为了鲜美还会加入谷氨酸钠(味精)和核苷酸钠……吃100克熟肉,就相当于吃进去3克左右的盐。 再看看街上和超市里的各种美味鸭脖、鸭头、鸭舌、鸭胗之类小吃,在让你意犹未尽地吮指回味时,有没有觉得嘴里特别干,舌头和嗓子腌得难受呢? 有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经常肉类加工品会增加高血压风险。想想里面有多少盐,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如果吃方便面这种高盐食物的时候还要再加根火腿肠,钠盐的总量有多高?那简直是作…… 那些豆豉鱼罐头,各种小鱼、贝类做成的袋装熟食,也一样基本上是咸味浓重的。 重点3:各种咸味零食 有些人气零食就是用浓味来博取印象的。比如说辣条啊,泡椒凤爪啊,牛肉干啊,盐津话梅等蜜饯类啊,薯片啊,锅巴啊……咸度都是相当可观的,其中钠含量惊人。 想想看,在每天咸味菜肴不少吃的情况下,还要再用这些高钠零食来刺激味蕾,一天当中得吃进去多少盐呢? 重点4:鲜味调味品、各种汤料和调味酱 凡是加了增鲜剂的食品,鲜得让人难忘的食物,钠含量都不会低。这是因为增鲜剂毫无例外都是含钠的,谷氨酸钠(味精)的含钠量是盐的三分之一,而鸡精(含有味精、核苷酸钠、琥珀酸钠等,并含有盐)的含钠量是盐的二分之一。而要想有突出的鲜味,就必须先有咸味。
要点二: 挖出那些「不太咸」但钠不少的食品。 很多食品真的不显得咸,但其中的钠含量并不太少。今天咱们扒一扒它们的伪装。 重点1:饼干、面包类焙烤食品 饼干制作时,为了疏松多孔,都要加入碳酸氢钠(小苏打),它的钠含量不比盐(氯化钠)低多少。何况有很多饼干本来就是咸味的,还要额外加盐。可以理解的是,苏打饼干的钠含量更高,氯化钠和碳酸氢钠都要加。 面包制作时为了控制酵母生长速度都要加盐,很多产品中高达1%左右。即便是甜面包也会加入盐,只需看一下产品包装上的配料表就会发现。同时,为了避免面包发霉,其中要加入丙酸钠(也有加丙酸钙的);为了避免面包变干,其中要加入硬脂酰乳酸钠(也有加硬脂酰乳酸钙的)。总之,你不会看到哪款面包敢号称是没有加入钠盐的。 重点2:挂面、拉面、饺子皮等面制品 为了口感筋道,做面条、拉面、饺子皮、馄饨皮的时候,都要加入盐,甚至很多产品还要加入碳酸钠(纯碱)。有时候产品配料表上会模糊地写「拉面改良剂」,没有详细标注配料,这是不规范的做法。其实,拉面改良剂里的常见配料就是氯化钠、碳酸钠,还可能有复配磷酸钠盐和植物胶。总之,它们是少不了钠盐的。 重点3:酥脆和蓬松的面食品 酥脆油炸食品不仅加入盐,常常也加入碳酸氢钠,使其口感更佳疏松。做油条也好,薄脆也好,馓子也好,排叉也好,都是要加这两样配料的。所以它们都是高钠食物。
重点4:含钠饮料 一些甜味饮料中含有钠,因为其中加入了少量的盐、碳酸氢钠(用来产生气泡)或磷酸钠盐(用来增加口感)。还有些饮料加入的甜味剂里也含有钠。 虽然看起来几十毫克的钠不多,但因为饮料一喝就是几百毫升,一天喝一两瓶,钠摄入量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电解质饮料,用来补充过度出汗所损失的钠,所以钠含量更多。 另一个人们所熟知的「不咸而高钠」的食物就是皮蛋(松花蛋)。它是用氢氧化钠腌制的,所以其中和咸鸭蛋一样含有相当多的钠,这里不再赘述了。 要点三:看懂配料表,选择原味食物 有很多加工食品是可加盐也可不加盐的,可加含钠配料也可不加的。那么怎样知道食品中加了盐?最简单的方式是看一下食品标签上的配料表。 按我国法规, 生产者必须列出所有食品配料,而且除了食品添加剂之外,各种配料要按照添加量的多少来排序。食品添加剂则要放在一起列出,排名不分先后。所以,选择没有加入含钠配料的产品,就比加入这些配料的产品含钠量低。 比如说,在买坚果的时候,有些产品的配料表一项只写了坚果原料,其他什么配料都没有。 这样的就是原味坚果,钠含量通常是很低的,每百克中的含量不会超过100毫克(天然食品中也会含有微量的钠)。 如果配料表里有「盐」这一项,甚至还有其他一些含钠添加剂(比如谷氨酸钠、糖精钠等),那么它就是调味坚果,其中含不少钠盐。 购买水果干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说,某种葡萄干(提子干)的配料表里写了盐和植物油,而另一种产品的配料表中除了「葡萄」(提子)之外什么也没有,那么它们的钠含量一定会有不小的差距。 又比如说,纯番茄酱、番茄调味酱、番茄沙司不是一样的东西。纯番茄酱的配料表上只有「番茄」,钠含量非常低。番茄调味酱中加入了盐,而日常用来蘸薯条的番茄沙司则可能加入了盐、糖、有机酸、增鲜剂、增稠剂等很多配料,钠含量高得多,补充番茄红素的营养价值则下降很多。 对需要控盐的人来说,直接选择没有加入盐的原味产品就好了。 要点四:看懂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低的产品 那么,同样都是加了盐,哪个加得多,哪个加得少呢?这就要仔细看看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啦。 按我国法规,所有预包装食品都要注明其中的钠含量。钠和盐是这样换算的: 1克盐 = 1000毫克氯化钠 = 393毫克钠 1000毫克钠 = 2543毫克氯化钠 = 2.54克盐 无论是来自食盐(氯化钠)也好,来自小苏打(碳酸氢钠)也好,来自纯碱(碳酸钠)也好,来自火碱(氢氧化钠)也好,所有的钠都一起算了。 虽然还要拿出手机来把钠换算成盐有点麻烦,但实际上挑选食物的时候很简单:直接看谁的含钠量高,就好了! 在同类产品当中,把那些钠含量高的产品,换成钠含量低的产品,就能轻松减盐啦。我们优先选择钠较低的产品,也能鼓励生产企业努力开发盐少又美味的产品。 当然,讲过这些挑选要点之后,并不是说凡是加了盐和含钠配料的食物就完全不能买,而是说,要优先选择钠较低的产品。买来钠比较高的产品之后,还需要通过合理搭配,做到美食和低钠兼得。关于这方面的话题,要等后面的文章再详细讨论啦…… PS. 想看懂食品标签,查询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含钠量,可以使用「食先知」这个微信小程序,只需扫一下条形码,就能知道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哦! 微博 / 公众号: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头条号签约作者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 转载 / 合作请联系 media@fanzhihong.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