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应侯碑

 历史探奇 2019-08-20
德应侯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陈列室西南角安置有一块矮小的石碑——《德应侯碑》,它乍看起来并不太起眼,却是我国存世最早的窑神碑。

徳应侯碑,立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撰文张隆,书写张隆。详细记述了宋熙宁年间,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一事。除此而外,碑文还详细地记载了耀州窑的烧造盛况、发展历史、制瓷烧成的工艺技术以及黄堡镇的自然环境、居民的从业结构、陶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研究耀州窑和中国陶瓷史的不可多得的石刻资料。

《德应侯碑》的发现

德应侯碑的被发现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明先生到耀县黄堡镇调查耀州窑遗址时,意外地发现了“德应侯碑”。当时,路边有一所区立小学(现为铜川市第四中学),他们上前打问,得知这儿原先是东岳庙,旧建筑依然存在。

当地老乡说这里原是窑神庙故址。于是,两位先生便进入学校查看,院内竖立的几通碑石记载着东岳庙的建筑沿革,并无记载窑神庙的任何踪迹。两位专家没有就此打道回府,而是继续细心地查看学校的建筑物和每一个角落。最后,他们来到厨房前面,看到一块石碑平卧在房前的空地上,碑身沾满了饭垢和油渍,是教师们用膳的石桌,上面还横七竖八摆放着留有残羹剩汁的碗碟。两位专家弯下腰仔细查看,碑首“德应侯碑”4个苍劲楷书大字像四盏尘封已久的明灯,在二位专家的眼前重新放出了光彩,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块窑神碑,就这么奇迹般地被发现了。

为了保护好窑神碑,西安碑林博物馆派出专家与当地政府协商,当即将窑神碑运到碑林保存。

《德应侯碑》的来历

德应侯:古耀州黄堡镇之山神。时人在采取陶土、烧造瓷器时,都要供奉山神来保佑自己。久而久之,山神变成了窑神。黄堡镇的山神庙(即窑神庙)本来叫紫极宫。宋神宗在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应耀州知州阎某的要求,将黄堡的窑神封为德应侯。这样一来,紫极宫就变成了德应侯庙。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张隆等人为纪念此事,在德应侯庙立了一块碑,叫《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简称《德应侯碑》。

黄堡的陶瓷业衰落后,陈炉镇逐渐成为炉火不息的瓷器新产地并建起了窑神庙。据雍正四年《重修西窑神庙碑记》记载,西窑神庙建于周至五年,但庙中的窑神不是黄堡的山神了,而成为虞舜、老子、雷公,并将虞舜、老子、雷公称为“德应侯”。

德应侯碑

新建的陈炉窑神庙

德应侯碑

2017年8月在陈炉水泉头方地新建落成的窑神庙中,按照陈炉籍文化学者宋振杰先生《关于重建陈炉窑神庙的神位及其内涵设置的意见》,大殿神位的设置仍按原西社窑神庙排序,即大殿内正中供奉虞舜,左供老子,右供雷公三尊神位。新建的窑神庙涵盖了德应侯庙,是耀州窑陶瓷生产历史及陶瓷文化传承的载体。

《德应侯碑》的碑文

耀州德应侯碑碑文:能侯据黄堡西南,附于山椒。清峰回护,绿水旁泻,草木奇怪。下视居人,如在掌内。居人以陶业为利,赖知谋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温大小,均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圆飞,锻炼累月,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锵如也;视其色,外如温也。人犹是赖以为利,岂不归于神功之哉至有绝大火,启其窑而观之,往往清水盈掬,昆虫活动,皆莫究其所自来,必曰神之化也。陶人居多沿长河之上,日以废泥投水,随波而下,至于山侧,系化为白泥,殊无毫发之余混沙石之中,其灵又不可穷也。

德应侯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