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女孩和母亲吵架赌气离家。 在外逛了一天,直到肚子很饿了,她才来到一个面摊,却发现忘记带钱了。 好心的面摊老板免费煮了一碗面给她。 女孩感激地说:“我们又不认识,你就对我这么好!可是我妈妈,竟然对我那么绝情……” 面摊老板说:“我才煮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你妈帮你煮了十几年饭,你却不曾感激?” 妈妈爱的水准从来都没有降低,只是我们内心的敏感度提高了。 我们常常对陌生人的小恩小惠感激涕零;而身边经常对我们好的人,却视而不见。 情人节来临前2周,有两对恋人。 一对恋人中的男孩,每个周末都给自己心爱的姑娘送一束红玫瑰; 而让另一对恋人中的男孩,只在情人节那一天向自己心爱的姑娘送去一束红玫瑰。 由于两个男孩的送花频率不同,导致了结果的截然不同: 那个在每个周末收到红玫瑰的姑娘,只是抬了抬眼睛,不满地说别人的花比我的美多了; 而第二个女孩收到玫瑰花时,欣喜若狂地与男友紧紧拥吻在一起。 是我给你的爱过了火 同样的刺激,一个铭刻在女孩的心中,一个却被忽视。 你只顾埋头在手机里,一边抢着几毛钱的红包,恨不得在群里磕头跪谢。 那头却随手接过父母递给的厚厚一沓钱,连一句感谢都没有; 这头,觉得父母的唠叨啰嗦又多余,下一秒,却因为一个普通同事随口温暖一整天。 ...... 这几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他们背后都影射着同一个心理学效应——贝勃定律:第一次的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通俗地解释一下:在相同的力的不断刺激下,人们会逐渐变得麻木。 它告诉我们,强烈的、持续的长期的爱过后,你会认为理所当然,甚至还会觉得平淡。 02 父母如此,婚姻何尝不是如此? 电影《夏洛特烦恼》,从心理学角度来拆解,其实就是主角夏洛因为贝勃定律而萌生的错觉。 他看不到妻子马冬梅的好,看不到妻子对他的包容,以及为这个家的巨大付出。 夏洛的眼里都是抱怨,马冬梅没有女人味,身材不好,颜值不高,不懂浪漫。 别人爱玫瑰,马冬梅却只买向日葵,不为永远向着太阳的寓意,只为了能吃。 就知道煮茴香面,味大又难吃,太俗、太不女人,这些都成了他厌恶马冬梅的来源。 直至穿越回过去,功成名就,抱得美人归,看到马冬梅已经嫁给别人时,夏洛才终于念起曾经妻子的好。 谢谢你成就我 那碗魂牵梦绕的茴香面如今飘香四溢,那么多玻璃罐,也像风铃似的充满美感。 原来茴香面这么好吃 一直以为我的理想是远离你,可是直到失去的那一天才知道,我的理想其实就是你。 原来1块钱的报纸涨价到10块钱,你气得不肯再买; 而1万元的电脑涨价100元,你却乐呵呵地掏腰包。 消费9元和100元,我们竟然选择了后者。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的砝码,这时在他左手举一个305克的砝码,他也不会觉得有差别。 而如果右手举的是600克,那么左手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量。 砝码越重,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受到差别。 砝码越重,就必须加更大的量顶起 也就是说,家人日复一日的照顾,比不上陌生人突如其来的一次新鲜刺激。 因为对于亲人朋友,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而且期望值很高。有时他们少了一丝关爱,我们甚至会恶言相向。对于陌生人,我们没有抱着多大的期望,因此,他们的一点点帮助,我们都感动不已。 这不是陌生人惹的祸,而是感觉这个味蕾疲软了。 当身边人的好已经变成习惯,当体贴入微太过密集,当两个人太过熟悉,这样的好就像自动隐身了一般。 明明就在身边,可我们就是很难看见。 03 贝勃定律是一个“狡猾”的定律。它的效应在各个方面几乎都能屡试不爽。因为,不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人总是会有一种逐渐适应的机制。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甲和小乙同时进入了一家公司。 小甲,刚开始工作就拼命表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随着慢慢熟悉环境后,就松懈下来了,周围人会觉渐渐地就觉得小甲这个人矫情,前面的表现都是假的,甚至对小甲的人品提出质疑; 而反观小乙,从进公司开始就显得一无是处,懒散不守纪律,而慢慢熟悉之后,小乙稍微懂得了些单位的规矩。 而仅仅只能做到按时上班的小乙竟渐渐受到了大家的褒奖,大家伙儿都认为小乙表现得越来越好了,直夸他要求上进,比小甲好多了。 但事实是,小甲已经做的工作总量不知道比小乙多了多少。 Why? 之所以小甲受到大家质疑而小乙饱受赞美,这就是“贝勃定律”的陷阱:当小甲一进公司就表现出了勤恳和敬业,大家对于他的期望值自然就高了,小甲之后稍有懈怠,就很容易打破大家的期望,从而给大家留下了前后不一的印象,而忽略他其实做的挺好的;小乙一开始给人的印象就是邋遢和懒散,大家对他的期望也不高,一旦小乙有点小进步,大家就觉得很难得,所以认为他上进又努力。 所以,在职场中,要么一以贯之地坚持良好作风,要么一开始就不能主动给大家设置一个过高的期望值,否则稍有不慎或做的不好的地方,就很容易让人对自己感到失望。 其实,很多人也都在不知不觉地在生活中使用着这一狡猾的定律: 比如屡禁不止“标题党”。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家每天都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接触了太多信息,也看过了太多各种各样的故事,一般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已经吸引或者刺激不了大家,所以大家会倾向于打开标题夸张的文章,也只有离奇曲折甚至骇人听闻的事件才能够吸引网民的注意。 “出大事了”! 比如在处理两性关系时,很多人都喜欢玩暧昧,保持若即若离的感觉,就能产生让人欲罢不能的效果。 迈腾 当然,最精于此道的还是商家,比如国产迈腾上市之前,大众汽车公司已经将进口迈腾引进中国,用进口车的高昂售价先拉高消费者的心理接受度,随后再公布国产迈腾汽车的价格,达到对市场的刺激。 如果把贝勃定律比喻成一个哨子,那么这世上绝大多数人,这一生都要不止一次地听到哨声。 既然注定我们要与贝勃定律常伴左右,那么应该报以什么态度与它相伴一生?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说:“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替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在这个麻木的世界,如若能一直保持敏感的心绪,清醒的思考,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清醒的思考,敏感的活 日子过久了,难免觉得枯燥,或许我们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但至少对生活中细碎的小事保持敏感。用自己的触觉、味觉、听觉去温柔地感受这个世界,让自己充分体验这世间的人情冷暖。 比起过得麻木,我们更应活得真切,我们无法改变潮水的流向,能做的,就是时刻保持敏感,温柔地爱着身边的一切。 在这个麻木的世界,敏感地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