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地本是中国的土地,被放弃后独立建国,建国后还屡次打败中国

 昵称9806337 2019-08-21

在中国千年的历史中,藩属中国的国家很多,臣服于中原文化的国家更是不胜枚举,然而像缅甸这样国家不大,胆色不小,整天琢磨怎么挑衅中国的小国却不多。缅甸在历史上多次跟中国兵戎相见,从唐代开始缅甸就开始扑腾,明朝自顾不暇没及时收复缅甸,到了清朝,四次清缅战役,不但没让缅甸收敛,反而伤了清朝的元气。据说那一仗花了清朝上千万两银子。

缅甸接壤中国云南省,是位于中南半岛的一个小国,对中国有非常特殊的战略意义。因为缅甸在印度洋的出海口,如果能为中国所用,那就会制约其他国家入侵,如果为别国所用,不仅边境危险,而且对中国西南经济干扰的影响也会比较大。换句话说,缅甸是中国与西方博弈的重要的战略地点。

缅甸是个非常小的国家,也是个非常狂妄的国家,他们的极度狂妄造成了数百年后缅甸的衰落。

缅甸最初不叫缅甸,那“缅甸”是怎么来的呢?开始缅甸的人民是南诏国的奴隶,后来南诏把他们关进一座城池让他们干活,他们被称为“缅马”, 缅甸现在的国名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唐代,南诏势力很大,曾攻陷缅甸的骠国。南诏是一个尚武的国家,当时它夹在大唐和吐蕃两个强盛的国家中,像一块夹心饼干,稍有不慎就有覆亡的危险。但南诏很灵活,时而联合吐蕃对抗唐朝,时而弃吐蕃归化唐朝,势力渐渐坐大。后来吐蕃进犯南诏,唐朝派兵去援助击退吐蕃,不得不说,南诏还是很会周旋的。

中国发生“安史之乱”后,南诏又联合吐蕃攻击四川,四川是大唐的后方战略要地。他们在四川烧杀抢掠,犯下很多罪行,这些野蛮人生吃畜肉,以大象开路,十分野蛮残忍。

八百二十三年,南诏大军穿过山脉,杀进骠族城池,掳走三千人带回大理当奴隶。不过,由于南诏打仗太多国力空虚,又加上内乱频发,篡位的事情屡屡发生,后来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南诏才恢复了早期的平静。

南诏大军征讨骠国,留了一部分军民在那里。留在伊洛瓦底河谷的除了南诏军民,还有被抓去做奴隶的缅甸人,让他们再这里种地,给南诏搞点经济收入,顺便为南诏守着大后方,一旦打仗,还能提供点资源。

留下的人逐渐繁衍,很快,他们适应了河谷地区的生活,成了河谷地区的新主人,修建了城堡,成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开始自称“缅马”,是强大的骑士的意思。缅甸现在的国名—Myanmar—就是从这个称谓发源而来的。后来“缅马”,变成了缅族。

缅族建立过一些城邦,形成了独立的国家意识形态,蒲甘国是缅甸当时建立的强大的王朝,在它存在二百多年后,出现一位英雄人物,他就是缅甸蒲甘国的国王阿奴律陀。

阿奴律陀骑着战象,东征西战,兼并了河谷地区的城邦,差点灭掉了云南,曾经强大的大理国在崛起的缅甸国面前不得不认怂,划地为界。强大的蒲甘国王朝扼住了通往马六甲海峡的贸易通道,西南方向的阿拉干王国被迫投降,高棉帝国也不得不认怂。干掉了这些强敌后,蒲甘国成了与高棉帝国一样不可小觑的力量,整个东南亚都为之侧目。阿奴律陀也因此成为第一个统一缅甸全境的英雄人物。

蒙古的铁骑席卷到大理后,跟缅甸的蒲甘王朝矛盾日益突出,“牙嵩延之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是中缅第一次正式意义上的决战,武器——象战。缅甸竟然拿出看家的武器跟中国作战,除了象兵,缅甸还有步兵、骑兵和水兵,当然最厉害的陆地作战力量还是象兵,对象兵的选拔和训练也是最为严格的。按当时律法规定,步兵参加十次战役表现优秀的入马兵,马兵表现优秀的入象兵,缅甸的选拔真是比高考还严格。

当然,象兵的待遇也很优惠,每个月的军饷是五十箩谷子。

缅甸对元的作战并不顺利,元军知道缅甸会出动象兵,故意精心选择了树林很奇怪的战场,一旦缅甸军队的战象冲进来,蒙古骑兵就退到森林里,并向象兵射出像雨点般密集到恐怖的箭,奇怪的是他们箭对准的不是缅甸军人,而是战象。战象不是人,没有人的定力,一旦中箭就疯了似的乱蹦乱跳,缅甸军被摔下来的也有很多,此时,元军反攻,缅军就成了瓮中的鳖。就在这一次战役中,强大的蒲甘王朝灭亡。

进入明代,到了万历年间发生了好几次大的战役,其中有一次就是对缅甸的作战,当时缅甸正好势力强大,搞的明朝疲于奔命,一场战役打了十年,明朝不仅败了,还失去了在缅北拥有的土地。

明末,缅甸变成了明朝流亡政府的收容所,永历帝朱由榔进入缅甸,当时与明朝友好的老缅甸王突然驾崩了,新王莽白是个聪明人,知道收容他们对自己没好处,万一吴三桂来要人,他有几个脑袋够吴三桂砍的?所以他砍死了南明十多个武将,囚禁永历帝。吴三桂穿过怒江,来到缅甸,莽白立即献出永历帝,吴三桂用弓箭勒死永历帝。

永历帝死了,但他手下的兵没全死光,他们逃到麻粟坝,开始和克钦和克伦等原始部落融合起来,当时原始部落的土著还在刀耕火种,生产技术相当落后,而南明遗民就显得聪明多了,他们用计谋将土著居民挤兑出去,在这个地盘生活下来,经过繁衍,现在人口到二十多万,他们就是今天的“果敢族”。

清代,中缅两国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清缅战争,清军对缅甸军队一共进行了四场战役,但都失败了。当时缅甸军的设备比清军设备先进高端,他们已经配备了从欧洲进口的火炮,而清军只有火枪。清军基本还处在冷兵器时代,这对作战非常不利。

第一次战役,清军冒进被缅甸用计策击败,乾隆将云贵总督刘藻责骂了一顿,免职,刘藻自杀。第二次,清军不勘察缅甸地形,太过自信,所以屡屡被缅甸军队带到坑里去,死伤严重,将领还编造胜利的假消息,乾隆非常震怒,赐死了将领。更丢人的是,此次战役没损伤缅甸主力,因为缅甸主力在攻打暹罗都城的大门,留下的都是些散兵游勇,结果轻而易举的将清朝军队干败了。

第三次战役,乾隆派出一皇亲出战,皇亲明瑞率满洲精锐骑兵,缅军再次利用地形优势,诱敌深入,缅军大败清军,明瑞自杀。

第四次战役,遭遇缅甸雨季,对于缅甸人而言,反正那是自己的地盘,身体没任何不适,对于清军,本来就不适合东南亚的气候,阴雨几个月不停,瘟疫蔓延,统帅傅恒卧床不起。缅甸是瘴疠之地,有时候,瘟疫干掉的人数比战争还多。后来双方在乾隆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议和,清军烧毁了所有的大炮,舟船,表示永远停战。这一场战役打了大清差不多千万两白银,真是得不偿失。

在清缅战役中,乾隆的态度过于狂妄,他以“天朝上国”的嘴脸自居,全然不顾国情,也不勘察地形,贸然出兵,甚至连作战计划都没有。乾隆不知道当时的缅甸实力有多强大,虽然面积不大,但很善于作战,灭掉了暹罗,吞并了老挝,因为他一无所知,朝臣也一无所知,竟然有人上奏说要请求暹罗出兵,夹击缅甸,全然不知那时暹罗国已经满地都是缅甸兵了。

清缅战役让清朝元气大伤,却没有令暹罗损伤元气,可以说,暹罗还是利益的既得者。当时华裔郑信驱除了缅甸军,还建立了一个国家——吞武里王朝,复兴了暹罗。相比之下,被誉为“十全武功”的乾隆,是不是应该反思下所谓“天朝大国”,是关起门来沾沾自喜的虚荣,还是应该有一个虚心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