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模仿有另一个重要的意义:传承礼仪。人类生活中有很多习惯完全来自于礼仪文化。原始人只会用手抓东西吃,东亚人则学会用筷子食物,欧洲人左手持叉右手持刀,美国人则用右手拿叉子,阿拉伯人干脆只用右手拿东西吃。这些不同的吃饭方式并不影响人类把自己喂饱,为什么我们还要创造出如此多的生活习惯呢?虽然我们拿个棍子就可以吃饭了,但这些吃饭的礼仪定义了个人的种族、宗教、家乡、信仰。传递这些礼仪的意义并不亚于传播技术。这些社会化的礼仪影响了我们的社交方式和认知,方便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当你把叉子从左手换到右手上,旁边的欧洲人大概都会抬一抬眉头:啊,美国人来了! 孩子们对于这种社交认知非常敏感。Gopnik实验室又做了一个实验,这一次她将”绑手撞头“的实验加以改进。实验人员依然用毛巾把手臂绑着,用头撞盒子以亮灯。但这次,两组实验人员会在展示前先给孩子们讲话,一组用的是孩子们熟悉的语言,另一组则用外语讲。在这之后,那些看了同语言实验员撞头的孩子们,也会选择晾着双手用头撞盒子;而那些看了”外国人“展示的孩子们,上前就用手按盒子亮灯了。孩子们似乎认为,同语言的人更值得信任,更值得模仿。 理解了孩子们的模仿行为,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父母的养育方式?孩子们不止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他们还模仿父母的意图,也试图理解父母行为的意义。他们认为父母是权威,甚至当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时,孩子也会一本正经地模仿。当你虔诚地维护自己的文化时,孩子们也会学着你的样子,成为下一代的文化传承。孩子并不只在学校教育时才会认真学习。当我们做家务、逛街、读书、唱歌时,孩子也时刻在观察我们的行为,像海绵一样不停吸收模仿。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先把自己变成那样的人。 观察学习能力并非人类所特有,许多鸟类和灵长类都很擅长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新技能。但倾听学习则是人类专有的技能。人类使用语言来互相传递信息,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知识技能都是靠倾听、阅读、看屏幕(这些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倾听)学习而得的。从他人的传授中,我们知道巴黎是法国的首都、哥伦比亚在1492年航海、地球是圆的、手上有细菌。这些太远、太老、太大或太小的事物都无法直接通过观察所得,我们依靠他人给予的信息建立起我们的知识系统。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Alison Gopnik在《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一书里解释:通过聆听来学习看似简单,其机制却是非常复杂。你怎么知道有一些人讲的话比另一些人更可靠?面对同样的人,你如何分辨他有时讲的话很靠谱,有时却又是乱讲话?有时他对自己的言语非常自信,有时又感觉模棱两可?他人讲的话可能和我们的认知相同,也可能完全相反。我们还经常间接从他人讲话时的其他细节里获取信息,比如语音语调、单词的选用、姿势等等。孩子们怎么通过聆听来获取信息? 事实上,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会通过聆听成人的讲话来获得信息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堪萨斯大学心理学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的著名实验就已表明:不同家庭对孩子讲话的数量也有明显不同,这可以极大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讲话的数量及质量明显超过下层阶级的父母,而中产阶级孩子也随之拥有比下层阶级孩子更大的词汇量。父母可以通过多和孩子讲话而提高孩子的能力,这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是不可多见的父母有效养育方式之一。 然而,孩子并非简单地鹦鹉学舌,他们很擅长分析成人话语中的细微信息。儿童发展心理学界里有一个重要的实验设计。在这个实验里,孩子会见到不同的人,这些人会给孩子看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一个人对孩子说:“这个东西叫fep。”另一个人则会将这个东西叫dax。随后实验员会询问孩子这个东西的名称。在这样前后矛盾的信息里,孩子会选择相信谁的话?他们会从谁那里学到信息?实验发现,孩子会更加相信父母或幼儿园老师等熟悉的人。在孩子两岁之前,如果妈妈称fep而陌生人称dax,孩子会更倾向于将这个新物体成为fep。 然而,孩子与成人之间的依恋模式也会影响孩子接受信息的程度(回复童年创伤获取依恋关系相关文章)。研究人员测试了一群一岁孩子与母亲的依恋类型:安全依恋的宝宝在妈妈离开时会伤心,而在妈妈回来时则会高兴;逃避型宝宝在妈妈离开时装作若无其事,而妈妈回来时也装作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跳急剧加速,表示他们其实非常难过;焦虑依恋型的宝宝则在妈妈离开和回来时都一样哭个不停。在这些孩子4岁时,研究人员做了同样的“新东西”实验,让妈妈将这个东西称为fep,而陌生人称之为dax。另外他们又加了一个实验,给孩子看一个有一点鱼形的鸟神兽图片,让妈妈称之为鱼,而陌生人称之为鸟。安全依恋型的宝宝在面对新事物时更相信妈妈的话,他们把新东西称为fep;但看到神兽时,他们采取了自己的判断,认为神兽长得更像鸟,而并没有听从妈妈的指导。但逃避型宝宝则在面对新事物时选择fep和dax的概率相等,他们并不是很相信妈妈的话。而焦虑型宝宝则完全听信妈妈的选择,将新事物称为fep,认为神兽是只鱼,而并没有加入自己的判断。 如果孩子面对的是一群陌生人的评论,他们将如何选择?当4岁孩子听到三个陌生的实验人员在称呼新东西时,两个陌生人会称fep,而另一个称dax,孩子们更倾向于将新事物称为fep。这种少数服从多数的策略是孩子们适应这个世界的进化方式。大部分情况下,正确总是站在多数人一边的。但是,如果所有人都错了会怎样?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Paul Harris在纸上画了三条线条,让3-4岁的孩子选择最长的一条,所有孩子都选对了。但如果有三个陌生成人在演示时都选择了错误的一条,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就会跟着选错了!这种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心理”概念也经常出现在成人身上,我们会因为别人的错误观点而修改了自己原本的正确观点。 孩子们可以从成人那里学到真实世界中的知识,但成人讲述的信息中并不仅仅只有真实世界里的故事。从对原始人类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就发现原始部落很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这些故事里有神仙鬼怪,也有祖先和幽灵。这些奇幻故事在人类刚出现时,就已经存在人类社会的生活里。在的孩子们则会从聆听成人讲故事中,知道小猪佩奇、托马斯火车头和哈里波特。孩子们都爱听故事,自18个月大起,孩子们会不知不觉地被这些或美好或神奇的魔幻故事所吸引,全神贯注地将自己沉浸在这个不存在的世界里。虽然科学家还没有全面的证据来证明,但由于18个月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开始阶段,虚构故事也许对人类语言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心理学家们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为:孩子会把真实和虚构的世界混淆,无法分辨现实和虚幻。许多父母也依然这么认为。有些父母甚至觉得,帮助孩子分清现实与虚幻是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如今的科研工作发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可以通过一些微小细节来判断真实和虚构。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Jacqueline Woolley的工作便是研究孩子对于想象、现实与魔幻的理解。她发现,当孩子开始学会过家家时,他们就从未混淆过现实与魔法、事实与虚构。孩子可以告诉你,人们能摸到真实的猫,而摸不到想象中的猫。当科学家让3岁的孩子将一群故事卡片分为”真实“和”假装“两个类别时,孩子们可以准确地将“和树讲话”放在“假装”类别,而“头撞到树上”放在“真实”类别。 图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