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意识记忆法

 实心菜书斋 2019-08-21

人为训练记忆是无意识教育的大敌

龚志刚

心仪坊摘: 【摘要】 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记忆还是人的一种本能,可以是无意识和前意识的。偏重人为记忆的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不能有效改善意识区域,有时恰恰相反,不但无效,反而是有害的。所以,我们不应过分关注人为记忆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应注重默会认识和默会能力,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

【关键词】 记忆 意识 默会认识 学习 方法

关于“记忆”,《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简而言之,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这里的经验是多种多样的。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是经验,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予以再现,这个过程就是记忆。从现代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记忆是认知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认知活动还包括知觉、注意、动作、语言、推理、思考、意识乃至情感在内的各个环节(或层面)。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在知觉中,人的过去经验有重要的作用,没有记忆的参与,人就不能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事物。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记忆提供的知识经验,起着重大作用。人们要发展动作机能,如行走、奔跑和各种劳动机能,必须保存动作的经验。人们要发展语言和思维,也必须保存词和概念。可见没有记忆,就没有经验的累积,也就没有心理的发展。另外,一个人某种能力的出现,一种好的或坏的习惯的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培养,也都是以记忆活动为前提的。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记忆和学习,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人类文明。

因为记忆的重要,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曾致力于记忆的研究。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断言: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对此,笔者不敢完全苟同。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记忆是学习的基石,但记忆并不等于学习,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记忆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记忆不是促使意识生成的关键,思维才是促使意识生成的关键。

记忆可以是无意识的和前意识的。意识生成后也可以处于无意识状态。 记忆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适应环境使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一种本能。就人而言,记忆是人的一种天生能力,是在人脑的发育生长中自然生长的能力。很多记忆是在人意识生成前就有的。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应人为地刻意地去扩充和强化记忆力,这样做对学习的效果来说是适得其反。举例来说:人的视力是天生的、是自然发育长成的能力。因此,从没有人说要加强视力,更没有训练视力的说法,人们重视和提倡的恰恰是保护视力,不要超负荷用眼,否则就会使视力受损,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基于同样的道理,人对自己的胃口和力气也不会刻意加以训练,以达到酒囊饭袋、饕餮无度或力大如牛、气吞山河的目的。除非有特殊需要,在一般情况下,人为扩充或强化这些本属自然的能力是没有意义的,有时还是有害的。

1/6页

因此,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不要依赖人为记忆的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方法对人的进步是有害的。也许你强烈不认同这一观点,但事实却牢牢地站在我的一边。下面我就来论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一、理论背景

在我另一篇题为《论无意识领域(默会知识)的教育和学习的重要》的文章中,我引述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中的关于无意识的作用的概念。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它不能用言语来表述。而意识是人内心里能感知的推理和思考,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但无意识不做通常的思考和推理,它会本能地对信息和基本情绪或做出反应。如果将人的心里比作一棵树,那么露出泥土我们见得到的、感觉得到的树枝树叶乃至果实就是意识,而藏在泥土之下我们看不到的、感觉不到的那个错综复杂的根则叫做无意识,。泥土之上会长什么样的枝叶,结什么样的果,基本取决于泥土之下的种或根。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虽然不为人所知,却是一个具有巨大能量的心理系统,它具有非理性、无逻辑的特征,在人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无意识起决定性的作用,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本质和真实。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理论中,把无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弗洛伊德甚至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潜意识的精神过程,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在该文中,我同时还引述了波拉尼的“默会认识”理论,阐述了“默会能力”的作用、默会知识的特点和习得方式等。“默会认识”,主要是相对于明确知识而言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认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认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认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认识”,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认识”。

“默会认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认识就是植根于默会认识。一种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思议的。”波拉尼的这段话“揭示了完全明确知识的理想之虚妄。”

默会认识相对于明确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

默会认识是明确知识的基础,一切明确知识都有默会的根源。

从“无意识”理论和“默会认识”理论出发,我论证了“只注重意识领域(传授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对人的进步是无效的,有时是有害的。朝向无意识领域(默会认识)的教育和学习,对人的进步才是有效的”这一观点。同时,我还提出了“对人的教育和学习,重要的是培养认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默会能力),而不应太关注积累知识(明确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本身不重要,培养和掌握认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重要的。

二、记忆与知识

1、人为记忆与自然记忆的特点

1)记忆(自然记忆)的特点

一般认为,记忆有如下特点,

?易变性

每个人对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都是原封不动的。其中的一些常在莫名其妙地变化着——内容或形式或形象在潜移默化地或多或少地改变着;一些原有的经验在新经验的不断记住中不断地丰富完善,有的内容或形式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

2/6页

?内隐(不可见)性

不可见与非直观性,是记忆的一个重要特点。只要你不肯将记在脑中的内容转录——说、写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出来,别人就无法得到它。语义记忆具有内隐性。

?不完全可靠性(也不能完全复制)

回忆起来的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的形象等,不能确保是首次识记时的原型。其中的一些可能随着时间的顺延而莫名其妙地变化着,可能向着更完备的方面变化;可能出现残缺;还可能走形或变样;亦可能整体地或局部地扩大或缩小。

实际上,是记忆的易变性产生了回忆时的不完全可靠性——不完全准确性。

有时,背景知识广博的人在回忆过程中常会不加区别地使用相似的词语、同义的概念,因而就产生了虽无碍大局但不全是原型的记忆。

?瞬捷性

正常人的大脑可在一眨眼之间记住感兴趣的知识、经验、事件„„据研究,在50毫秒至半秒钟的时间里,人脑可以记住4个不同的数据。人们所记住的内容,在日后取用时也具有瞬捷性。

瞬捷性还表现在,能与短瞬间去比照记住的信息,如此事与彼事、近事和远事、过去和现在、中国的事与外国的事、公事与私事„„

?潜力无穷性

人的大脑结构功能单元是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就相当于一个记忆元件,一个人毕生的总记忆储量可以容下三四个美国国会图书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正常人的记忆潜力都大无穷。达尼尔•达宁还将“记忆”与“力”化合为记忆力,并形象地描述说:“我们的记忆力活像娃娃抱(一种农妇装束的玩偶,一般以木质制作,最外边的一个个头最大):卸下一个,里头还有一个。”

?经验性

所谓经验的反映,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如见过的人或物、听过的声音、嗅过的气味、品尝过的味道、触摸过的东西、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等。这些经历过的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

2)人为记忆的特点:

?易变性

?外显性

人为记忆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语义复制,完成考试,它必须外显。

?主观上要求完全可靠

人为记忆的复制、考试,要求完全符合教学大纲标准。

?强迫性

人为记忆是为了语义复制或考试而作的记忆,人为记忆与自然记忆相比,前者的记忆痕迹是人为强加的,以长时记忆为主;而后者的记忆痕迹是感觉和思维的自然尾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都有。

?潜力有限(没有无穷大)

根据记忆的规律可知:每个人的记忆素质和能力不同;“记”在 “忆”先,“认知”容易“回忆”难。人为记忆主要是针对语义记忆的,“内隐”特性要人为“外显”有难度,而采用机械记忆法为主,“记”难“忆”更难。所以潜力有限。

?非经验性

人为记忆不是为了针对经历过的事物,而重要是围绕语义记忆,它的形成路径是“语义—》语义”的复制。

通过比较两者的特点可以知道,记忆的易变性和不可靠性特点告诉我们:记忆不值得信

3/6页

赖。而人为记忆的六个特点告诉我们:由于人为记忆具有难操作、有缺陷、不可靠、潜力有限和矛盾多的特征,在学习上使用和依赖人为记忆绝对有害。

2、正确的学习途径

在学习中,能识记并再现知识未必就意味着已认识、理解、掌握了知识;而认识、理解了知识未必需要或能够复述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决不是依靠人为记忆,而是认识、理解。

人类的学习途径至少有五种(详见笔者《论无意识领域(默会知识)的教育和学习的重要》一文):

(1)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语言传授a a),这是集中在意识领域内的学习,是学校学习和自学常见的学习途径,主要用人为记忆的方法,说夸张一点,就是死记硬背。

(2)从明确知识到默会认识(内化a A),这是聚焦在前意识和无意识领域内的学习,是自学的正确学习途径,用认识、理解的方法。

(3)从明确知识到默会认识再到明确知识(内化外显a-A-an),从意识进入前意识或无意识领域,是学校学习的正确途径,用认识、理解的方法和实践验证的方法。

(4)从默会认识到明确知识(外显A-a),从前意识或无意识到意识领域,用归纳总结的方法。

(5)从默会认识到默会认识(意会、训练、实践A-A’),是在前意识或无意识领域—思考行为和肢体行为的学习,用诉诸行动的方法。

上述学习途径中,(1)不可取,它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途径,仅是记忆明确知识和关注知识量的积存,只是“博物馆式的拥有”,既不能改善无意识,也不能改善意识。而上述(2)--(5)是可以选择的学习途径,它是有效的学习途径,能培养默会认识和默会能力,是“工作作坊式的拥有”,既能改善无意识,也能改善意识。

人为记忆只关注意识领域,它只与那一领域的明确知识发生关系,既不关注无意识领域,也无法改善无意识领域,更不能提高默会能力。

“know-that”能够表述为各种命题性知识,“know-how”则表现为各种做事的知识。“当一个人知道如何做某种事情的时候,他的知识就体现或实现在他所做的事情中。”

人为记忆的对象是“know-that”,而不包含“know-how”(属于默会认识)。 根据赖尔理论,know-how相对于 know-that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无论是发现还是拥有一种know-that知识,都是know-how为前提。“一个科学家首先是一个knower-how,其次才是一knower-that。除非他知道如何发现,他不会发现任何特定的真理。”这意味着,当某人在发现了一种know-that的知识以后,如果不知道如何来使用它,就不能说他真正地拥用这know-that的知识。以学习为例:“要知其然,先要知其所以然、何以然”,这是有效的学习,如果“不知其所以然、何以然”,就不算是真正有效的“知其然”,那只是“依葫芦画瓢”,等于没学懂,没学明白道理。

3、知识的可批判性和人为记忆的有害性

二十一世纪常常被称为“知识世纪”,另一说法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爆炸意味着人们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一一因为人们的认知不可能跟得上知识“爆炸”的更新速度,而知识淘汰速度加快则告诉我们没有必要被动地去学习所有的新知识。究其本质而言,知识经济意味着知识的作用将越来越小。所以,人们没必要太在乎知识。更何况知识本身还包含着错误。因此,记住多少知识并不重要,人对知识的识别、认识能力才是重要的。很多知识,Google一下就知道。纵使过目不忘,倒背如流,也不过是“知道分子”。认识的结果也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认识能力。认识能力是默会能力的一种。

1956年,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发现,美国学校的测试题95%以上是在考学生的记忆。他于是发明了一个新的学问分类法,就是影响了两代美国

4/6页

人的布鲁姆学问分类法(Bloom’s Taxonomy of learning)。该分类法说学问由低到高,

分知识(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估(evaluation)几个类别。这个分类法在美国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学,几乎是人所共知。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就是以布老的分类法为依据,经过两代人的时间,美国的教育成功地走出了“记忆”为主导的测试方法。

而在我们的考试体系中,对记忆能力和所谓知识点的考量、测试仍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于人们研究发明总结了不少提高和训练记忆力的方法,什么快速记忆口诀、巧妙记单词**招、轻松记忆技巧、联想记忆法、图像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N种方法,甚至推出增强记忆力的食谱,还有雨后春笋般的记忆训练课程等,不胜枚举。

人的记忆确有潜力可挖,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并且很好地驾御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但记忆无法保证所记入的都正确,既记忆不具有甄别对错的功能。它本身只是接收,除非意识在主观上介入阻止接收。实际上仅靠单纯的直觉意识很难有效担当此种阻止的角色。

不要信赖以人为记忆为主要学习方法所形成的大脑记忆库,夹杂着混乱和错误的大脑记忆库不会得出正确的判断。

以人为记忆为基础的判断重利不重理。夹杂着混乱和错误的大脑记忆库能做局部的、短期的、急功近利的判断,这种判断具有本质非理性特征,更具有本能性,有时是以局部理性为工具来满足本能性需要。

人为记忆与明确知识高度相关,人为记忆只关注、瞄准明确知识的存取,不关注明确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与默会认识、默会能力是低度相关。而默会认识相对于明确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默会认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认识就是植根于默会认识。”因此,人为记忆是不能提高或改善默会认识或能力的学习方法,是无效的学习方法,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它的有害在于:剥夺了学生获得默会认识和默会能力的机会,

人为记忆与意识领域高度相关,人为记忆只关注、瞄准对主观意识领域的改变(如感知或复述的明确知识),不关注对无意识领域的改善(如默会认识、默会能力的培养)。而无意识相对于意识,在人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无意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本质和真实。因此,人为记忆是一种不能改善无意识领域的学习方法,是无效的学习方法,有时也是有害的。它的有害在于:恶化学生的无意识领域。

4、人为记忆对学习的有害性还在于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波拉尼提出人在认识环境的同时,也在塑造他自身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主体主动的探索过程。真正的知识依赖于人们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掌握明确(言传)知识本身。默会认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人类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也就成为默会认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图使所有认识完全客观化(明确化、言传华化)的举动实际上是要消灭所有的默会认识。默会认识在科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默会认识和默会能力是形成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并且,寻找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也离不开默会认识的参与。

为什么需要人为回忆知识,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认识、了解、运用和创造并不需要复述知识,遗忘也不可惧,笔记就可弥补。学习的目的不是记住很多知识;更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而是培养学生的认识、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其中,至少保证普通学生掌握基本的认识、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同时鼓励培养和精心呵护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然后,在突出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认识、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激励他们具备创造力和想象力。人为记忆对学习的有害性在于:恰恰扼杀了所有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萌芽;而人为

5/6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