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脾燥湿的方法

 爱中医2 2019-08-21
 
 
 
 
 
 
 
 
 
 
 
 
 
 
 
 
 

经常有朋友在后台询问,我看我的症状像是脾虚有湿,为什么我用中医的健脾燥湿的方法却没有效果呢?

说到这个问题,就需要先从脾开始讲起:

脾属阴土,土性湿,湿盛则困脾,碍其运化,故有“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之病机概括。

“脾恶湿”是脾的基本生理特性,这是《内经》的共识(《灵枢·九针论》《素问·宣明五气》),并以此为据,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脏气法时论》)即是其例。

脾所“恶”之“湿”有两层意思:

外湿邪气

人体感染外湿邪气后极易损伤于脾,如“湿伤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 者,得之湿也”(《素问·痹论》)即是其例。

脾失运化

形成的 “内湿”。“脾恶湿”是强调脾的水液运化的功能只能正常而不可失常,一旦失常就形成“内湿”。湿邪内停,必然导致脾胃气机升降枢纽的功能失常。

从上面这段理论我们得知:脾喜燥,恶湿。那么脾虚一定有湿,当脾虚有湿的情况下正确的做法就是:健脾燥湿。但是往往方向对了却难以解决自身的状况,这就回到本人的目的了,你的健脾燥湿应该怎么做才对?

中医讲究辩证施治,脾虚有湿又分为两种证型,我们具体来看下:

脾虚湿困

症状:因饮食不节或者劳累过度,思虑伤脾,或年老体弱,久病耗伤脾胃,引起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出现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纳呆便溏,头身困重,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短黄,大便溏稀或者泄泻,妇女黄白带下等症。

我们具体来看下脾虚湿困具体症状的调理方法:

脾虚湿困引起的痞满

原因:因饮食不节或者劳累过度,思虑伤脾等引起脾气不足,脾阳不振,脾失运化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表现:胸脘痞满,恶心欲吐,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舌体胖大,质淡,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则:健脾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宜用:四君子汤合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脾虚湿困引起的呕吐

原因: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者病后体虚,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受纳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停积胃中,上逆为呕。

表现:呕吐清水痰涎,头眩心悸,胸脘痞满,不思饮食,或呕而肠鸣有声,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则:温化痰饮,健脾和胃降逆。

宜用: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脾虚湿困引起的泄泻

原因:多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脾气亏虚,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水谷清浊不分从而导致泄泻。

表现:大便时溏时泄泻,反复发作,略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可增多,夹见不化水谷,饮食减少,脘腹胀满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治则:健脾淡渗,利湿止泻。

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脾虚湿困引起的水肿

原因:因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导致的脾健运失司,不能制水,致水湿停聚泛滥,出现的水肿等症状。

表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四肢重,小便少,伴见面色不华,纳少便溏,少气神疲,脘腹胀闷,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濡滑。

治则: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宜用:黄芪补中汤加减。

湿困脾阳

与脾虚湿困症状大致相同,但病机上稍有差异。湿困脾阳,是因外湿影响脾阳的运化,宜燥湿利湿为主,湿去则脾阳可以恢复。

表现: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大便溏泄、头重如裹、身重或肿、舌肿苔腻,脉濡缓。

治则:温中化湿。

宜用:胃苓汤 。

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对脾虚有湿会有一个更加详细的了解。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需通过专业人士具体辩证之后再行加使用,方能事半功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