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伯庸:历史书该怎么读?

 gs老张 2019-08-21

历史书该怎么读?

“我写《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来过很多次西安,西安博物院、碑林、陕历博……”马伯庸说,真的有读者读完书之后就会来西安,对着书,去博物馆找书中出现的器物。那东西就摆在眼前,然后他就对唐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8月16日,著名作家马伯庸来到了西安举办讲座,并请出了“文学大 v”苏轼,结合苏轼和自己的读书经验,给大家解答了读不进去历史书这个困惑。

“读历史书,找到一个目标,找到一个兴趣点,你读书的效率就要比别人高,成就也要比别人高。”这也是《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后,马伯庸第一次来西安,他说自己这次来“算是衣锦还乡,腰杆也能更直一些。”

8月16日,马伯庸在西安易俗社举办讲座,吸引了热爱《长安十二时辰》的粉丝和热爱唐文化的市民前来参加。

为什么读不进去历史书?

“坐火车来西安的5个小时车程中,我带了一本很厚的书。但是玩了3个小时游戏,之后饿了,叫了一个外卖,总之就是给自己找理由。”马伯庸说,现在人读书确实有困难,也有很多人想读历史书,读不进去,向他请教方法。

“我们先想想为什么历史书读不下去?”马伯庸让大家思考,因为故事的逻辑和历史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小说写故事前面有伏笔,中间会展开情节,结尾有一个交代,有一个非常饱满的逻辑链条。

但历史是碎片化的流水账,只有当读了足够多的资料之后,才能从流水账中提炼出一个逻辑链条,发现一条故事线。

苏轼曾写过“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60多岁的苏轼尚且在梦中被未完成的作业惊醒。马伯庸坦言,自己以前也读不下去历史书,有一次无意中发现了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才改变了历史书读不下去的看法。

带着目标去读书

“我们俩其实都用的是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我们都有一个目标。”马伯庸因为写作需求去读唐代文化的东西,就会有一种动力。而读者为了找小说中的这些细节,去读一些艰涩的学术论文,最后也会变成半个专家。

苏轼把书中的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面,然后各个击破,根据从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得出结论。马伯庸介绍,“读书要设立目标,带着任务去读书,这样就有了动力,不会因为茫然而不知道该怎么读。”

马伯庸现场带着大家重读《鸿门宴》,第一遍读史实,第二遍读里面所有关于地理的知识,第三遍读礼制,第四遍详细研究器物。

苏轼说“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马伯庸解释,这并不是一个速成的读书方法,这只是一个笨的办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只有方法和努力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果。

苏轼总结说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就是要尽量多看一些书,但取的时候是“约取”,只采撷想读的东西,然后“厚积薄发”,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来谈这件事情,才能跟别人的眼光不一样。

在历史的缝隙里做文章

要写一个关于长安的小说,就要细读历史,在书中埋藏下很多的历史细节和实物。马伯庸读历史的目标就是让小说能有更多的立足之地。马伯庸说他在创作《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就觉得《隋唐两京坊里谱》特别好看。历史书中每一页、每一个东西他都能联想到小说故事的桥段中。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说,小说中提到的历史细节越多,读者去一查,发现真的有这个地方,就会增加小说的信服力,小说的质感也就越好。”马伯庸说。

除了带着目标读历史,读历史也要对历史人物要有代入感,才会有更深的理解。

马伯庸谈起自己的孩子在3岁时打点滴,他双手环抱着孩子,心乱如麻,“微博也不想刷了,游戏也不想玩了,只想让他赶紧好起来,好起来比什么都强。那一瞬间我就想起袁绍了。虽然我仍旧觉得袁绍的做法是错的,但是我突然能理解他作为一个父亲所作出的决定了。”

“读史书,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增长,带入历史人物的身份之后,那些看着很蠢的行为,我们都能理解。”马伯庸说,“我觉得读历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设法从当时那个人的心里去理解,而不是从后事全知全能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也是马伯庸创作的一个灵感来源。

(各界导报记者 张晶文/图)

监制:田东锋

审核:刘 菁

责编:李 旌

编辑:马 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