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字画与字画名人

 金侬 2019-08-21

         名人字画与字画名人

  文/金侬

鉴赏与收藏字画,名人字画与字画名人,这是必须搞清楚的两个概念。

所谓名人字画,就是名人写的字和画的画。

名人字画的价值,往往不在字画本身,而取决于名人的知名度。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对名人作一番研究。

什么是名人?

名人是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知名度并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名人的影响力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来。

从空间上来看,他们可以是某一个地域,比如某一个县、市,某一个国家,或者是世界范围内的名人;也可以是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领域的名人。显然,空间范围越大,行业和领域覆盖的面越广,这个名人的影响力就越大。

比如,贾平凹和莫言,同是作家。贾平凹是陕西人,他在陕西的影响力很大,几乎人所共知;除了陕西,在中国,喜欢文学、影视的人也都知道他。他的知名度,从地域上说,应该在陕西,从领域上来说,应该是中国的文学影视界。当然,由于国外也有他的翻译作品,他在一些喜爱中国当代文学的外国人中也有一定影响力。

莫言是山东人,在没有得“诺奖”以前,他跟贾平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相差无几,从地域上来说,限于山东;从领域上来说,限于文学、影视界。自从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便一下子从山东、中国文学、影视界走向了世界文学、影视界。因此,从空间的角度来看,莫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超过贾平凹的,只因诺奖是世界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从时间上来看,有的人就像“流星”,一夜成名,但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挥挥手,不在人们心中留下一点印象;而有的人,则会在某一段时间让人们记住,这段时间可能十年,也可能二十年,甚至还可以有更长的时间,但随着一代人的消亡,他(她)的名子便也就随着这一代人烟消云散。还有一些人,人们永远会记住他(她),他们在历史上有着恒久的地位,永远散发着无尽的影响力,甚至日久弥香。

“流星”的例子,可以从娱乐圈某些歌星和影星见出,某些畅销书作者,也可能一时洛阳纸贵,而后不名一文。

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歌星叫田震的,曾经红遍大江南北,如今,当时与田震一同走红的那英依然风头不减当年,而田震却已经被许多人忘却,想必零零后或者更晚近的年轻人,恐怕已经不知道田震为何许人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位作家很火,他的小说曾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人们纷纷竞相传阅,先读为快。这位作家与在下同名同姓,也叫张扬。这本小说就是《第二次握手》。

现在,你若问五零后、六零后的人,他们应该还有印象,但八零以后年轻人,肯定不知道这个人这本书,张扬和他的《第二次握手》已完全走进了历史。

还有陈景润。

那是邓小平复出,倡导科教兴国,呼唤科学的春天。作家徐迟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讲述了一位名叫陈景润的数学家,毕生研究一个叫“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命题。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在社会上引起轰动,陈景润也因此名声大噪,几乎家喻户晓。当时在学校和单位,如果某人不问政治,不关心时事,只埋头做自己的学问,人们就会把他比作陈景润。一时,陈景润几乎成了一类人的代名词。然而,时过境迁,及至今日,陈景润的名字已经被人淡忘。

田震、张扬和陈景润,都是一段时间的名人。

在历史上永远被人记住的人物,当然不乏其人,比如孔子、老子、庄子、苏东坡、李白、杜甫、王羲之、苏格拉底、达-芬奇,等等,他们的名字已经穿越古今,被永久地雕刻在时间长廊中,成为不朽。

同样作为名人,田震、张扬和陈景润与孔子、达-芬奇等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时间是最公正的审判官。一时的名人,一段时间的名人,永久的名人,这三个名人级别,时间会给出公正的裁决。即使如贾平凹、莫言等,三百年后,他们是否仍然还会被人记得,也是个问号。

时间像一个筛子,它会把应时货、冒牌货、投机货、炒作货统统筛掉,留下的是真正于人类文明起永恒作用的人。

凡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才是真正的名人,否则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拿这个标准来检验名人字画,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字画不“名人”——这些名人,只是名在当下,以后会不会被人记得,记到什么程度,是个未知数。     

比如,赵本山、赵忠祥等。

赵本山在春晚接二连三地出演小品后,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于是,他开始写书法了。很快,他的书法拍卖了,并且拍出了高价。我不时接到朋友给我发来的赵本山的拍卖书法,他们问我,赵本山的字好不好,值不值得收藏?

我不回答,只说,如果你也有赵本山那样的名气,且不怕丢人现眼,你也可以拍卖你的字,说不定价格比赵本山还高。

道理很简单,赵本山卖的不是他的字,而是他的名。假若把赵本山书法的落款“赵本山”三字换作其他任何一个不知名的人,这样的书法,一文不值。

这就是名人字画。名人字画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名。问题在于,2019年的赵本山已经有了冷却的迹象,那么,五十年后,一百年后,赵本山还会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吗?那个时候,赵本山已经不知名了,他的书法还值钱吗?

名人字画的本质,在于“名人”二字,但从字画水平上来看,也有很大区别,可以分出以下几类:

第一类,水平差的,赵本山的字,当之无愧。这样的字画,因完全依赖名人的名气而体现价值,一旦名气不能持续,或者有负面影响,现有的价格便不能维持,完全有可能一落千丈,成废纸一张。这一类名人字画是收藏的陷阱。

第二类,有一定水平的,比如范曾的字。

我一直认为,范曾书法,本质上是名人字画,它是因范曾是著名画家,其书法才被人认可的。如果同样的字,不是范曾所写试试?能不能被社会认同,荣宝斋会不会标出那么高的价,那就不一定了。

我说范曾书法,“本质上”是名人字画,其实还是肯定其字有一定书法价值,但这种书法价值,与同样也是画家的董其昌、赵孟頫相比,应该差着好几个量级。

因此,作为名人字画的范曾书法,有客观存在的价值,但如若价格高得离谱,仿佛范曾就是称雄当代、名存千古的大书法家,这就进入了收藏的误区和盲区。

第三类,水平较高,比如郭沫若。

郭沫若他的文学、学术成就还是有目共睹的。他是诗人、考古学家、剧作家、学者,也是书法家。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跨界成名,而且在所跨之界,都属翘楚。暂且不论其书法,他已是中国现当代的文化名人,他的名人字画的价值是明摆着的。如若我们暂且不论他的文化名人身份,单论其书法,其水准也达到书家层次。所以,郭沫若有着双重的身份,你既可以从名人字画的角度看他的字,而他本人也是字画名人——因字成名。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身份与郭沫若相近却已经被时间“免检”的人物,他就是超出郭沫若许多量级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若要真以书法水准相比,难道黄庭坚、米芾就比苏东坡差吗?就是蔡襄的楷书,苏东坡也赶不上。何以宋四书家的排序非要是“苏黄米蔡”不可?

黄庭坚是苏门的学生,他即使书法成就比苏东坡高,委曲地排在老师之后也情有可原。那么,蔡襄和米芾呢?也许,苏东坡在诗词、散文上的成就,加之苏门在宋朝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早已使东坡成了宋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化名人,他的字已成名人字画。站在名人字画的角度,黄、米、蔡只好排在他的后面。

所以,苏东坡的书法是不好学的。事实上,学他字的人也少,学黄、米、蔡字的人却大有人在。为什么?如果你没有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没有他的天赋、悟性和才华,“我书意造本无法”,你去试着“无法”看看,那就是无法无天,而后无地自容。

名人字画因名人效应而产生商业价值这一社会现象,很早以来就已客观存在。在普遍缺少字画鉴赏力,缺乏书画知识的人群中,名人字画的字画水平或许已经根本被人忽略,人们所看重的仅仅是名人字画中名人的名气,甚至即使不喜欢这些名人的字与画,也会因名人的名气而不惜重金购进,充当门面。

鉴于此,有些书画家便不在自己书画水平上下功夫,而把更多精力时间花在“字画外的功夫”上。他们想方设法在一些书法、美术的组织和团体里捞名头,当上什么理事、会长、主席、院长、顾问等等。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某人一旦当上什么理事、会长、主席、院长、顾问等等,就已经有了身份,这身份就是名人的象征。既然是名人,他们写出的字,画出的画,甭管写成如何,画成怎样,就都是名人字画,就都会有价值。

时下,此风甚烈。随便一人递过名片,上面罗列的头衔,就需要你用心去数。而我往往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那些头衔越多的人,写出来的字,往往没法看。这又是何故?

道理很简单,时下的头衔本来就没有衡定的标准。常常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名人就是这样“莫须有”制造出来的。在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各种各类与书画相关的组织中,您说说,会员与主席在书画水准上到底有什么差别?差别也许就在于一个有头衔,而另一个没有头衔。

问题的关键是,主席之所以成为主席,他需要活动,需要交际,需要运作,需要投入比会员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这个头衔。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恒定的,在这个上面花的时间和精力多,自然就在那个上面花的时间和精力少。活动、交际、运作的时间多了,还有时间静下心来写字作画吗?一个书法家和一个画家,他连写字习画的时间都没有,他拿什么来提高自己的书画水平?!

更进一步说,沉浸在头衔的名利场中,各色人等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只为争夺那名额有限的稀缺资源——头衔,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论失败者还是战胜者,心情都注定不能也不会平静。而书画佳作的诞生,最最需要的,就是静心。所以,头衔越多,心越不静,这一类“名人字画”在外行人看来,是个宝,而在内行人眼里,简直就是垃圾。

曾经一度,我也短暂地去追求过那些头衔。所以,上述看法不仅是我理性的认识,更是我在经历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

事物的发展,永远遵循“物极必反”的发展规律。名人字画的喧嚣与骚动,让许多跟风者吃尽了苦头。因为前面讲过,名人需要时间检验,现如今包装和炒作过的名人,有几个过得了这一关。于是,彼一时,风头出尽,一字万金;此一时,风头过后,无人问津,一落千丈。那些不看实际字画水平,而一味只看名头只重名气的盲目跟风者,彼时高位抢进,此时还能找到接手的下家吗?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好不容易运作来的主席、院长等名人身份,终究也有让位的时候。一旦让位,名人头上的光环不复存在,于是,人们看到的就是退潮后的光腚裸泳者,什么名人字画,其实是一张张废纸!

这就是追逐名人字画所蕴藏的巨大风险!那么,什么又是字画名人呢?

字画名人正好与名人字画相反,他们靠的不是名,而是自己所创作的字画,因有着真实、恒久,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被发现和挖掘的价值而为人知晓,因此成为名人。总之一句话,字画名人的价值,因他们的字画而存在。

这可能存在多种情况,一是他们的才华同步被社会认同,比如画家毕加索;二是才华没有被社会发现,许多年后,甚至等他们去世了,作品的价值才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凡高;三是先被埋没,后来遇到伯乐,才华拨云见日,比如齐白石。

站在收藏的角度,遇到第二或第三种情况的字画名人,您就等于捡了一个大“漏儿”。

当然,字画名人成名以后,他们的作品反过来又成了名人字画。这个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判别其字画的价值呢?

唯一的办法,还是将名气放在一边,将作品鉴赏放在首位,不要让名气冲昏了头脑。因为,即使字画名人,他们的字画也有优劣,也有早期作品,成熟期作品,巅峰间作品,衰退期作品;也有代表作,成名作,应酬之作,失败作品。把一位字画名人不同时期,不同水准,不同心态下创作的作品一视同仁,是简单和失于明智的行为,与盲目跟风名人字画没有任何区别,也会使自己掉进深深的收藏陷阱。

正如收藏名人字画,着重要研究名人一样,收藏字画名人之作,当然也要对字画有认真细致和独到的鉴定和研究,从这个角度来看,发现字画名人,并且能够真正捡到“漏儿”的,都是字画方面真正的行家,他们都有着一双发现的慧眼。

陈师曾发现齐白石,就是这方面最具典型意义的案例。这就扯出一段佳话,限于文章篇幅,就此打止。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