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别的先不说,单从逻辑上讲,凡事都有个先来后到的顺序,秦朝不灭,何来汉朝?凭什么说秦的灭亡和汉朝的建立是相同的基础? 要弄明白它们之间的关联,我们先看下秦朝是如何灭亡的。关于秦朝灭亡,很多人认为,在于秦政严苛,民不堪役,最终导致矛盾的爆发。 秦朝,不可谓不强,但在秦末,各地起义,却像割不尽的韭菜,一茬又一茬的出来。 1、秦朝真的残暴吗?公元前209年,被征发去往渔阳戍边的900多名戍卒,因在大泽乡遇雨,无法按期达到,陈胜吴广就说了,“失期皆斩”,然后大家伙就都忙着去找竹竿了。正是这伙人拉开了反秦的大幕,后来的加入者,如过江之鲫,这其中就包括汉朝的建立者---刘邦。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大量秦简,其中,关于徭役的,有这么一条: 御史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也),及诣。水雨,除興。 看到没,迟到顶多就罚你出一套铠甲的钱,司马迁在《史记》中却声称“失期,法皆斩”。 2、“失期,法皆斩”,民众会不会是因为“法盲”而被煽动?不会! 里耶镇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湘西,都知道,比如赫赫有名的湘西赶尸,湘西土匪......诸多传说,更增加了这个地方的神秘性。其实,秦朝灭亡后,甚至直到明清两朝,对这个地方的管理都很薄弱,土司才是这个地方的威权。 2005年,在湖南里耶镇,发现大量秦简。其内容比睡虎地秦简更为丰富,涵盖人口、物产及各种秦律、政令。这足以说明,当年,秦朝对这个地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管理。
那么,问题就来了,陈胜吴广如果对着那九百多人说“失期,法皆斩”,他们会信吗?里耶秦简,说明秦法已经覆盖了这个曾经鸟不下蛋的偏远地方,也间接证明了当时的秦法已经在全国范围铺开,服徭役之前,自然会有当地官员向这些人解释各种规则,所以这么推算下来,那九百人肯定知道,就算是去晚了,也不至于掉脑袋。话句话说,用这种口号忽悠别人“揭竿而起”是行不通的。 可见,秦朝并非“暴秦”,这点还可以从汉朝的建立来证明。 3、汉朝建立的法理也间接证实了秦非“暴秦”中国古代对“篡逆”是非常讨厌的,本来大家都好好的排队,突然有人过来插队,大伙心理肯定不爽。所以我们讲究传承,讲究“君权天授”,每一个朝代的建立必然要追寻其合法性,哪怕是五代十国时期,再小的朝廷也是要追本溯源。
但是,问题来了,既然汉承秦制,秦国施行这套制度你说他是暴秦,汉朝就不是暴汉了?这就面临一个法理上的问题。 汉朝的统治阶层对此提出了诸多不同的方案,影响较大的就是五德学说。后来董仲舒的出现,他将阴阳与五德结合起来,才算做了一个在文化上勉强说得过去的解释。 从上面这几点来看,秦并非亡于苛政。 那么,当年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这些人,并且最终铤而走险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曾经,秦人靠杀敌换取爵位,现在诸侯尽灭,没仗可打了,如何换取进身之阶?与其天天这样被人吆来喝去的,倒不如反了,或许还能博出一片天地来,说白了,这就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心理,反正大家都是穷光蛋,为何不去抢大户呢?
六国贵族相时而动,各地反秦几成燎原之势。但是,所谓的“义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内斗,这可以看作是抢劫之后的分赃不均而发生的内讧。比如,武臣攻下赵国后,自立为王,然后派手下韩广继续北上占领原来的燕地。但是这哥儿们打下燕地后自立为燕王,武臣觉得受了欺骗,就又同韩广火并。六国“义军”几乎都上演了这种奇葩剧情。 项羽号称天下总盟主,分封了十八路诸侯,他其实高估自己了,以为自己文王在世呢,说白了就是江湖扛把子,连姜太公都不及,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罢了。
本质上讲,秦亡于门阀之争,汉朝就是消灭了大量门阀,在这个基础上才建立的。门阀,就像当年的豪强,专门做着打家劫舍的事情,统一后的秦朝,就成了门阀的掠食对象。刘邦趁机迅速做大,将那些门阀干掉,终于再无能和他抗衡的力量,汉朝就这样建立了。 秦国用了一百多年兼并诸侯,最终也没舍得向这些门阀势力开刀,却被他们反杀。自秦末至楚汉战争结束,列国门阀尽被铲除,秦是悲壮的,也是幸运的,汉朝传承了它的衣钵,以一种新的形式继续活了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