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吒   南开教授陈洪:“魔童”哪吒的前世今生

 小小雏鸟 2019-08-21


哪吒厉声叫曰:“一人行事一人当,我打死敖丙、李良,我当偿命,岂有子连累父母之罪?……我今日剖腹剔肠,剜骨肉还於父母,不累双亲,你们意下如何?”……

 哪吒便右手提剑,先去一臂,後自剖其腹,刳肠剔骨,散了三魂七魄,一命归泉……魂无所依,魄无所倚,飘飘荡荡,随风而至,迳到乾元山而来。[3]

这段文字写得极为惨烈,哪吒的命运也显得极其悲惨。幸而他的师父太乙真人同情其遭遇,于是情节陡转,又有了神奇的莲花化身一段:

 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阇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吒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护持佛法,欲摄缚恶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昼夜守护国王大臣及百官僚,相与杀害打陵,如是之辈者,我等那吒以金刚杖刺其眼及其心。若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起不善心及杀害心者,亦以金刚棒打其头。’”[8]

类似文字出现于密宗多部经典中。

不过,其中的哪吒为北方天王之孙(后逐渐“升级”为子)[9],作为护法神祇,其形象相当凶恶:“恶眼”,“捧戟”,“以金刚杖刺其眼及其心”。

透过其他佛典,发现这个哪吒形象逐渐衍生出较为丰富的内容,如《发觉净心经》世尊对弥勒宣示“多言”的害处:

《发觉净心经》

 昔日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通。大众!肉既还母,骨既还父,用什么为身?学道人到这里若见得去,可谓廓清五蕴,吞尽十方。听取一颂:“骨还父,肉还母,何者是身?分明听取,山河国土现全躯,十方世界在里许。万劫千生绝去来,山僧此说非言语!”下座。[11]

佛眼这段话的大意是,肉身本为虚幻,自性即为佛性,肉身可以抛弃,而佛性无所不在。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更有意思,若干大德就此一事各抒己见。其赞颂的古则为前述佛眼远禅师那一段:“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肉既还母,骨既还父,用甚么为身?学人到这里若见得去,廓清五蕴,吞尽十方。乃颂曰云云”,下面胪列一系列相关颂词: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天王轮过刀来,望行者劈头就砍。早有那三太子赶上前,将斩妖剑架住,叫道:“父王息怒。”

 天王大惊失色。噫!父见子以剑架刀,就当喝退,怎么返大惊失色?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

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

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

 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今日因闲在家,未曾托着那塔,恐哪吒有报仇之意,故吓个大惊失色。却即回手,向塔座上取了黄金宝塔,托在手间问哪吒道:“孩儿,你以剑架住我刀,有何话说?”[16]

关良绘《孙悟空斗哪吒》

这段故事与《封神演义》的哪吒出身传十分相似,包括闹海、抽龙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莲花复生、弑父报仇、以塔解冤的主要情节完全一样。

这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两部作品之间的关系。是《西游记》“缩写了”《封神演义》的三回书?还是《封神演义》“扩写”了《西游记》的这一段?抑或二者之前本有哪吒弑父的故事存在,二书所取略有差异?

可以说,三种情况皆有可能,而在没有新的文献材料发现之前,这个问题很难做出确定的结论。

我们在这里只是梳理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无解决上述问题的宏愿。

不过,比较一下两部作品讲述同一个故事的差别,还是饶有兴味的事情。《西游记》中,哪吒弑父复仇是个人行为,而如来并未支持;如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也是赐塔,但“塔”不是武器、法宝,而是“层层有佛”,因而是佛的象征,哪吒“以佛为父”,“以和为尚”,于是消解了“冤仇”的因果。这里几乎没有伦理评价的因素出现——既没有同情哪吒,也没有谴责。

相比之下,《封神演义》弑父描写的特异之处就凸显出来了——特别是在伦理层面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陈衍宁绘连环画《哪吒闹海》

一个是给哪吒“弑父”以更充分的理由。哪吒的析肉剔骨本出于自愿(这点与《西游记》“剔骨之仇”不同),结仇乃缘于李靖毁像烧庙的过分行为:

<section style='background: none;' 640?wx_fmt='png')' mmbiz_png='' mmbiz.qpic.cn='' rgb(229,229,229);'='' 6px='' 1px='' -1px='' 1em='' 1.4em='' bottom='' left='' no-repeat='' 7qrtvkk2qc7jrnsdolcltoqibt8hpbomr0xlm3d4gmrguic8glvnxiicp4rtzjlxufgibrr5zwfb3iae6sxicun3hdbw=''>

 李靖指而骂曰:“畜生!你生前扰害父母,死后愚弄百姓!”骂罢,提六陈鞭,一鞭把哪吒金身打的粉碎。

 李靖怒发,复一脚蹬倒鬼判。传令:“放火,烧了庙宇。”

 哪吒那一日出神,不在行宫;及至回来,只见庙宇无存,山红土赤,烟焰未灭,两个鬼判,含泪来接。哪吒问曰:“怎的来?”鬼判答曰:“是陈塘关李总兵突然上山,打碎金身,烧毁行宫,不知何故。”哪吒曰:“我与你无干了,骨肉还于父母,你如何打我金身,烧我行宫,令我无处栖身?”……

 跪诉前情:“被父亲将泥身打碎,烧毁行宫。弟子无所依倚,只得来见师父,望祈怜救。”真人曰:“这就是李靖的不是。他既还了父母骨肉,他在翠屏山上,与你无干;今使他不受香火,如何成得身体。……

 李靖毁打泥身之事,其实伤心。”哪吒曰:“师父在上,此仇决难干休!”真人曰:“你随我桃园里来。”真人传哪吒火尖枪,不一时已自精熟。哪吒就要下山报仇。真人曰:“枪法好了,赐你脚踏风火二轮,另授灵符秘诀。”

 真人又付豹皮囊,囊中放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一塊。“你往陈塘关去走一遭。”[17]

民国石印本《封神演义》哪吒画像

李靖无情无理而十分过分的行为给了哪吒复仇的理由。

从读者的角度,也自然会给予哪吒高度的同情。而这个李靖虽为人父,其形象却从一开始带有暴虐、无情,还有几分鄙俗的色彩。夫人难产分娩,他提剑闯进产房;哪吒闹海,龙王找上门来,他害怕玉帝的“正神”权威,“放声大哭”;哪吒的母亲为儿子建庙,他毁像焚庙,原因竟然是怕“这条玉带送了”——丢官。

这些描写,都为哪吒的弑父做了背书。这一点,又从太乙真人的言语、行为得到了加强。太乙真人是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他不但明确谴责了李靖:“这就是李靖的不是……其实伤心。”而且亲自动手为哪吒复仇准备条件:传授武艺,赐予法宝,并为之送行。

与之相反的,哪吒弑父途中遇到哥哥木吒,而木吒是完全站在李靖立场——也就是通常的“三纲五常”上的。

作品写木吒以伦常大道理责骂哪吒:“孽障好大胆!子杀父忤逆乱伦!”当哪吒讲出李靖那些过分的行为来做解释时,木吒毫不理会,继续大义凛然地斥责:“胡说!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

这是很有意味的一段。“忤逆乱伦”,就把哪吒复仇的故事与伦常大道理紧密联系了起来。而“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更是那个时代不容置疑的“天经地义”(《四库全书》的经部,这句话出现了三十余次[18])。

韩敏绘《哪吒闹海》

作者让它出于木吒之口,给哪吒的行为戴了个负面的“大帽子”。可是,接下来,这个站在道德高地的木吒就被他的弟弟“一砖正中後心,打了一交,跌在地下”,成了一个可笑的失败者。作者的立场、态度由此可见。

还有一个与《西游记》的明显不同处,就是事情的结局。

《西游记》是“以和为尚”,双方无是非与对错,塔中有佛,“以佛为父”,伦常问题让位给佛教义理。这显然是与苏辙诗中“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一脉相承(不过,苏辙诗中未有弑父情节,只是“不拜”而已)。

《封神演义》则不然,结局是灵鹫山燃灯道人(约略等于“我佛如来”)以宝塔烧炼哪吒,哪吒不是敌手,“哪吒不得已,只得忍气吞声,低头下拜,尚有不平之色……口内虽叫,只是暗暗切齿。”也就是说,在这场情理与伦理的生死大战中,哪吒是一个在在武力胁迫下失败的英雄形象。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片《哪吒闹海》

打乱龙宫与天庭的秩序,哪吒与孙悟空异曲而同工。但弑父复仇,则是他在文学形象的长廊中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之处。

如果考虑到这是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形象,那么他对秩序的反叛,对长辈权威的挑战——甚至到了“弑父”的地步,以及在挑战、反叛过程中,生命却得到了升华,通过这一升华,获得巨大的神奇力量(包括豹皮囊中的种种法宝),都具有某种文学/文化“原型”的意义。

而在宋明理学盛行了几百年的思想背景下,何以出现这样的文学形象?何以广为传播竟未遭到质疑,或是禁毁?这些,都是值得做出更深刻的理论性研究的大问题。

当然,那已经超出本文讨论的的界域。这里只是指出,在定型的哪吒身上,由此潜藏下了强大的“魔性”基因,终于在“魔童降世”之时,经嫁接由隐而显罢了。

汪玉山绘《哪吒闹海》连环画

本文所能确定的是:

1、哪吒形象源于佛教,但带有很强的开放性;

2、到明中后期基本定型的“哪吒”,是在佛教自身的发展演变中,也是在佛教与中土文化交流互动中,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互影响中,最终完成的;

3、这样复杂的过程,使得哪吒形象中包含了十分独特的成分——惨烈而又带有哲理的剔还骨肉,美妙而又包含宗教寓意的莲花化身,叛逆悖论而又令人同情的弑父心理。而站在一般的社会伦理立场,这正是“魔”的隐性基因。

4、恶与善,魔与佛(仙),熔铸到同一个形象中,便成为了一个“可写”的文本,给了再创作很大的空间。

5、“魔童”正是在哪吒的“前世”基因图谱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经由剧作者巧妙地“今生”嫁接,成为了“经典再生”的成功范例。

谢升绘《哪吒闹海》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

注释:
       [1] 这里借用了植物嫁接的术语:“砧木”即接受枝、芽的根部干段,“接穗”即接到砧木上的芽或枝。
       [2]鲁迅先生之后,学界多以“神魔小说”称《西游》《封神》一类作品,后有倡议代之以“神怪”“灵异”者。其实,名为实之宾,约定俗成,大可不必纠缠。
       [3]《封神演义》13回,83页,华夏出版社,1994 。
       [4]《封神演义》14回,87页,华夏出版社,1994 。
       [5]《封神演义》14回,87~91页,华夏出版社,1994 。
       [6] 《大正藏》第 13 冊 No. 0397 。
       [7] 《大正藏》第 19 冊 No. 0947。
       [8] 《大正藏》第 21 冊 No. 1247。
       [9]  不空还曾为玄宗招请北天王二子独健显灵,在安西抵御康居人入侵。可见北天王云云是不空、无畏入唐后博取信任的常用话题。而哪吒只是话题的一部分,故尚未定型。
       [10] 《大正藏》第 12 冊 No. 0327。
       [11] 《卍新续藏》第 68 册 No. 1315。
       [12] 《卍新续藏》第 65 册 No. 1295。
       [13] 《祖庭事苑》,见《卍新续藏》第 64 册 No. 1261。
       [14] 《大正藏》第 49 冊 No. 2035。
       [15]严羽:《沧浪诗话》(校释)附录,2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
       [16]《西游记》83回,97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
       [17]《封神演义》14回,86~87页,华夏出版社,1994 。
       [18]如《五礼通考》《四书大全》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