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速入门古建筑 | 一篇文章告诉你两种梁架的基本组合形式

 板桥胡同37号 2019-08-21

梁架是抬梁式建筑的柱、梁、枋、檩(桁)的组合,梁架虽然有多种结构形式,但千变万化也有基本的形式,本次推送就为大家介绍两种梁架的结构及其细节。

在古建筑大木中,常会使用到山柱或中柱的构件。这两种的柱子都是位于建筑的进深中线上,并将梁架分为前后两段。那么梁就只能一端上面放置桁檩,另一端则插入中柱或山柱中。这种左右对称的排山梁架,经常见于小式建筑和宗教建筑、宫廷建筑的山门中。

宋代《营造法式》中规定的“分心斗底槽”结构是这种结构的早期形式,但经过明清时期的简化,中柱和檐柱上的斗拱已经不常见了。在现存辽代的独乐寺山门中,还可以看到“分心斗底槽”的最初形式。

独乐寺山门

由于前后的梁都要与柱子相交,这时就必须作半榫。可是半榫的结构性比较差,容易出现拔榫的情况因而导致结构松散。为解决这个问题,宋《营造法式》中有“藕批搭掌、箫眼穿串”的作法。


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在下面安装雀替或替木的方法,增大梁架与柱子的接触面,并在替木或雀替的上面与梁叠交的地方栽上销桩或钉上铁钉,以防梁架前后脱出。并且两端梁头插入柱中还需要分别作等掌和压掌,以增加榫卯的接触面,从而增加摩擦力。


明清排山梁架结构图

排山梁架常见于硬山、悬山和门庑等建筑之中。

抬梁式建筑

抬梁式又称叠梁式,是指用柱网层层将梁抬高,创造出更大的空间的建筑结构,在中国古建筑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经常采用,在《营造法式》中还出现了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结构类型,经过明清时期的简化,后代遵循的抬梁式建筑以内柱高于檐柱的简化的厅堂型结构为主。

唐代佛光寺东大殿,殿堂型建筑的代表

1.柱础 2.檐柱 3.内檐柱 4.阑额 5.栌斗 6.华栱 7.泥道栱 8.柱头枋 9.下昂 10.耍头 11.令栱  12.瓜子栱 13.慢栱 14.罗汉枋 15.替木 16.平棊枋 17.压檐枋 18.明乳栿 19.半柁峰 20.素枋 21.四椽明栿  22.驼峰  23.平闇 24.草乳栿 25.角背 26.四椽草栿 27.平梁 28.托脚 29.叉手 30.脊榑 31.上平榑 32.中平榑 33.下平榑 34.椽 35.檐椽 36.飞子(复原) 37.望板 38.栱眼壁 39.牛脊枋 40.撩风榑

宋代福州华林寺大殿,厅堂型建筑的代表

1.飞子 2.檐椽 3.撩檐枋 4.斗 5.栱  6.华栱 7.栌斗 8.柱头枋 9.栱眼壁板 10.阑额 11.檐柱  12内柱 13.柱櫍 14.柱础 15.32.平榑 16.脊榑 17.替木 18.襻间 19.丁华抹颜栱 20.蜀栱 21.合踏 22.平梁 23.四椽栿 24.剳牵 25.乳栿 26.顺栿串 27驼峰 28.叉手、托脚 29.副子 30.踏 31.象眼 32.生头木 33.里口木 34.小连檐

经过简化,抬梁式建筑梁檩与斗拱之间的衔接不再用斗拱,而是直接用梁枋榫卯的形式。

抬梁式七檩小式无斗拱硬山建筑梁架

为了缓和梁枋的受力弯曲,一般在五架梁或七架梁之后,在檐步或廊步中用抱头梁和穿插枋连接。抱头梁一般出现在小式或无斗拱的大式做法中。梁头前端置于檐柱柱头之上,梁头上端放置檐檩,后尾作榫插入金柱或老檐柱中。

抱头梁的下部在金柱与檐柱之间是穿插枋。穿插枋与柱之间做大进小出透榫。主要是用于拉结前后柱构件的作用。檐柱上端做馒头榫,与之相对应抱头梁的前端底部则凿海眼。它的作用在于檐柱与抱头梁垂直结合时避免水平移位。由于抱头梁下面的穿插枋已做透榫拉结了檐柱和金柱,因此在抱头梁后尾插入金柱的榫头可以只做半榫即可,但一般会加铁活拉牢

在抱头梁前部放置檐檩位置处剔凿檩椀,中间还留出鼻子位置,是为固定檐檩的作用。防止檩子左右错动。在檐檩相应位置上则剔刻鼻子卯口。而在檐檩的接头处则需要做燕尾榫,而檩子上的榫头方向则要按照“晒公不晒母”的原则制作(即东头做榫头、西头做卯口;或南头做榫头北头做卯口)。

木结构的形式千变万化,在歇山式和庑殿式建筑中,还有踩步金、顺趴梁等特有的构件,但万变不离其宗,古建筑各个构件的尺寸都可以根据权衡与模数得出,这也是学习和应用传统建筑技艺的门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