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肝炎潜在机制研究 | TMR前沿

 昵称30640555 2019-08-21

慢性乙型肝炎会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逐渐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而且,乙肝病毒(HBV)复制过程中产生的ccc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使其无法彻底治愈。因此,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对改善乙肝患者的转归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该病以干扰素及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为主,但是,存在副作用大、耐药、长期治疗患者依从性低等问题,而中医药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有独特优势。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由茵陈、大黄、栀子三味中药组成。本方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功效。临床上多用来治疗各种肝胆疾病,包括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临床对照试验证明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疗效,然而,其药理学机制仍不明确。


Drug Combination Therapy 2019年第1卷第3期的文章“A network pharmacological study on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Yinchenhao Decoction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索了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潜在机制。本文发现茵陈蒿汤中的33个代表性的中药成分,主要针对6个关键蛋白靶点(ESR1,CYP1A2,PTGS2,CYP1A1,ABCG2,MMP9)和8条信号通路(ABC转运蛋白、胆汁分泌、TNF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乙肝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ESR1(雌激素受体1)是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肝的潜在靶点之一。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男性慢性乙肝、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高于女性,而绝经前女性很少发生肝硬化。基础研究表明,雄激素直接促进HBV的复制和转录,而雌二醇和雌激素受体具有保护肝细胞免受炎症损伤、凋亡和氧化应激,从而防止肝细胞凋亡和肝纤维化的作用。


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是茵陈蒿汤中茵陈、大黄、栀子三味中药的共同成分。作者通过配体-受体结合预测、分子对接等发现β-谷甾醇可与ESR1紧密结合(对接得分为8.352>7)。这提示我们茵陈蒿汤可能通过ESR1调节性激素代谢发挥抗乙肝的作用。


“多成分-多靶点”是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特点。本文为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了理论证据,但相关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基础实验及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证实。

(扫码获取全文)

Cite this article:

Jin-Yu Zhang, Xian-Fa Cai . A network pharmacological study on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Yinchenhao Decoction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Drug Combination Therapy, 2019, 1(3): 134-152. doi: 10.12032/DCT2019040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