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荒野求生套路鼻祖

 泰荣林黑皮 2019-08-21

弘扬传统文化,点评文史人物,品读国学经典.


冒险,是人类的天性。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一档写实电视节目《荒野求生》风靡全球。而描写“荒野求生”的鼻祖是丹尼尔·笛福。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是世界最著名的冒险小说。

雪山攀登、穿越无人区、野外探险、荒岛求生……你心目中的冒险之旅是什么样子?

今日,一篇精炼导读,十段佳句欣赏,带你看一看探险家鲁滨逊的故事~

三分钟带你看完《鲁滨逊漂流记》


反抗绝望的荒野求生 

作者丨陈霄元

在我童年读过的作品当中,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可谓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了。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本书讲述的故事非常之简单,情节的起伏少之又少,人物关系网络简单,性格似乎也缺乏变化。如果读者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对这部小说中的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都相对熟悉以后,就很难再认为这是一部“质量上乘”的佳作了。

更何况,在当今这个时代,各种综艺节目的崛起让荒野求生、部落生存等文化元素早已成为套路,不再新鲜。

那么,我们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意义又何在呢?

和许多冒险家一样,鲁滨逊出海并非苦于生计,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家境还算优裕。但在他的血液中却流淌着对于航海的渴望,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他几次三番瞒着家人出海,遭遇过沉船、被俘等极端状况,却依然没有熄灭心中对航海的炽热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一个人宁愿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坚持?在我看来,正是大航海时代的冒险精神。

《鲁滨逊漂流记》插画

我们应该承认作者在这个时代里,他不是简单反映时代,简直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作者丹尼尔·笛福和书中的主人公鲁滨逊一样,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并周游欧陆诸国,有着不同寻常的冒险经历。

1719年,笛福一生最为重要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诞生了。这部作品脱胎于当时的一个真实事件——水手亚历山大·塞尔科克的个人经历,他在航海途中被丢弃在一个荒岛上,五年后获救。

笛福据此写下《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鲁滨逊所乘船只触礁,幸存的鲁滨逊流落荒岛,利用仅有的工具在荒岛上生存的故事。

继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一队队的航海家踏上了对新世界的探索之路。他们当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所必须面对的——来自新世界的诱惑,或者说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只不过,当冒险成为时代风尚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危险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而鲁滨逊的故事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在鲁滨逊这个人物身上,集中地体现出了一个探险家所必备的素质与品格:勇敢、沉着、敏锐、不屈不挠……

这些特质既是那个时代所呼唤的,是作者乃至当时人们心中新兴资产阶级的标配品质;同时也具有超越性,体现了人类对自然不断征服而又和谐共处的复杂态度,直到如今仍然深具感染力。

 笛福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然而好的文学却具有永恒性和穿透力。《鲁滨逊漂流记》便是其中一部。

鲁滨逊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二十八年,他除了种植农作物、自制生活用具,勉强维持生存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一直谨记着自己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尽管希望渺茫,他也从没放弃过回到文明世界的努力。

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失去回归的能力,他在岛上坚持纪年,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使之不至于荒废。

二十四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群野人,并成功地“驯服”了其中一个野人,给他起名为“星期五”。最终,在“星期五”的帮助下,鲁滨逊成功地帮助一位船长平息叛乱,回到了英国。

在书中,我们不难发现,鲁滨逊身上人性的光芒和幽暗这两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救下行将被吃掉的“星期五”表现了鲁滨逊的同情心,但不可否认,他和“星期五”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力关系,鲁滨逊创造了这片“海外的殖民地”,“星期五”不过是奴仆而已。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对于落后文明的想象和征服欲望。

《鲁滨逊漂流记》插画

我们在读书时遥想当时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想象着过去的和异域的生活图景。经典之所以能够经历大浪淘沙流传至今,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其精神内核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我们无法穿越回那个时代,历史的细节无从还原,唯有人反抗绝望、抵御孤独的真精神闪耀在天宇。

这个简单的冒险故事,不可能像野外生存手册那样指导读者如何求生,但在故事的背后,人的梦想和恐惧,却是共通的。

读者绝少有机会在蛮荒之地被“囚禁”多年,但我们每个人都曾品尝过孤独的滋味;我们没有经历过生死的考验,但在生活的点滴中,体味过失败和绝望。

几天前笔者在甘肃敦煌附近翻越过一座流沙堆积而成的“山”,缺水少食,极干极热,负重前行,风沙漫天。每一脚踩下去都无比吃力,每一步都像在原地踏步。那一刻我体会到了绝望的滋味,也理解了希腊神话中被处罚永远向山顶推巨石的西西弗斯的绝望及从属于这一传统的鲁滨逊的伟大。

生活中这些类似的体验或经历远没有书中人物传奇和深刻,但这些情绪的共鸣,情感的经验,激励我们成为更美好的自己:就像书中的鲁滨逊一样,虽然困难和危险永远无法预料,但信念坚定,毅然前行。这种情感历久弥新,超越时代与阶级。

 敦煌

1957年,伊恩·瓦特在其理论名著《小说的兴起》中认为笛福是“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虽然仍有争议,但他的《鲁滨逊漂流记》确实开始关注神话、国王、骑士之外的普通人生活,从章法结构到情节内容,都是个人主义的。而在他看来,《鲁滨逊漂流记》也许并不是水平最高的,但它开创了现实主义小说的诸种新范式,确实是开启小说这一文体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认真阅读,汲取其中的养分与动力。

《鲁滨逊漂流记》佳句欣赏

1

在考虑一切不幸的时候,也要想到其中的幸运,想到比它们更糟糕的事情。

2

我们在计算需要的代价以前,在正确判断完成某项工作所具有的力量以前,就盲目干起来真是愚蠢的行为。

3

钱让我得不到任何一点利益或好处,只是搁在洞中的抽屉里,并由于雨季的潮湿而发霉。即使我有满满一抽屉钻石,情况也一样,因为毫无用处所以毫无价值。

4

对自己的处境,我学会多看其光明面少看其阴暗面,想想自己享受到的而不是还缺少的,从而我有时内心会产生难以表达的快乐。我特别要请那些心怀不满的人对此注意,他们对上帝所赐给的东西不能好好享用,因为觊觎着他还没给予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因为所缺之物产生的一切不满,都源于对已有之物缺乏感激心理。

5

当危险出现在眼前时,对它的恐惧比它本身要大一千倍;我们还发现忧虑的压力,比我们所担忧的不幸大得多。而比这一切更糟糕的是,我从常有的屈从状态中并没得到希望得到的安慰。

6

唉,人们担惊受怕时会作出怎样荒唐的决定!理性赋予他们解除困难的办法,恐惧时他们便不知如何使用了。

7

我从自己的经验中证明,怀着宁静、感激、爱戴的心做祈祷,远比怀着恐惧和焦虑适合。一个担心不幸会随时降临的人,不宜做给人安慰的礼拜和祷告,正如一个躺在病床上的人不宜忏悔一样。因为焦虑影响心灵,一如疾病影响身体。心灵的焦虑必定像身体的伤残一样给人带来极大危害,并且这种危害还要大得多,因为向上帝祈求严格说来是灵魂而非身体的活动。

8

我由此想到人们无论处于何种境况,只要他们将其与更糟糕的相比并因此满怀感激,而非总与更美好的相比并因此牢骚满腹,那么他们的烦恼将会多么少有。

9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历程中,总是极力避开不幸,而我们陷入不幸时便觉得它们如此可怕,但它又常常是我们获得解救的途径和门路,只有通过它才能从痛苦中再次站起。

10

多么奇怪,上帝的安排就是要让人的生活充满矛盾!当不同的情况出现时,人的感情受着怎样不同的秘密动力冲击呢?我们今天喜欢的明天就会讨厌,今天追求的明天就会躲避,今天渴望的明天就会害怕。不仅如此,我们甚至还会为明天的事担惊受怕、浑身发抖呢。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