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爱北京天安门|七十年,每一代中国人的家国记忆

 dongchang 2019-08-21

我爱北京天安门

'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1949年天安门广场升起的五星红旗,给天安门这座历史建筑,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

七十年来,大概每一个到过北京的中国家庭,都会有一张天安门的照片,而这些照片,也成为一代一代中国人的家国记忆。

'

「我爱北京天安门」

我和天安门的故事

/

天安门作为北京的心脏

见证了无数个国民齐聚的重要时刻

如果说中国是一列快速行驶的列车,那么北京无疑就是列车的车头,所有的颠簸、加速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北邮民兵方阵通过天安门城楼。

1958年的国庆节,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奉命以首都通信兵预备师接受检阅。

日本青年代表团参加1965年国庆大典。

日本青年艺术家代表团赴中国参加第一届中日青年大联欢活动。

天安门广场的花坛和喷泉。摄于1994年。

1994年10月1日下午,装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了花的世界,人的海洋。广场四周的常青树上彩灯高挂,广场中间“巨龙腾飞”“有凤来仪”“走向世界”“永放光芒”等四座立体花坛气势磅礴,金水河中的五十六组大型喷泉变换着各种水花与五色彩灯交相辉映,金水桥头的中心舞台上,文艺工作者的精彩表演博得阵阵喝彩。

人们在天安门广场翩翩起舞。

1994年10月1日晚,在国庆四十五周年活动现场,首都各界群众1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焰火联欢晚会,其盛况仍历历在目。

/

中国人在天安门前留影

具有更深的意义

有一首歌叫《天安门前留个影》,在任何地标前留影几乎是每个人都想做的一件事,无论是到此一游还是“收藏世界”,人们内心更多是娱乐的心态,唯有中国人在天安门前的留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日本旅行团在天安门前合影。摄于1987年。

1987年前后,中日关系正在蜜月期,隔海相望的日本人到中国旅游更是像在他们国内旅游一样,花费不多也简便易行,各种名义的旅游团一个接一个。图中正是一个日本旅行团在天安门参观时合影的情景。那时日本人几乎人手一台的“傻瓜”相机,看地上一堆堆的相机,他们要求拍摄者用每个人的相机一一拍下合影,这不仅体现了日本人富裕的生活状况,而且日本发达的工业让技术消费的摄影也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儿童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用粉笔作画表达世界和平。摄于1987年。

在一个世界和平日活动上,北京市组织少年儿童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每个参与的儿童都用粉笔绘画出一幅表达世界和平的图画。当时的天安门广场还是水泥地砖,烈日炎炎下孩子们伏地而画,右上角那个活动会徽,预示了未来世界和平由他们来实现和维护的美好期待。

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在天安门。摄于1992年。

尽管画面中天安门所占比例很小,而一大群白人旅游者却与天安门相辅相成地象征着一个开放的中国,孩子拿着相机煞有介事地拍照的样子,不无隐喻了城市普通民众生活上的文化追求。

在天安门拍照留念的人们。摄于1993年。

1993年“傻瓜”相机在中国有一定的普及,但在天安门前为来此旅游的人提供拍照服务似乎还是有做不完的生意。

女孩们手拿国旗摆出心形。摄于2007年。

国旗则是她们天安门合影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无论团队走到哪里,国旗始终相伴。天安门不知不觉成为团队每个人的精神信仰,当她们在天安门前展开鲜艳的五星红旗时,那洋溢的幸福都被定格下来。

两个女孩在天安门广场放飞梦想。摄于2011年。

挥舞的丝巾迎风飘扬,仿佛飞翔的翅膀,直冲云霄。

2009年《老照片》入选“共和国60年60本书”时,其评语说道:“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我爱北京天安门》,就是以朴素而温情的方式,记录平民百姓个人或家庭记忆的理念的体现。而这,正契合了堪称创造了共和国书业奇迹的,出版了二十三年而不衰的《老照片》的出版宗旨——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关注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共和国建立七十年之际,我们有义务记录下百姓的故事,留存住一份份真挚的情感。

/

“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

那就是有朝一日一定要去瞻仰一下北京天安门。”

70年代,儿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广为传唱,天安门在国人心目中愈发神圣,是共和国几代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成为亿万国人留影的圣地,几乎每个家庭都藏有在天安门前拍摄的个人照或者全家福,而每幅照片的背后都会有一个鲜活的故事。

这些平凡而琐碎的往事,正是最切近百姓生活的故事,最能见证共和国七十年的点点滴滴。

“我每次调离北京或是从外地回到北京,几乎都要特意赶到北京天安门前照张纪念照。我觉得天安门是最为神圣的地方。”

1956年

2009年

第一次到北京是1954年,来得很匆忙,没有去成天安门。第二次来北京的时候,到天安门前照了一张相。当时虽然穿的军大衣是借来的,但心情依然很激动,感到无比幸福和喜悦。他说:“在天安门照相就是和毛主席照相。”


1956年

2009年

1970年五一那天,母亲骑车二十多公里,带着我和弟弟到天安门广场照相的场景。四十年过去了,当姐弟俩再次来到天安门前面对镜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小时候母亲骑着自行车,大汗淋漓地带我们来天安门广场照相的情景,好像又听到了那次照相时,母亲让我和弟弟“靠近点儿,再靠近点儿”的声音。

1970年

2009年

他与妻子相隔三十年在天安门合影,以纪念“珍珠婚”,他说:“天安门依旧,我们虽然两鬓斑白,但是,爱之心却从未改变!”

1986年

2016年

回忆起他和家人与天安门的往事,其中1970年他和姐姐、弟弟拍了一张有天安门布景的照片,2013年姐弟三人拿着这张老照片在天安门前拍了一张照片,“成为一道风景,瞬间凝聚幸福时刻”。

1970年

2013年

2013年

工人、大学生、农民、士兵、干部、教师、医生、运动员、外国人……每个人与天安门都有一段特别的故事,每个人在每个时代也都有不同的经历。这些朴实无华、略显刻板的照片,或许并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但这才是老百姓真实的生活,是人们与祖国亲密无间的最好注解。

《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和天安门的故事》

 《老照片》编辑部 编

2019年8月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七十年天安门温暖记忆

七十年老百姓家国情怀

《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方式

记录平民百姓个人或家庭的记忆

以平民视角反映共和国建立七十年来的变化与发展

为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上朴素而温情的祝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